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外科精要》~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論癰疽發熱屬腎虛第五十

李氏曰:一發背之熱,未有不自腎虛而得之者,必須五更服加減八味丸

白話文:

李氏說:凡是患背部生瘡流膿的人,沒有不是因為腎虛而得的,必須在凌晨五點服用加減八味丸。

愚按:前論誠為啟發後人,垂惠永久。蓋發背腦疽,皆由腎經濕熱,虛火上炎,中傳惡症;若非加減八味丸滋腎水以制心火,補中益氣以生化源,欲望其生,難矣。啟玄子云:大寒而甚,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當助其心。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當益其腎。夫寒之不寒,責其無水,熱之不熱,責其無火;熱之不久,責心之虛,寒之不久,責水之少。竊謂無火者,當用八味丸以益其心;無水者,當用六味丸以滋其腎(治驗見前四十二論)。

白話文:

我認為前面所述,真正指出了啟發世人要惠及永久之道。發背有腦疽,都是因為腎經濕熱、虛火上炎,中傳變成惡症;如果不是加減八味丸來滋補腎水以制心火、補益中氣以助生化之源,想要他活下來,那是一件難事。啟玄子說:大寒而極為寒冷,卻不會感到十分冷,是沒有陽火了,此時應該助其陽心之火;大熱而極為炎熱,卻沒有十分熱的感覺,是沒有陰水了,此時應該滋益其腎水。寒感卻沒有寒冷的感覺,是因為缺乏陰水;熱感卻沒有炎熱的感覺,則是因為缺乏陽火;假如熱感很快就消失,則是因為心氣虛弱;寒感很快就消失,則是因為腎水不足。我認為無陽火的情況,就要用八味丸來益心;無陰水的狀況,就要用六味丸來滋腎(治療驗證可參考前面的第四十二個案例)。

2. 論癰疽將安當補氣血第五十一

李氏云:疽疾將安,每日當服十全大補湯,以補氣血,宜與排膿內補十宣散相間服。

白話文:

依照李氏的說法,如果想要治癒疽疾,那麼每天都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這種藥方可以補充人體的氣血,建議與排膿內補的十宣散藥方交替服用。

愚按:,前云潰瘍屬氣血俱虛,固在所當補;若患腫瘍而氣血虛弱者,尤宜預補,否則雖潰而不斂矣。凡大病之後,氣血未復,多致再發;若不調補,必變為他症而危。成誤以為瘡毒復發,反行攻伐,速其不起,深可為戒也(詳見附錄用藥關鍵)。

白話文:

譯文

我認為,前面說到化 957為 95 因為氣血雙 95 1 0,因此在很 95 1 0的情況下, 95血需要得到補充;如果患有 95 92 95, 780且氣血不足的人們,必須 95 先進 95 補充,否則即使病情的 95 破裂了,也不會收到良好的 95 果。凡是患有大病的人們, 95血沒有恢復,眾多的 95 源,容易 95 回發;如果不做好 95的調整與補 95 , 95 一定會轉變為其他的症狀, 780且具有嚴重的。形成誤認為是 95 92 的再次發作,進 95 行一次性 95 攻 95 ,加速病情的更 95 ,這具有很強的戒 95 。(詳見附錄藥物 95 0 的重點部分)

3. 論癰疽服藥捷徑第五十二

李氏云:凡患瘡疽而腎脈虛者,急服補藥。尚恐有誤,如鹿茸附子之藥,是猶抱薪救火,反益其勢,而平補之藥,亦難奏功。有一貴人,苦疽,諸藥無效。愚謂服山藥丸,於五更初,物欲未接之際,腎門未開之時,如法服三日,脈症平復。若腎經沉寒痼冷,鹿茸、附子之藥,斯可用矣。

白話文:

李氏說:凡是患有瘡疽,而腎脈虛弱的人,應急服補藥。如果還擔心有錯誤,像鹿茸,附子這樣的藥物,就像火上加油,反倒加重病情,而平補的藥物也很難奏效。有位貴人,患有嚴重的瘡疽,各種藥物皆無效。愚以為服山藥丸,在凌晨五更初,萬物慾動之際,腎門未開之時,如法服用三日,脈象症狀便能平復。如果腎經沉寒痼冷,就可以使用鹿茸,附子之藥了。

愚按:,前方誠有回生之功,治法見前論。

加味十全湯,治癰疽潰後,補氣血,進飲食。

人參黃耆(鹽水炒),熟地(自制),當歸身(酒洗),茯苓(各一錢),川芎(七分),粉草(五分),桂心(三分),橘紅(一錢),烏藥(五分),白芍藥(一錢),白朮(炒一錢五分),五味子(五分)

白話文:

  • 人參:1錢

  • 黃耆:1錢(用鹽水炒過)

  • 熟地:1錢(自家製作)

  • 當歸身:1錢(用酒洗過)

  • 茯苓:1錢

  • 川芎:7分

  • 粉草:5分

  • 桂心:3分

  • 橘紅:1錢

  • 烏藥:5分

  • 白芍藥:1錢

  • 白朮:1錢5分(炒過)

  • 五味子:5分

上水煎服。

愚按:,前方若腫瘍潰瘍、氣血虛弱者,用之有效。更審經絡時令尤善。

人參內補散

芍藥(炒),黃芩(炒),茯苓(各一兩),粉草(炙一兩),桂心,人參(各一兩),麥門冬,當歸(酒浸炒),熟地黃(自制),木香(各二兩)

白話文:

  • 芍藥(炒):炒過的芍藥。

  • 黃芩(炒):炒過的黃芩。

  • 茯苓(各一兩):茯苓,每種一兩。

  • 粉草(炙一兩):炙過的粉草,一兩。

  • 桂心:桂皮的內層。

  • 人參(各一兩):人參,每種一兩。

  • 麥門冬:麥冬。

  • 當歸(酒浸炒):浸泡在酒中炒過的當歸。

  • 熟地黃(自制):自己製作的熟地黃。

  • 木香(各二兩):木香,每種二兩。

上每服五錢,薑棗水煎。

愚按:,前方若氣血虛弱,固宜用之,但黃芩瀉肺,麥門寒中,木香行氣,須有是病而後用是藥可也。

神效托裡散,治一切癰疽發背腸癰。

忍冬葉,黃耆(鹽水炙),當歸(各五錢),粉草(二錢)

上酒煎服,柤敷患處。

愚按:,前方乃托裡消毒之良劑也。若欲發表攻裡,各有主方。

排膿內補十宣散,(一名十奇散,一名內補散,治瘡傷未成速散,已成速潰,膿毒自去,其效如神。)

人參,當歸,粉甘草(炒),川芎,黃耆(鹽水炒各二兩),防風厚朴(薑製),桔梗(焙各一兩),香白芷(五錢),官桂(三錢)

白話文:

  • 人參:具有補氣、養陰、生津的功效。

  •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的功效。

  • 粉甘草(炒):具有補益氣血、清熱解毒的功效。

  •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

  • 黃耆(鹽水炒各二兩):具有補氣健脾、固表止汗的功效。

  • 防風:具有祛風解表、散寒止痛的功效。

  • 厚朴(薑製):具有溫中燥濕、消積化痰的功效。

  • 桔梗(焙各一兩):具有宣肺祛痰、止咳平喘的功效。

  • 香白芷(五錢):具有祛風止痛、通竅醒神的功效。

  • 官桂(三錢):具有溫陽益氣、散寒止痛的功效。

上為末,每服三錢,無灰酒下。日夜數服,愈後再服,以杜後患。木香湯亦可。

白話文:

上面所述藥物研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無灰酒送服。晝夜多次服用,痊癒後繼續服用一段時間,以杜絕後患。木香湯也可以用。

愚按:,前症若陽氣陰弱,風寒鬱滯,而不能潰散,宜用此方。若熱毒壅結而不能潰散,宜用托裡消毒散。若氣血虛弱而不能潰散,宜用參耆托裡散。

白話文:

愚按:在這種症狀中,如果是陽氣和陰氣弱,風寒鬱結,不能消散,應該用這個方子。如果是熱毒壅積,不能消散,應該用託裡消毒散。如果是氣血虛弱,不能消散,應該用參耆託裡散。

4. 調節飲食當平胃氣論第五十三

論曰:《素問》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大凡瘡疽,當調脾胃。蓋脾為倉廩之官,胃為水穀之海,主養四旁,須進飲食,以生氣血。宜用茯苓開胃散人參內補散、內補十宣散

白話文:

評論說:《素問》中說:形體虛弱的,用溫暖的氣來溫補;精氣不足的,用食物的味道來滋養。凡是瘡疽,都應該調理脾胃。因為脾是儲存飲食的器官,胃是容納水穀的汪洋,它們負責滋養四肢,必須進食飲食,以產生氣血。宜使用茯苓開胃散、人參內補散、內補十宣散等方藥。

人參順氣散,治滯氣,健脾胃,進飲食。

烏藥(一兩五錢),白茯苓,真蘇子(微炒),人參(各一兩),青皮,粉草(炙各五錢),白朮(麩炒),白芷(各一兩)

白話文:

  • 烏藥(50克)

  • 白茯苓(50克)

  • 真蘇子(微炒,50克)

  • 人參(50克)

  • 青皮(25克)

  • 粉草(炙,25克)

  • 白朮(麩炒,50克)

  • 白芷(50克)

上為末,每服三錢,薑棗水煎服。

愚按:,前方因脾肺腎氣盛壅遏,宜用此以疎泄之。若氣虛壅滯,必用益氣養榮湯以調補之。今之患者,多因氣血受傷,當隨症而施之。

白話文:

依我愚見,前面因為脾肺腎元氣旺盛,壅塞遏阻,應使用此方藥以疏通宣泄。如果氣虛壅阻,務必要使用益氣養榮湯來調補。現今患者,大多由於氣血受傷,要根據症狀施予治療。

茯苓開胃散,治胃氣不開,飲食不進。

白茯苓(一兩),粉草(炙五錢),枳殼(麩炒黃三錢)

上為末,每服一錢,鹽湯調下。

愚按:,前症若胃氣鬱滯,宜用前方。若胃氣虛弱,用四君子湯。若胃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若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若脾氣鬱結,用歸脾湯

白話文:

我認為:

前面的症狀,如果是胃氣鬱結,應該用前面的方子。如果是胃氣虛弱,可以用四君子湯。如果是胃氣下陷,可以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脾氣虛弱,可以用六君子湯。如果是脾氣鬱結,可以用歸脾湯。

李氏曰:胃氣弱,不進飲食,合服嘉禾散,每五兩加人參、丁香沉香白豆蔻各二錢。有一貴人,苦疽,用藥失序,脾虛不食。余欲用嘉禾散。或云,內有丁、沉香,乃別服藥。不效。仍用前散,飲食頓進。

白話文:

李時珍說:胃氣虛弱,不思飲食的人,可以服用嘉禾散,每次五錢,加上人參、丁香、沉香、白豆蔻各二錢。有一位貴人,患了惡瘡,用藥不當,脾臟虛弱,不思飲食。我想用嘉禾散。有人說,嘉禾散中含有丁香、沉香,應該另外服用。但貴人服用了這種藥方後,仍然沒有效果。於是,我又用嘉禾散,貴人的飲食頓時增加了。

愚按:,前症詳見附錄用藥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