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外科精要》~ 卷下 (10)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0)

1. 論癰疽成漏脈例第五十四

經云:陷脈為漏,留連肉腠。蓋脈得寒則下陷,凝滯肌肉,故曰留連肉腠。是為冷漏,須用陷脈散、桂附丸溫補之。

愚按:,瘡瘍為漏,皆因元氣不足,營氣不從,逆於肉裡,或寒氣相搏,稽留血脈,腐潰既久,陽氣虛寒,外邪乘虛下陷,即成是患。若治其初患,當內用參、耆、歸、術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熨接陽氣,使自消散。若久而不能成膿,亦用前二法補助以速之。若膿既成而不潰,用艾於當頭灸數炷以出之,卻服十全大補湯。患者又當慎起居,節飲食,庶幾收斂。若用冷針開刺,久而內出青膿,外色黑黯,或誤用生肌散速其收斂,反助其邪,必成敗症。

陷脈散,治漏瘡,治遠年癭瘤,驚惕臥寢不安,肢體掣痛。

乾薑(炮),琥珀(另研),附子(炮去皮臍),大黃(煨各一兩),丹參(三兩),石硫黃(另研),白石英(另研),鍾乳粉(另研),烏賊魚骨(各研半兩)

上為末,用豬脂和敷死肉不消者,加朴硝二兩。

神效桂附丸,治陽氣虛冷漏諸瘡。

桂心,附子(炮米醋浸碎三五次去臍火干),厚朴(薑製),粉草(炙),白朮(炒各一兩),木香(一錢),乳香(另研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米湯下。

神效栝蔞散,治乳癰瘰癧,與立效散間服。

黃栝蔞(子多者一個杵),當歸尾(五錢),甘草節(半兩),沒藥(一錢另研)

上用酒三碗煎一碗,分三次服,未成即消,已成即潰。

愚按:,前方乃總治瘡瘍之良劑。若治乳癰,當審其因。蓋乳房屬陽明胃經,乳頭屬厥陰肝經。若怒動肝火,陽明血熱,宜疎肝清熱。焮痛寒熱,宜發表散邪。腫焮痛甚,宜清肝消毒,並隔蒜灸。不作膿或膿不潰,托裡為主。不收斂或膿清稀,補脾胃為主。膿出反痛或發熱作痛,補氣血為主。腫焮作痛,或晡熱內熱,補血為主。飲食少思,或作嘔吐,補胃為主。飲食難化,或作泄瀉,補脾為主。勞碌腫痛,補氣血為主。怒氣腫痛,養肝血為主。若為兒口所吹,而發腫焮痛,須吮通探散,否則成癰矣,亦治以前法。若婦人經一二載潰者、名曰乳岩,不治(詳見《校注婦人良方》、《外科樞要》)。

立效散,治癰疽瘰癧。

皂角刺(半斤細銼炒赤),粉草(二兩),乳香(另研),沒藥(另研各一兩),栝蔞(五個連皮細研)

上為末,每服一兩,好酒煎服。

愚按:,前方治癰疽瘰癧、解毒止痛通用之良劑也。若瘰癧寒熱焮痛腫赤,乃肝經氣病,當清肝火以養肝血。若寒熱既止而核不消,乃肝經之血亦病也,當養肝血以清肝火。若初如豆粒著於筋肉,色不變,內熱口乾,精神倦怠,久不消潰,乃肝脾虧損,當健脾土,培肝木。《外臺秘要》云:肝腎虛熱,則生癧矣。《病機》云:瘰癧不繫膏粱丹毒,因虛勞氣鬱所致,補形氣,調經脈,其瘡自消。若誤下之,必先犯病禁經禁矣(詳見《校注婦人良方》、《外科樞要》)。

白話文:

論癰疽成漏脈例

經書上說:脈象下陷就是漏瘡,炎症會在肌肉組織間蔓延。這是因為脈絡受寒氣影響而下陷,停滯在肌肉中,所以說炎症會在肌肉組織間蔓延。這就是寒漏,需要用陷脈散、桂附丸溫補治療。

