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卷中 (1)
卷中 (1)
1. 卷中
2. 癰疽分表裡證論第二十三
伍氏曰:癰疽皆因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陽不調,臟腑不和,腠理不密,寒氣客於經絡。或榮血受寒,則澀而不行,衛氣從之,與寒相搏,壅遏不通。或陽氣蘊積,則生寒熱,寒熱不散,皆致前證。又曰:五臟六腑俞穴皆在背,凡患瘡症,易傷臟膜,多致不救。腑氣浮,行於表,故癰腫浮高為易治;臟血沉寒主裡,故疽腫內陷為難治。
又曰:癤者節也,癰者壅也,疽者沮也,一寸至二寸為癤,三寸至五寸為癰,五寸至一尺為疽,一尺至二尺為竟體疽。若脈洪數者難治,脈微澀者易治。初覺宜清熱拔毒,已潰則排膿止痛,膿盡則長肌敷痂,當酌量輕重、形證順逆而審治之。
愚按:,前症,若飲食少思,用六君子湯以補脾胃;如不應,加薑、桂以溫補之,使邪氣自退。其不起者,由邪氣盛,正氣虛,不能發也,於旬日之外見之。若已發出,用托裡消毒散以壯元氣,助令潰腐;不應,須溫補脾胃。其不起者,由真氣虛,不能潰也,於二旬之外見之。若已腐潰,用托裡散以補氣血,生肌肉;不應,當專補脾胃;又不應,須溫補脾胃。其不起者,乃脾氣虛,不能收斂也,於一月之外而見之。凡此治法,竊嘗用驗,詳具首論。
白話文:
癰疽的表裡證狀分析
伍氏說:癰疽都是因為情緒喜怒無常,飲食不節制,陰陽失調,臟腑失衡,肌膚腠理疏鬆,寒邪入侵經絡所致。或者因為血液受寒,導致血液運行不暢,衛氣隨著寒邪,與寒邪搏鬥,阻塞不通。或者陽氣鬱積,則會產生寒熱交替的症狀,寒熱之邪不散,都會導致上述癰疽的病症。此外,人體五臟六腑的俞穴都在背部,患有瘡瘍疾病,容易損傷臟腑組織,往往難以治療。腑氣浮在體表,所以癰腫高聳容易治療;臟腑的血液鬱滯受寒,則深藏於內,所以疽腫內陷則難以治療。
癤、癰、疽的區分:癤是局部感染,癰是阻塞,疽是阻滯。直徑一到二寸的為癤,三到五寸的為癰,五到十寸的為疽,十到二十寸的為大而彌漫的疽。脈象洪數者預後不良,脈象微弱澀滯者預後較佳。疾病初期應該清熱解毒,潰瘍後要排膿止痛,膿液排盡後則促進肌肉再生,癒合結痂。治療時應根據癰疽的大小、形狀和病程的輕重緩急來制定治療方案。
我的看法:上述癰疽病症,如果患者飲食減少、食慾不振,可用六君子湯來補益脾胃;若無效,再加入生薑、桂枝溫補脾胃,使邪氣自然消退。如果癰疽久久不發,是因邪氣盛而正氣虛弱,導致疾病不能發作,通常在十天後才能看到效果。如果已經發作,可用托裡消毒散以增強元氣,促進膿瘍潰破;若無效,則需溫補脾胃。如果膿瘍久久不潰,是因真氣虛弱,不能使膿瘍潰破,通常在二十天後才能看到效果。如果已經潰爛,可用托裡散來補益氣血,使肌肉再生;若無效,則需專注於補益脾胃;仍然無效,則需溫補脾胃。如果仍然無效,是因脾氣虛弱,不能收斂,通常在一個月後才能看到效果。以上治療方法,我曾多次使用並驗證有效,詳細內容已在開篇論述。
3. 察疽發有內外之別第二十四
李氏云:疽初發一粒如麻豆,發熱腫高,熱痛色赤,此為外發。勢雖熾盛,治得其法,可保其生。若初時不發熱,體倦怠,患處如故,數日不腫痛,內臟已壞,雖有盧扁之藥,亦未如之何矣。
愚按:,前症,有因元氣虛而不能發出者,有因敷貼寒藥而不能發出者,有因攻伐過傷氣血而不能發出者,有因熱毒內蘊而失疏托者,審而治之,多有生者。
附治驗
進士申天益,臂患癰,寒熱頭痛,形氣虛弱,此手足陽明經風邪之症。用桔梗升麻湯二劑,外邪頓散。用托裡消毒散二劑,腫痛頓退。乃用補中益氣湯調理,形氣漸復而愈。
秋官錢可容,腹患癰,焮腫作痛,煩渴飲冷,大便不通,脈沉數實,此熱毒蘊於內。用清熱消毒散加大黃二錢一劑,諸症悉退。但形氣頓虛,用托裡消毒散去金銀花、白芷,倍加參、耆、歸、術而安。
一男子股內患毒,欲求內消。其脈滑數,膿已成矣,因氣血虛而不潰,遂刺之,膿出作痛。以八珍湯治之,漸可。但膿水清稀,更以十全大補湯加炮附子五分,數劑漸愈,乃去附子,又三十餘劑而愈。
一童子腋下患癰,久不斂,膿清脈大,怠倦懶食,自汗口乾。用內補黃耆湯及豆豉餅,兩月而愈。凡瘡潰而膿清,或瘡口不合,或聚腫不潰,肌寒肉冷,自汗色脫者,皆氣血虛極也,非大溫補不可。
