《外科精要》~ 卷下 (9)
卷下 (9)
1. 調節飲食當平胃氣論第五十三
論曰:《素問》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大凡瘡疽,當調脾胃。蓋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主養四旁,須進飲食,以生氣血。宜用茯苓開胃散、人參內補散、內補十宣散。
人參順氣散,治滯氣,健脾胃,進飲食。
烏藥(一兩五錢),白茯苓,真蘇子(微炒),人參(各一兩),青皮,粉草(炙各五錢),白朮(麩炒),白芷(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棗水煎服。
愚按:,前方因脾肺腎氣盛壅遏,宜用此以疎泄之。若氣虛壅滯,必用益氣養榮湯以調補之。今之患者,多因氣血受傷,當隨症而施之。
茯苓開胃散,治胃氣不開,飲食不進。
白茯苓(一兩),粉草(炙五錢),枳殼(麩炒黃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鹽湯調下。
愚按:,前症若胃氣鬱滯,宜用前方。若胃氣虛弱,用四君子湯。若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若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若脾氣鬱結,用歸脾湯。
李氏曰:胃氣弱,不進飲食,合服嘉禾散,每五兩加人參、丁香、沉香、白豆蔻各二錢。有一貴人,苦疽,用藥失序,脾虛不食。余欲用嘉禾散。或云,內有丁、沉香,乃別服藥。不效。仍用前散,飲食頓進。
愚按:,前症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白話文:
大致意思是說:
《黃帝內經》提到,身體虛弱的人要用溫補的方法來補充氣,精血不足的人要用有滋味的食物來補充。一般來說,長瘡或腫塊時,都要調理脾胃。因為脾是負責儲存食物的器官,胃是消化食物的場所,它們負責滋養身體的各個部位,所以要靠吃東西來產生氣血。可以吃茯苓開胃散、人參內補散、內補十宣散這類的藥。
人參順氣散,可以治療氣滯,健脾胃,促進食慾。
藥材包含:烏藥(一兩五錢)、白茯苓、炒過的蘇子、人參(各一兩)、青皮、炙甘草(各五錢)、麩炒白朮、白芷(各一兩)。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薑棗煮的水煎服。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情況是因為脾、肺、腎的氣太盛而堵塞,才需要用這個方子來疏通。如果氣虛而堵塞,就要用益氣養榮湯來調補。現在的病人,大多是因為氣血受傷,應該根據不同的症狀來用藥。
茯苓開胃散,可以治療胃氣不暢,吃不下東西。
藥材包含:白茯苓(一兩)、炙甘草(五錢)、麩炒枳殼(三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每次服用一錢,用鹽水送服。
我認為:,前面說的情況如果是胃氣鬱滯,要用這個方子。如果是胃氣虛弱,要用四君子湯。如果是胃氣下陷,要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脾氣虛弱,要用六君子湯。如果是脾氣鬱結,要用歸脾湯。
李氏說:如果胃氣虛弱,吃不下東西,可以搭配嘉禾散一起服用,每五兩嘉禾散加入人參、丁香、沉香、白豆蔻各二錢。有一個富貴人家,因為長瘡,用藥不當,導致脾虛不吃東西。我打算用嘉禾散,有人說裡面有丁香和沉香,所以不另外服用其他藥。結果沒有效果,後來還是用嘉禾散,飲食就恢復正常了。
我認為:,前面說的情況詳細用法可以看附錄的用藥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