我個人認為:瘡瘍形成漏瘡,都是因為元氣不足,營氣不能正常運行,逆行於肌肉之中,或者寒氣與之相搏,阻滯血脈,久而腐潰,陽氣虛弱寒冷,外邪乘虛而入下陷,就會形成這種疾病。如果在初期治療,應該內服人參、黃耆、當歸、白術溫補脾胃,外用桑枝、蔥白溫熨,接續陽氣,使之自行消散。如果久治不癒,不能成膿,也可用以上兩種方法輔助,使其迅速成膿。如果膿已形成但不潰破,可用艾灸在患處灸數炷,使其排出膿液,然後服用十全大補湯。患者還要注意起居,節制飲食,這樣才能有助於癒合。如果用冷針刺破,久而排出青色的膿液,外色黑黯,或者錯誤地使用生肌散快速使其癒合,反而助長邪氣,必然會導致病情惡化。

陷脈散,治療漏瘡、多年頸瘤、驚悸不安、四肢掣痛等症。

組成:乾薑(炮製)、琥珀(研磨)、附子(炮製去皮臍)、大黃(煨)、丹參、石硫黃(研磨)、白石英(研磨)、鍾乳粉(研磨)、烏賊魚骨(研磨)。

用法:研磨成粉,用豬油調和,敷於死肉未消的地方,如果死肉不消,可以加朴硝二兩。

神效桂附丸,治療陽氣虛弱導致的寒漏瘡瘍。

組成:桂枝、附子(炮製,用米醋浸泡多次,去臍,曬乾)、厚朴(薑汁製)、粉草(炙)、白朮(炒)、木香、乳香(研磨)。

用法:研磨成粉,煉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神效栝蔞散,治療乳癰、瘰癧,與立效散交替服用。

組成:黃栝蔞(子多者取一個搗碎)、當歸尾、炙甘草、沒藥(研磨)。

用法:用三碗酒煎成一碗,分三次服用,膿未形成則消散,已形成則潰破。

我個人認為:上方是治療瘡瘍的良方。如果治療乳癰,應仔細審察病因。因為乳房屬於陽明胃經,乳頭屬於厥陰肝經。如果肝火旺盛,陽明血熱,就應該疏肝清熱。如果腫痛伴有寒熱,就應該發表散邪。如果腫痛嚴重,就應該清肝解毒,並隔蒜灸。如果膿不形成或膿不潰破,就應該托里為主。如果不癒合或膿液清稀,就應該補脾胃為主。如果膿排出後疼痛或發熱疼痛,就應該補氣血為主。如果腫痛,或傍晚發熱內熱,就應該補血為主。如果飲食減少思慮,或嘔吐,就應該補胃為主。如果飲食難以消化,或腹瀉,就應該補脾為主。如果勞累導致腫痛,就應該補氣血為主。如果怒氣導致腫痛,就應該養肝血為主。如果是小兒吹氣導致腫痛,必須用吮吸的方法或探查散瘀,否則會形成癰腫,也可用以上方法治療。如果是婦女經年累月潰爛的,稱為乳岩,不予治療(詳見《校注婦人良方》、《外科樞要》)。

立效散,治療癰疽、瘰癧。

組成:皂角刺(半斤,切細,炒至赤色)、粉草、乳香(研磨)、沒藥(研磨)、栝蔞(五個,連皮研磨)。

用法: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兩,用好酒煎服。

我個人認為:上方治療癰疽、瘰癧、解毒止痛是通用的良方。如果瘰癧寒熱腫痛赤紅,是肝經氣虛所致,就應該清肝火以養肝血。如果寒熱已止而腫塊未消,是肝經血虛所致,就應該養肝血以清肝火。如果初期如豆粒大小附著在肌肉上,顏色無變化,內熱口乾,精神倦怠,久治不消潰,是肝脾虧損,就應該健脾益土,培補肝木。《外臺秘要》說:肝腎虛熱,就會生出瘰癧。《病機》說:瘰癧不是膏粱厚味和丹毒引起的,而是虛勞氣鬱所致,補益形氣,調和經脈,瘡瘍就會自行消散。如果錯誤地使用瀉下藥,必然會先犯病禁忌(詳見《校注婦人良方》、《外科樞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