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卷上 (10)
卷上 (10)
1. 馬益卿先生癰疽論第十二
論曰:夫人有四肢、五臟,一覺一寐,呼吸吐納、精氣往來、流而為榮衛,暢而為氣色,發而為聲音,陽用其形,陰用其精,此又常數之所同也。至其失也,蒸則生熱,否則生寒,結而為瘤贅,陷而為癰疽,凝而為瘡癬,憤則結癭,怒則結疽;又五臟不和,則九竅不通;六氣不和,則流結為癰。皆經絡澀滯,氣血不流暢,風毒乘之,而致然也。
愚按:,此論可謂善言人身之造化、瘡瘍之情狀者矣,治法當參詳前論。
白話文:
人體有四肢五臟,睡眠呼吸之間,精氣在體內運行,滋養身體,使氣色紅潤,聲音洪亮。陽氣主宰形體,陰精主宰生殖,這是人體共同的生理規律。一旦失調,則會出現陽盛則熱,陰盛則寒等症狀,進而形成腫瘤、癰疽、瘡癬等疾病。情緒方面,憤怒會導致頸部腫塊(癭),暴怒則會形成癰疽。此外,五臟失調會導致九竅不通;六氣失調,則會導致氣血淤滯而形成癰疽。總而言之,這些疾病都是因為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外邪乘虛而入所致。
這段論述精妙地闡述了人體的生理機制和瘡瘍疾病的成因,治療方法需參考之前的論述。
2. 癰疽敘論第十三
論曰:癰疽之症,若七情虧損,氣血經絡壅結而成者,屬內因。若六淫外侵,氣血受傷,寒化而為癰者,屬外因。若服丹石補藥、膏粱酒面、房勞所致者,屬內外因也。又曰:陰滯於陽則發癰,陽滯於陰則發疽,脈浮洪滑數為陽,沉緩遲澀為陰,陰則熱治,陽則冷治,初覺宜清熱拔毒,已潰宜排膿止痛,故用遠志、大黃、甘草,此三因之法也。
治當寒者溫之,熱者清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導之以針石,灼之以艾炷,破毒潰堅,各遵成法,以平為期。
愚按:,前證脈沉實,大便秘結者,屬內因也,宜疎利之;脈浮大,便調和者,屬外因也,宜托裡之;脈不浮不沉者,屬不內外因也,宜調和榮衛。此亦治三因法也。若焮腫大痛,煩熱飲冷,大便秘結,脈洪數實者,為純陽,宜苦寒之劑清熱拔毒。若不腫不痛,瀉利不食,嘔吐足冷,是為純陰,宜辛熱之劑大補陽氣。不拘嚴寒盛暑,當舍時從症。若微腫微痛,似潰不潰,時出清膿者,為半陰半陽,宜辛熱之劑溫補胃氣,此亦治陰陽症法也。治驗詳見首論。
白話文:
癰疽的成因,如果因為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虧損,導致氣血經絡阻塞而形成的,屬於內因。如果因為外邪侵犯,氣血受損,寒邪凝滯而化為癰疽的,屬於外因。如果因為服用丹藥、過食肥甘厚味、房事過度所引起的,則屬內外因。
此外,陰氣滯留在陽氣部位則會長癰,陽氣滯留在陰氣部位則會長疽。脈搏浮、洪、滑、數的屬於陽證,脈搏沉、緩、遲、澀的屬於陰證。陰證要用溫熱的方法治療,陽證要用寒涼的方法治療。癰疽初期應清熱解毒,潰爛後則應排膿止痛,因此常用遠志、大黃、甘草等藥物,這就是治療三種成因的方法。
治療應根據寒症用溫熱方法,熱症用寒涼方法;虛症用補益方法,實症用瀉法。並輔以針灸和艾灸,以達到破壞毒素、軟化堅硬腫塊的目的,遵循一定的治療方法,以恢復平衡為目標。
