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卷下 (13)
卷下 (13)
1. 洪丞相方用蜞針法第五十五
治癰疽初作,先以筆管一個,入螞蜞一條,以管口對瘡頭,使蜞吮瘡膿血,其毒即散,加瘡大須換三四條,若吮正穴,蜞必死矣,累試累效。若血不止,以藕節上泥塗之。若瘡頭未明,以井邊泥塗上,先干處即是。
愚按:,癰疽既成,毒血凝聚於外,可用此法吮去固善,但能治其末耳。又當審其邪在表裡,並元氣虛實而藥之,斯內外合一而為萬全也。
白話文:
治療癰疽剛開始發作時,先拿一枝筆管,放入一條螞蜞(水蛭),將筆管口對準瘡口,讓螞蜞吸吮瘡中的膿血,這樣毒素就會散去。如果瘡比較大,需要換三四條螞蜞。如果螞蜞吸到正確的穴位,就會死亡。這個方法屢次試驗都有效。如果血流不止,可以用藕節上的泥土塗在傷口上。如果瘡頭不明顯,可以用井邊的泥土塗抹,先乾的地方就是瘡頭所在。
我認為,癰疽已經形成,毒血凝聚在外面,用這個方法吸出毒血固然很好,但只能治療表面。還應該仔細判斷邪氣是在身體的表面還是內部,以及病人的元氣是虛還是實,再用藥物治療,這樣內外兼顧,才能達到萬全的效果。
2. 癰疽經驗雜方
經驗方,治金石發癰。
黑鉛(一斤),甘草(三兩)
上用酒一斗置瓷器內,先以甘草置在一邊,另將鉛熔投酒一邊,取鉛再熔,仍投九度,取酒飲醉寢,即愈。
愚按:,前方治金石發疽之良法也。氣血虧損者,仍當補托可也。
肘後方,治發背欲死,取冬瓜切去一頭,合瘡上;瓜爛仍切,復合之,瓜未盡用而瘡已安,仍用膏藥貼之。
愚按:,此方若焮腫痛甚,其邪在表者,最宜用此法宣熱拔毒以通其滯。若腫痛發渴,大便秘結,其邪在裡者,須佐以內疎黃連湯通利臟腑以泄其毒。在經絡者,當佐以托裡榮衛湯以調氣血。斯善。
張文仲治耳下石癰不作膿,用商陸根杵爛頻搽之。
愚按:,商陸破氣軟堅,果系石癰,宜用此方治之。若怒動肝火而腫硬,或發寒發熱,宜用柴胡清肝散加鉤藤、山梔,以養血氣清肝火。肉色不變,晡熱內熱,宜用逍遙散加龍膽草,以養肝血清肝火。若肝火血燥筋攣,或如貫珠,宜用柴芍參苓散加鉤藤,以養血氣,佐以六味丸以生腎水。若時消時作,此脾肺之氣滯而痰結也,須用歸脾、六君二湯以和之。若前藥不應,當佐以海藻丸以散堅。經云:形傷則痛,氣傷則腫。不可輕用行氣破血之劑(以上治症見《外科樞要》)。
治癰疽癤,用生鹿角尖,於砂石器內同米醋磨膿,塗患處四圍,塗一二日,內消。
愚按:,前方內消之法,如未應,須審其邪在表裡、人之虛實而治之,不可治外而忘內也。
治癰疽,用生甘草為末,酒調二錢服,連進數服,自消。
愚按:,前方乃清熱消毒之劑。若因膏粱積熱,金石蓄毒,血氣壅滯者,最宜用。如脾胃虛弱,血氣痞滯者,不宜概用,恐反寒胃氣故也。
升麻湯,治肺癰,胸乳間作痛,嘔吐膿血腥穢。
川升麻,苦梗,薏苡仁,地榆,黃芩,赤芍藥,牡丹皮,甘草(各等分)
上為散,每服一兩,水煎服。
愚按:,前方乃消毒清熱排膿之良劑。如未應,用桔梗湯。咳嗽短氣,小便短少者,佐以參、耆補肺湯。體倦食少,或咳嗽短氣者佐以參朮補胃湯。咳嗽痰湧者,腎虛水泛也,佐以六味丸。口乾咽燥,虛火上炎者,佐以加減八味丸。若發熱喘唾膿血,飲食不入,為敗症。皆為脾土虧損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能補脾肺滋腎水,多有得生者。若面赤脈大者,難治;面黃白脈浮澀者,易治。若嘔膿不止,不治。嘔膿自止,自愈(治驗見《婦人良方》、《外科樞要》)。
治穀道前後生癰,謂之懸癰。用粉草一兩,截斷,以澗水浸潤,炙令透內,細銼,用無灰酒煎服。有人患此已破,服兩劑,瘡即合。
愚按:,前症患於陰莖之後,穀道之前,屬足三陰虧損之症。輕則為漏,瀝盡氣血而亡;重則內潰而即殞。常治初起,濕熱壅滯,未成膿作痛,或小便澀滯者,用龍膽瀉肝湯。腫痛焮盛,仙方活命飲,並以制甘草佐之。若不能成膿或不潰者,用八珍散主之。若膿已成者,急針之,欲其生肌收斂。腎虛者,六味地黃丸。血虛者,四物加參、術。氣虛者,四君加芎、歸。脾虛者,補中益氣湯。氣血俱虛者,八珍湯、大補湯。若用寒涼消毒則誤矣(治驗見《外科樞要》)。
白話文:
癰疽經驗雜方
經驗方:治療因為金屬或礦物接觸而引起的癰瘡。
用黑鉛(一斤),甘草(三兩)。將酒一斗倒入瓷器中,先將甘草放在一邊,另將鉛熔化後投入酒的另一邊,取出鉛再熔化,如此反覆投入九次。然後喝下這些酒,直到醉倒後睡覺,病就會痊癒。
我認為:這個方子是治療因金屬礦物引起的癰瘡的好方法。但如果患者本身氣血不足,還應該配合補氣血的藥物來輔助治療。