一男子肩患毒,焮痛飲冷,煩躁便秘,脈數而實。以清涼飲二劑,少愈;以金銀花散四劑,悉退;又以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金銀花數劑,瘡潰而痊。此脈與症皆屬有餘也。
一男子背瘡潰而瘀血不散,此陽氣虛弱也。用參、耆、歸、術峻補,更以桑枝灸,又用托裡散加肉桂,瘡口自斂。此補接陽氣之法也。
上舍毛體仁,素陰虛,春初咳嗽,胸中隱痛,腎脈洪數,肺脈數而時不見。余曰:內當結癰,先用六味地黃丸料一劑服之。翌早來謂余曰:昨得良劑,嗽愈六七,務求一方,到監調理。余曰:此陰火上炎,患癰之症,第因元氣虛弱,未能發出。因其易忽,余辭不能。乃別用降火化痰等劑,愈甚。
月餘復請診之,脈洪滑而數。余曰:膿已成矣,當請常治者同議針之,且免內潰之患。仍不決。又月餘請視,他醫已先開瘡孔偏上,兜膿不出,仍內潰,脈愈洪大。余曰:脈洪滑而數,視其舌青黯,內臟已壞,無能為矣。後果然。
白話文:
察疽發有內外之別
李氏說:疽一開始長出一個像麻豆一樣大的腫塊,發熱腫脹,又熱又痛,顏色發紅,這是外發的疽。雖然病情發展迅速,但只要治療得當,就能保住性命。如果一開始沒有發熱,反而感到疲倦乏力,患處沒有變化,好幾天都不腫不痛,那就說明內臟已經壞了,即使是像盧扁這樣的名醫,也無能為力了。
我的看法:前面提到的症狀,有些是因為元氣虛弱而不能使疽腫外發;有些是因為使用了寒涼的藥物而不能使疽腫外發;有些是因為過度攻伐,損傷了氣血而不能使疽腫外發;有些是因為體內熱毒鬱結,沒有得到疏通和宣洩而不能使疽腫外發。仔細辨證施治,很多都能治癒。
治療驗證案例:
進士申天益,手臂患癰,伴有寒熱頭痛,體力虛弱,這是手足陽明經風邪引起的症狀。用了桔梗升麻湯兩劑,外邪很快消散;用了托裡消毒散兩劑,腫痛迅速減退。然後用補中益氣湯調理身體,體力逐漸恢復,最終痊癒。
秋官錢可容,腹部患癰,紅腫疼痛,口渴想喝冷飲,大便秘結,脈象沉而數且有力,這是體內熱毒鬱結造成的。用清熱消毒散加大黃(兩錢)一劑,所有症狀都消失了。但是由於身體元氣突然虛弱,於是用托裡消毒散去掉了金銀花、白芷,加倍使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術來調理。
一個男子股內患毒,想讓它自行消散。他的脈象滑而數,膿已經形成了,但由於氣血虛弱而不能潰破,於是用針刺破膿腫,膿液流出,疼痛減輕。用八珍湯治療,病情逐漸好轉。但是膿液稀薄,於是又用十全大補湯加炮附子(五分),服用了幾劑後病情好轉,然後停用附子,又服用了三十多劑才痊癒。
一個小孩腋下患癰,很久都不癒合,膿液稀薄,脈象有力,疲倦乏力,食慾不振,自汗口乾。用內補黃耆湯和豆豉餅治療,兩個月後痊癒。凡是瘡瘍潰破後膿液稀薄,或者瘡口癒合不良,或者腫塊久聚不潰,肌肉冰冷,自汗面色蒼白的人,都是氣血極度虛弱,必須用溫補的方法治療。
一個男子肩膀患毒,紅腫疼痛,想喝冷飲,煩躁便秘,脈象數而有力。先用清涼飲兩劑,病情略有好轉;再用金銀花散四劑,所有症狀都消失了;然後用十宣散去掉了桂枝,加入天花粉、金銀花幾劑,瘡瘍潰破痊癒。這個病人的脈象和症狀都屬於實證。
一個男子背部瘡瘍潰破,瘀血卻不能消散,這是陽氣虛弱造成的。用人參、黃耆、當歸、白術大補,同時用桑枝灸,又用托裡散加肉桂,瘡口自行癒合。這是補益陽氣的方法。
上舍毛體仁,素體陰虛,春天開始咳嗽,胸部隱隱作痛,腎脈洪大而有力,肺脈數而時有時無。我說:體內應該已經形成了癰腫,先用六味地黃丸的藥物一劑。第二天早上他來告訴我:昨天服用了良藥,咳嗽好了六七成,希望能開個方子,到監獄裡調理。我說:這是陰火上炎,患癰的症狀,只是因為元氣虛弱,未能使癰腫外發。因為這病容易忽視,所以我推辭了。於是另用了降火化痰的藥物,病情加重了。
一個多月後他又來求診,脈象洪大滑利而有力。我說:膿已經形成了,應該請常規治療的醫生一起商量用針刺破,以免內部潰爛。但他仍然猶豫不決。又過了一個多月他再來看病,其他醫生已經先在他的瘡瘍上方開了個孔,但是膿液流不出來,結果還是內部潰爛了,脈象更加洪大。我說:脈象洪大滑利而有力,舌頭青暗,內臟已經壞了,無能為力了。後來果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