前述症狀中,如果脈象沉而實,大便祕結,屬於內因,宜用通便的方法;如果脈象浮大,大便通暢,屬於外因,宜用托邪外出之法;如果脈象不浮不沉,則不屬於內外因,宜調和營衛之氣。這也是治療三種成因的方法。如果腫脹疼痛劇烈,煩熱口渴,想喝冷飲,大便祕結,脈象洪大有力,數而實,屬於純陽證,宜用苦寒藥物清熱解毒。如果沒有腫脹疼痛,瀉痢不止,不思飲食,嘔吐肢冷,屬於純陰證,宜用辛熱藥物大補陽氣。不論嚴寒酷暑,都應根據季節和症狀來治療。如果腫脹疼痛輕微,似潰未潰,間歇性排出清稀膿液,屬於半陰半陽證,宜用辛熱藥物溫補胃氣。這些都是治療陰陽兩種證型的治療方法,詳細的治療驗證可在本文開篇論述中找到。
3. 《素問》良用要論第十四
《素問》云:陽氣湊襲,寒化為熱,熱甚則肉腐為膿。凡發背多因服金石而發者,有因上代曾服而發者。其候多發於脾,起如慄,或痛或癢,多致不救。外面如拳(古人云:外面如麻,裡面如瓜),有數十孔,以手按之,諸孔出膿,尋時失喑。凡有此症,可用淨土,水調,量大小作餅,厚分許,以艾炷灸之。
內服五香連翹湯,及鐵漿醋調蚌殼灰塗之,更以騎竹馬法灸之,甚良。
愚按:,前症仍參首論主治,恐其表裡熱毒之不同,元氣虛實之不一也。
白話文:
《素問》說:陽氣聚集襲擊,寒邪轉化為熱邪,熱邪過盛就會導致肌肉腐爛化膿。許多長在背上的癰疽,大多是因為服用金石藥物引起的,也有些是祖輩服用藥物遺留下來的病根導致的。這種病症多發於脾經,發病初期像皮膚起雞皮疙瘩一樣,或痛或癢,往往難以治癒。患處外觀像拳頭大小(古人形容外觀像麻布,內部像瓜),有數十個孔洞,用手按壓,孔洞中會流出膿液,不久之後還會失聲。遇到這種病症,可以用乾淨的泥土加水調和,根據患處大小製作成藥餅,厚度約一分,用艾條灸之。
內服五香連翹湯,並用鐵漿醋調和蚌殼灰塗抹患處,再用騎竹馬灸法灸之,效果甚好。
我個人認為:之前的治療方法可以參考《素問·首篇》的主治方法,但要考慮到表裡熱毒的輕重程度以及元氣虛實的不同。
4. 《千金》良用備要方論第十五
《千金》云:癰疽始作,或大痛,或小痛,或發如米粒,即便出膿。宜急斷口味,利去其毒,用騎竹馬灸法,或就患處灼艾,重者四面中央,總灸一二百壯,更貼寒藥,其效甚速。
愚按:,前症若因元氣虧損,或因氣相滯而患者,更當調補其內。
白話文:
《千金要方》說:癰疽剛開始發作,有的很痛,有的稍微痛一些,有的像米粒一樣凸起,很快就會化膿。應該立刻忌口,讓毒素排出,可以使用騎竹馬灸法,或者直接在患處用艾灸,病情嚴重者可在患處四周及中心進行艾灸,總共灸一百到二百壯,然後再貼上寒性的藥物,療效很快。
我認為:如果上述症狀是因元氣不足,或氣血鬱滯導致的,更應該調理身體,補充元氣。
5. 別脈辨證論第十六
伍氏云:癰疽之疾,有二十餘症,熛發,痼發,石發,岩發,蜂窠發,蓮子發,椒眼發,連珠發,竟體發;有腸癰內發,腦背發,眉發腮頜發,肺癰,瓜瓠發。大率隨病淺深,內外施治,不可遲緩。初發如傷寒,脈浮而緊,是其候也。
愚按:,前症其名雖殊,處治之法,詳具各論,其肺癰、胃脘癰,別載《外科樞要》。
白話文:
伍氏說:癰疽疾病,有二十多種症狀,像是突然發作的、久病發作的、像石頭一樣堅硬的、像山岩一樣突起的、像蜂窩一樣的、像蓮子一樣的、像花椒粒一樣的、像連珠一樣的、以及遍及全身的;還有腸癰在內臟發生的、長在腦後背部的、長在眉毛和腮幫子的、肺癰、以及像瓜或葫蘆一樣的。總的來說,要根據病情輕重,內外兼治,不可延誤。初期發病就像傷寒一樣,脈象浮而緊,這是它的徵兆。
我個人認為:前面提到的各種症狀名稱雖然不同,但治療方法詳見各論,至於肺癰和胃脘癰,則另載於《外科樞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