肘後方:治療背部癰瘡嚴重到快要死的時候。取冬瓜,切掉一頭,將切面敷在瘡上,冬瓜爛了就再切一塊敷上,直到冬瓜用完,瘡也就會好了。然後再用膏藥貼敷。
我認為:這個方子如果癰瘡紅腫疼痛得很厲害,說明邪氣還在表皮,最適合用這個方法來散熱、拔毒、疏通阻滯。如果癰瘡腫痛還口渴、大便乾燥,說明邪氣已經深入體內,這時就應該配合使用內服的黃連湯來疏通腸道,排出毒素。如果邪氣在經絡裡,就應該配合托裡榮衛湯來調理氣血。這樣才是最恰當的。
張文仲用商陸根搗爛後頻繁塗抹,來治療耳朵下方長了像石頭一樣硬的癰,而且沒有化膿。
我認為:商陸有破氣、軟堅的作用,如果確實是石癰,用這個方法很合適。如果是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引起的腫硬,或者出現發冷發熱,就應該用柴胡清肝散,再加鉤藤、山梔子,來養血氣、清肝火。如果患處皮膚顏色不變,但下午會感到發熱,體內發熱,就應該用逍遙散加龍膽草,來滋養肝血、清肝火。如果肝火旺盛、血燥筋攣,或者患處如同一串珠子,就應該用柴芍參苓散加鉤藤,來養血氣,再配合六味丸來滋養腎水。如果癰瘡時好時壞,這是因為脾肺之氣不暢,痰濕結聚的緣故,就應該用歸脾湯和六君子湯來調和。如果前面的藥都沒效果,就應該配合海藻丸來散結。古籍說:「形體受傷會疼痛,氣受傷會腫脹。」不可以隨便使用活血行氣的藥物(以上這些病症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外科樞要》)。
治療癰、疽、癤等瘡瘍,用生的鹿角尖,在砂石器皿中和米醋一起磨成膿狀,塗抹在患處周圍,塗抹一兩天,瘡就會自己消退。
我認為:前面說的是讓瘡瘍內消的方法,如果效果不明顯,就應該仔細辨別邪氣是在體表還是在體內,也要考慮患者體質的虛實,對症下藥,不能只顧著治療表面,而忽略了體內的根本問題。
治療癰疽,用生甘草磨成粉末,用酒調和後服用兩錢,連續服用幾次,瘡就會自己消退。
我認為:這個方子是清熱解毒的藥。如果因為飲食過於油膩,導致體內積熱,或者因為接觸金屬礦物導致毒素積聚,引起血氣壅滯,最適合用這個方子。如果患者脾胃虛弱,血氣運行不暢,就不適合用這個方子,可能會反而傷害脾胃。
升麻湯:治療肺癰,症狀是胸口乳房之間疼痛,嘔吐膿血,而且有腥臭味。
用川升麻、桔梗、薏苡仁、地榆、黃芩、赤芍藥、牡丹皮、甘草(各等份)。將這些藥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兩,用水煎服。
我認為:這個方子是清熱解毒、排膿的好藥。如果效果不明顯,就用桔梗湯。如果咳嗽氣短、小便量少,就應該配合人參、黃耆等補肺的藥。如果身體疲倦、食慾不佳、或者咳嗽氣短,就應該配合人參、白朮等補脾胃的藥。如果咳嗽痰多,這說明是腎虛導致水液泛濫,就應該配合六味丸。如果口乾咽燥、虛火上炎,就應該配合加減八味丸。如果發熱、喘息、吐膿血、吃不下東西,就已經是重症,這是因為脾土虧虛,無法滋養肺金,肺金無力滋養腎水。如果能夠補脾肺、滋腎水,通常能救回來。如果患者臉色發紅,脈搏強大,說明病情危重;如果臉色黃白,脈搏浮而澀,說明容易治療。如果嘔吐膿液不止,就難以治癒;如果嘔吐膿液自己停止,則會慢慢痊癒(這些治療經驗,可以參考《婦人良方》和《外科樞要》)。
治療肛門前後長癰瘡,這種瘡叫做懸癰。用甘草一兩,切成小段,用清澈的溪水浸泡濕潤,然後放在火上烤,烤到內部透熱,再切碎,用不含灰的酒煎服。有人患此病,已經破潰,服用了兩劑藥,瘡就癒合了。
我認為:這種病發病部位在陰莖之後,肛門之前,屬於足三陰虧虛的病症。病情輕的會變成漏管,耗盡氣血而亡;病情重的會內潰而死。通常在剛發病的時候治療,如果是因為濕熱壅滯,還沒有化膿,只是疼痛,或者小便不暢,就用龍膽瀉肝湯。如果紅腫熱痛嚴重,就用仙方活命飲,再用炙甘草來輔助。如果瘡瘍不能化膿或者不能潰破,就用八珍散來治療。如果膿液已經形成,就應該趕快用針刺破,促進傷口長出新肉、收口癒合。如果是腎虛,就用六味地黃丸。如果是血虛,就用四物湯加人參、白朮。如果是氣虛,就用四君子湯加川芎、當歸。如果是脾虛,就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氣血兩虛,就用八珍湯或者大補湯。如果用寒涼的藥物來解毒,那就錯了(這些治療經驗,可以參考《外科樞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