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卷下 (12)
卷下 (12)
1. 論癰疽成漏脈例第五十四
當歸(二兩),白芷,白芨,木鱉子(去殼),黃柏,白蘞(去皮),乳香,白膠(各五錢),黃丹(五兩淨),麻油(十二兩)
上入油煎黑去柤,入黃丹,以槐、柳枝不住順攪,再煎成膏,下乳香等藥。
碧油膏,止痛排膿,灸後用此。
桃枝,柳枝,桑枝,槐枝,乳香(另研),血竭(各五錢研),黃丹(淨四兩)
上用麻油十兩,煎焦去柤,入丹再煎成膏,入乳香、血竭。
愚按:,前二方藥味平易,可用之。
神效酒煎散,治一切瘡瘍,其效如神。
人參,沒藥(另研),當歸尾(各一兩),甘草,栝蔞(一個半生半炒)
上以酒三碗煎二碗,作四服。柤焙乾,加當歸末一兩,酒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用浸藥酒下,善消毒活血。
愚按:,前症若膿既去而不生肌者,當審其因而補之。治癰疽未成,用吳茱萸炒為末,雞子清調搽,神效。
愚按:,前症若氣滯壅腫,用此方疎通隧道以散之。若氣虛壅腫,當托裡補接以消之。
白話文:
癰疽成漏脈的治療案例第五十四
處方一:
當歸(75克)、白芷、白芨、木鱉子(去殼)、黃柏、白蘞(去皮)、乳香、白膠(各19克)、黃丹(188克)、麻油(450毫升)。
先將上述藥材放入麻油中煎煮至焦黑,撈出藥渣,再加入黃丹,用槐樹枝或柳樹枝不停地順時針攪拌,再次煎煮成膏狀,最後加入乳香等藥材。
此為「碧油膏」,具有止痛、排出膿液的功效,灸療後可使用此膏。
處方二:
桃枝、柳枝、桑枝、槐枝、乳香(另研磨)、血竭(各19克,研磨)、黃丹(150克)。
先將上述藥材用麻油375毫升煎煮至焦黑,撈出藥渣,加入黃丹再次煎煮成膏狀,最後加入乳香、血竭。
愚按: 前面兩個處方的藥材平易近人,可以使用。
處方三:神效酒煎散,治療各種瘡瘍,效果如神。
人參、沒藥(另研磨)、當歸尾(各38克)、甘草、栝蔞(一個半,一半生用一半炒用)。
將上述藥材用三碗酒煎煮成兩碗,分四次服用。藥渣焙乾,加入當歸末38克,用酒糊製成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浸泡過藥材的藥酒送服,有很好的消毒活血功效。
愚按: 如果前面的症狀膿液排出後不長新肉,應仔細辨別病因,並給予補益。治療癰疽還未成形時,用吳茱萸炒後研磨成粉,用雞蛋清調和塗抹,效果很好。
愚按: 如果前面的症狀是因氣滯導致腫脹,可以用這個方子疏通經絡使其消散。如果是因氣虛導致腫脹,應當扶正補虛,托毒外出並促進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