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外科精要》~ 卷下 (3)

回本書目錄

卷下 (3)

1. 論癰疽膿成用替針丸藥第四十三

曾氏曰:癰疽膿熟,塗以替針丸,瘡口自開。古人云,癰疽能殺人,若針藥得其宜則生,失其宜則死,可不慎哉。

白話文:

曾氏說:癰疽膿汁熟透後,塗上替針散,瘡口會自動裂開。古人說,癰疽能殺人,如果針灸和藥物使用得當,則能使人存活;如果使用不當,則會致人死亡,不可不慎啊。

愚按:,瘡瘍之症,若毒氣已結,腫赤熾盛,中央肉死黯黑者,內用托裡健脾之劑,外用烏金膏塗之,則黯處漸低,赤處漸起,至六七日間,赤黯之界,自有裂紋如刀劃狀,其黯漸潰。若用鈹針利剪,徐去猶好,須使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為善。若膿未流利,宜用針於紋中引之。若膿水已出,腫痛仍作,乃內筋間隔,亦用針引之。若元氣虛弱,誤服克伐之劑,患處不痛,或肉死不潰者,急溫補脾胃,亦有復生矣。後須純補脾胃,庶能收斂?若妄用針刀去肉出血,使陽隨陰散,是速其危也。若膿潰而煩痛未痊,脈洪滑粗散者,真氣虛而邪氣實也,為難治。脈微澀遲緩者,邪氣虛而真氣將復也,為易治。

白話文:

我認為,瘡瘍的症狀,如果毒氣已經結成,腫脹發紅熾盛,中間的肉壞死變黑的情況下,內服健脾補氣的藥物,外用烏金膏塗抹,那麼變黑的地方就會逐漸消退,發紅的地方就會逐漸隆起,大概六七天後,發紅和變黑的地方的交界處,會出現像刀劃過的裂紋,變黑的地方會逐漸潰爛。如果用鈹針或利剪,慢慢地去除死肉,也是很好的方法,必須做到不知疼痛、不見鮮血纔是好的。如果膿液還沒流出,應該用針在裂紋中引導膿液流出。如果膿水已經流出,但腫痛依然存在,那是因為內部的筋脈被阻隔了,也應該用針引導膿液流出。如果元氣虛弱,錯誤地服用了攻伐的藥物,患處不痛,或者肉壞死不潰爛的情況,趕快溫補脾胃,也有可能讓壞死肉恢復生機。之後必須專注於補養脾胃,才能收斂創口。如果魯莽地用針刀去肉出血,使陽氣隨著陰氣散發,那是加速病人的危險。如果膿液潰爛後,煩躁疼痛還沒有痊癒,脈搏洪滑粗散的,是真氣虛弱而邪氣強盛,很難治療。脈搏微弱澀緩的,是邪氣虛弱而真氣將要恢復,比較容易治療。

2. 論癰疽割傷第四十四

李氏云:癰疽有誤搽毒藥,或針刀開割,瘡口不合,不可用澀斂之藥。宜用豬蹄湯、北艾湯間洗,敷貼神異膏,及服內補十宣散內托黃耆丸

白話文:

李時珍說:癰疽如果誤擦了毒藥,或用刀針割開,導致瘡口不能癒合,不可用澀斂的藥物。應該用豬蹄湯、北艾湯交替洗滌,敷貼神異膏,並服用內補十宣散、內託黃耆丸。

愚按:,經云:脾主肌肉。脾健則肉自生。然其勢熾甚,宜用前藥以消其毒,毒將盡宜用四君湯以養脾(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白話文:

我認為:經典中說:脾臟主導肌肉。脾臟健康,肌肉就會自然生長。但是,脾臟的勢頭過於旺盛,應該使用前面的藥來消除其毒素,毒素將盡時,應該使用四君湯來滋養脾臟(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內托黃耆丸,治針砭所傷,惡寒發熱,膿水不止,肌肉不生,瘡口不斂。

白話文:

內託黃耆丸:用於治療針刺或刀傷所造成的傷口,有畏寒、發熱、膿水不斷流、肌肉不生長、瘡口不收斂等症狀。

黃耆八兩,當歸(洗焙三兩),肉桂(去外皮),木香沉香乳香(另研各一兩),綠豆末(四兩)

白話文:

黃耆八兩,當歸(洗淨後焙乾,三兩),肉桂(去皮),木香,沉香,乳香(另外研磨,各一兩),綠豆末(四兩)。

上為末,用薑汁、豆末糊丸,熟水下。

愚按:前症若肌肉傷,而瘡口不斂,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若氣虛惡寒,而瘡口不斂,用補中益氣湯,以補脾肺。若血虛發熱,而瘡口不斂,用四物參朮,以滋肝脾。若膿多而瘡口不斂,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以養血氣。經云:脾主肌肉。如前藥未應,但用四君、歸、耆以補脾胃。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所述的症狀如果肌肉受傷,而傷口不閉合,可以使用六君子湯來補益脾胃。如果氣虛怕冷,而傷口不閉合,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來補益脾肺。如果血虛發熱,而傷口不閉合,可以使用四物參朮來滋養肝脾。如果膿液多而傷口不閉合,可以使用八珍湯或十全大補湯來養血補氣。經典中說:脾主肌肉。如果前面的藥物無效,可以使用四君子、歸、耆來補益脾胃。

