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外科精要》~ 卷上 (11)

回本書目錄

卷上 (11)

1. 癰疽脈症第十七

陳無擇云:癰疽脈數,身無熱,反灑淅惡寒,若有痛處,乃發為癰。以手掩上,若熱者為有膿,不熱者為無膿,若脈不數不熱而痛者,發於陰也,尤為惡症。凡熱甚,脈數,用漏蘆散,並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投五香連翹湯。仍依四節八事次序三因以藥之,無有不濟者也。

愚按:,前症灑淅惡寒,有屬瘡之表邪者,有屬脾肺之氣虛者。若潰後焮腫作痛,惡寒發熱,煩渴,脈數,乃真氣虛而邪氣實也,仍參詳首論主之。

白話文:

陳無擇說:癰疽的脈搏頻數,但身體沒有發熱,反而有灑淅(陣陣寒熱)惡寒的症狀,如果患處疼痛,就會發展成癰疽。用手捂在患處,如果感覺發熱,表示有膿;不發熱則表示沒有膿。如果脈搏不頻數、不發熱,但疼痛,則癰疽發於陰部,這是一種更為嚴重的病症。如果發熱嚴重,脈搏頻數,就使用漏蘆散,並單獨煎煮大黃等湯藥。如果發熱不嚴重,脈搏緩弱,就服用五香連翹湯。仍然要根據四氣八法、三因制宜的原則用藥,沒有治不好的。

我認為:前面提到的灑淅惡寒,有的屬於瘡瘍的表邪,有的屬於脾肺氣虛。如果潰爛後腫痛、惡寒發熱、口渴、脈搏頻數,這是真氣虛弱而邪氣盛實的表現,還要參考卷首的論述來治療。

2. 治癰疽用藥大綱第十八

李氏云:余之所著方論,靡不周備,但欲使治者一一玩味,次第用之,無有不效。今略書用藥要領節次於後:

一、初患癰疽,便服內托散,以免後來口舌生瘡,仍用騎竹馬或隔蒜灸。

一、服五香連翹湯,如大便疏快即止,仍量人虛實。

一、癰疽潰後,宜服排膿內補散,若嘔逆,用木香湯下。

一、癰疽初作,便宜灼艾,及麥飯石膏塗四圍,中留口出毒。如瘡小,通敷之,既潰,用神異膏貼之。

一、癰疽已潰,日用豬蹄湯淋洗,將愈之際,三日一次。

一、癰疽將斂,宜用神異膏,如毒未盡,不可遽用生肌之劑。

一、癰疽將安,宜用加味十全湯補其氣血,庶肌肉易生。

一、背疽多先渴而後發,或先疽而後渴,不救多矣。若服加減八味丸,非特杜絕渴疾,抑且大滋氣血,生長肌肉。

愚按:,前症及諸治法,各附四十七等論,當審用之。

一、癰疽嘔逆有二:一因初發不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因脾氣不正。若因伏熱在心者,心煩身熱,焮腫作痛,宜用內托散三兩服。若因脾氣不正者,則不煩熱,或聞穢氣作嘔,宜用嘉禾散。如有寒熱,用不換金正氣散,五更初兼服山藥丸以補腎。

愚按:,前症治法,當與第十一論參看。

白話文:

治癰疽用藥大綱第十八

李氏說:我所撰寫的方論,都已詳盡周備,只是希望治療者能仔細研讀,依次使用,一定會有效果。現在我把用藥要領節次簡略記載如下:

  1. 癰疽初期,應先服用內托散,以避免日後口舌生瘡,同時可使用騎竹馬療法或隔蒜灸法。

  2. 服用五香連翹湯,如果大便通暢就停止服用,仍需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調整用藥。

  3. 癰疽潰爛後,宜服用排膿內補散,如果出現嘔吐,則用木香湯送服。

  4. 癰疽初期,宜用艾灸,並塗抹麥飯石膏於患處周圍,中間留個口讓毒液排出。如果瘡瘍較小,則可全面塗敷;潰爛後,則用神異膏貼敷。

  5. 癰疽潰爛後,每日用豬蹄湯清洗患處,將要痊癒時,改為三日清洗一次。

  6. 癰疽將要癒合時,宜使用神異膏,如果毒素尚未完全排出,不可急於使用生肌藥物。

  7. 癰疽將要痊癒時,宜服用加味十全湯以補益氣血,使肌肉更容易生長。

  8. 背疽大多先感到口渴,然後才發病,或先發病後才感到口渴,不及時治療大多預後不良。如果服用加減八味丸,不僅能消除口渴,還能大大滋補氣血,促進肌肉生長。

(作者按):前面所述症狀及治療方法,都已在其他論述中詳細說明,應仔細研讀並根據實際情況使用。

  1. 癰疽伴隨嘔吐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初期未服用內托散,導致伏熱積聚於心;另一種是脾胃功能失調。如果是伏熱積聚於心,會出現心煩、身熱、紅腫疼痛等症狀,應服用三兩的內托散。如果是脾胃功能失調,則不會有發熱症狀,可能會聞到異味而嘔吐,宜服用嘉禾散。如果伴有寒熱症狀,則服用不換金正氣散,五更時再服用山藥丸以補腎。

(作者按):前面所述症狀和治療方法,應參考第十一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