更不應,乃屬命門火衰,急用八味丸以壯火生土。若脈數發渴者難治,以真氣虛而邪氣實也。

白話文:

更不應該使用的補藥,是屬於腎氣虛衰、生命力衰弱,急需服用八味丸來壯陽益氣、生養精氣。如果脈搏數快、感到口渴的人更是難以治療,因為這是由於人體真正的能量虛弱而邪氣太盛所致。

3. 論癰疽寒熱多汗用藥第四十五

李氏云:近有數人病背疽,或先寒後熱,先熱後寒,或連日或間日必嘔痰大汗而止,皆用柴胡、恆山不應。余謂此因脾氣不正,復感寒邪,痰盛而作,遂先用不換金正氣散,次用排膿內補散木香湯,三日即愈。

白話文:

李氏說:最近有幾個人患背疽,有的人先是寒冷後是燥熱,有的人先是燥熱後是寒冷,有的人連續幾天、有的人隔天就會嘔吐有痰汗珠大且多停止,都用柴胡、恆山治療都沒有效果。我認為這是因為脾氣不正常,又受到寒邪影響,痰多而發作,於是先用不換金正氣散治療,然後用排膿內補散、木香湯,三天就痊癒了。

愚按:,前症若外邪既去而仍作,宜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大凡胃氣虛而作嘔者,必喜溫熱;毒內攻而作嘔者,必喜寒。治當辨之(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白話文:

愚按:前面症狀若外邪已經消除而仍然發作,應該使用六君子湯來補充脾胃。通常胃氣虛弱而引起的嘔吐,一定喜歡溫熱;毒氣在體內攻襲而引起的嘔吐,一定喜歡寒冷。治療時應該加以辨別(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家傳不換金正氣散,治感冒風寒,或傷生冷,或瘴瘧,或疫癘。

蒼朮(米泔浸炒四兩),厚朴(薑汁拌炒四兩),粉甘草(炙二兩),橘紅(焙三兩),藿香葉半夏(薑製各二兩),木香(濕紙里煨),人參,白茯苓(各一兩)

白話文:

蒼朮(用米湯浸泡炒四兩),厚朴(用薑汁拌炒四兩),粉甘草(炒二兩),橘紅(烘烤三兩),藿香葉,半夏(用薑汁炮製各二兩),木香(用濕紙包裹煨熟),人參,白茯苓(各一兩)

上每服五錢,薑棗水煎。

4. 論癰疽食毒物發熱第四十六

李氏論云:凡癰不可食牛羊雞鵝蝦魚酒面爆炙之物。犯之必發熱,宜服梔子黃耆湯。大凡臟腑已利,瘡毒已潰,氣血既虛,最當調護。若發熱而服涼藥,無不致禍。

白話文:

李氏說:凡是患有癰疽的人,都不能吃牛、羊、雞、鵝、蝦、魚、酒、麵食、爆炒、炙烤的食品。若違犯了這些禁忌,必然會引起發熱,應該服用梔子黃耆湯。通常臟腑已通暢,瘡毒已經潰爛,氣血都已虛弱,最應該注意的是調理和保護。如果發熱了還服用寒涼的藥物,沒有不招致禍害的。

梔子黃耆

漏蘆連翹,山梔子(炒),防風苦參(炒),人參犀角鎊,甘草(炒),白茯苓,石韋(如無桑皮代之各三錢半)

白話文:

漏蘆、連翹、炒山梔子、防風、炒苦參、人參、研磨後的犀角、炒甘草、白茯苓、石韋(如果沒有石韋,可以用桑皮代替),每種各三錢半。

上每服五錢,水煎。

愚按:,前症若飲食傷脾胃而發熱,用六君、神麯、山楂;若陰血不足而發熱,用四物、參、朮、黃耆;若膿血出多而發熱,用十全大補湯。東垣先生云:胃為五臟之根本,胃氣一傷,諸臟皆虛,七惡蜂起,可不慎哉。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所說的症狀,如果是飲食傷了脾胃而發熱,就用六君子湯、神曲、山楂來治療;如果是陰血不足而發熱,就用四物湯、人參、茯苓、黃耆來治療;如果是膿血排出過多而發熱,就用十全大補湯來治療。東垣先生說:脾胃是五臟的根本,如果脾胃受傷了,那麼其他的臟腑都會虛弱,各種疾病都會蜂擁而至,所以一定要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