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外科精要》~ 卷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上 (6)

1. 論癰疽嘔逆症第十九

李氏云:癰疽嘔逆,是毒氣衝心,非脾胃之冷,當服內托散。楊氏云:鼻衄初愈,不曾表汗,毒在經絡,則背發大疽,自肩下連腰脅腫硬如石,其色紫黑,以涼藥投之,終夜大嘔,連進托裡散,嘔止瘡潰,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患癧者,痛過徹嘔,服此即止。今有病疽不服此藥者,故引楊氏之言,以解世人之惑。

愚按:,用藥之法,有是病必用是藥。但今之脾胃虛寒,氣逆痰滯而嘔吐者,十居八九;熱毒內攻而嘔吐者,十才一二。當參首論及第十一論主之。

白話文:

李氏認為,癰疽伴隨嘔逆,是因為毒氣衝擊心臟,而不是脾胃寒冷所致,應該服用內托散。楊氏則說,鼻出血剛痊癒,又沒有發汗,毒邪滯留在經絡中,就會在背部出現巨大的癰疽,從肩膀下方蔓延到腰肋,腫硬如石,顏色紫黑。如果用涼藥治療,就會整夜嘔吐不止。連續服用托裡散後,嘔吐停止,瘡瘍潰爛,流出赤色的膿水,四十天痊癒。還有患有癧(一種皮膚病)的病人,疼痛劇烈到嘔吐,服用此藥後嘔吐即止。現在有些人患癰疽卻不服用此藥,所以引用楊氏的案例來解答世人的疑惑。

我認為:用藥的方法,應該是針對特定疾病使用特定藥物。但現在大多數人(八九成)嘔吐是因為脾胃虛寒、氣逆痰滯;而因熱毒內攻而嘔吐的(僅佔一到兩成)。應該參考卷首論及第十一論的論述。

2. 論癰疽之源第二十

夫癰疽之源,因於氣,或因於熱。以僕之管見,亦有因於膏粱房勞、金石等藥。故治法,用綠豆、犀角、礬石、國老膏、追毒丸,其屬毒明矣。華佗《中藏》所言,是毒服宣熱敗毒之藥,不必疑矣。

愚按:,前症若因金石所致,元氣充實者,誠宜此法。若膏粱積熱,房勞過度,脾腎虧損者,當滋其化源,不可拘執。

白話文:

癰疽的成因,是由於氣,或是熱導致的。依我的淺見,也有些是因為過度飲食肥甘厚膩、房事過度、以及服用金石類藥物所引起。所以治療方法,會使用綠豆、犀角、礬石、國老膏、追毒丸等藥物,這些藥物都是明顯的解毒藥。華佗《中藏經》中所說的,都是能夠宣洩體內鬱熱、清除毒邪的藥物,不必懷疑。

然而,如果之前的病症是因為服用金石類藥物引起的,而且元氣充沛的患者,確實適合用這種方法治療。但如果是因為過度飲食肥甘厚膩、房事過度導致積熱,脾腎虧損的患者,就應該先滋補其臟腑功能,不能一味拘泥於上述的治療方法。

3. 華佗論癰疽瘡腫第二十一

夫癰疽瘡腫之作,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非獨因榮衛壅塞而發也。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發於皮毛者肺之毒;發於肌肉者脾之毒;發於骨髓者腎之毒;發於下者,陰中之毒;發於上者,陽中有毒;發於外者,六腑之毒;發於內者,五臟之毒。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

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則易治,感於五臟則難瘳。又近骨者多冷,近膚者多熱。近骨者久不愈,則化成血蟲;近膚者久不愈,則傳氣成漏。成蟲則多癢少痛,或先癢後痛,成漏則多痛少癢,或不痛不癢,內虛外實者,多痛少癢,血不止則多死,潰膿則多生。或嘔逆無度,飲食無時,皆癰疽使然。

症候多端,要當詳治。

愚按:,瘡瘍生蟲,乃肝經風熱;其成漏,乃元氣虛弱;其出血,乃脾虛有火;其潰膿,乃元氣充實。至於嘔逆等症,屬脾胃虧損所致,當調補元氣,庶保無虞。

白話文:

癰疽瘡腫的產生,都是因為五臟六腑積聚毒素無法排出,而不僅僅是因為氣血運行阻塞引起的。這些癰疽瘡腫的發生部位和病因都有其規律。例如,長在喉嚨和舌頭上的,是心臟的毒素;長在皮膚毛髮上的,是肺臟的毒素;長在肌肉上的,是脾臟的毒素;長在骨髓上的,是腎臟的毒素;長在下半身的,是陰經的毒素;長在上半身的,是陽經的毒素;長在體外的,是六腑的毒素;長在體內的,是五臟的毒素。所以,內部稱為腐壞,外部稱為潰爛,向上發展的稱為從,向下發展的稱為逆。

在上半身發生的,病程發展得快;在下半身發生的,病程發展得慢。由六腑引起的比較容易治療,由五臟引起的則比較難治癒。靠近骨頭的癰疽瘡腫大多伴有寒症,靠近皮膚的則大多伴有熱症。靠近骨頭的癰疽瘡腫如果久治不癒,就會變成血蟲;靠近皮膚的癰疽瘡腫如果久治不癒,就會因氣血運行失調而形成廔管。長了血蟲的,大多瘙癢而疼痛較輕,或先癢後痛;形成廔管的,大多疼痛而瘙癢較輕,或既不痛也不癢。內虛外實的,大多疼痛而瘙癢較輕。出血不止的,大多死亡;潰膿的,大多能痊癒。有的患者出現嘔吐、反胃不止,飲食無節,都是癰疽瘡腫引起的。

癰疽瘡腫的症狀很多,治療時必須仔細診斷。

(個人看法:)瘡瘍生蟲,是因為肝經風熱;形成廔管,是因為元氣虛弱;出血,是因為脾虛而有火;潰膿,是因為元氣充盈。至於嘔吐等症狀,是脾胃虧損引起的,應該調理補益元氣,才能確保平安無事。

4. 論背疽其源有五第二十二

一、天行,二、瘦弱氣滯,三、怒氣,四、腎氣虛,五、飲冷酒,食炙爆,服丹藥。

愚按:,前症所因雖殊,其治法亦當別經絡、陰陽、虛實、表裡、腫潰,以助胃壯氣為主,使根本堅固,庶保無虞。

追毒丸,六味車螫散

轉毒散,止痛靈寶散

單煮大黃湯,神效麻仁丸

神仙截法,清心內固散

秘傳連翹湯,清膻竹葉湯

千金漏蘆湯,豬蹄湯

神硝散,不換金正氣散

聖效散,梔子黃芩湯

神仙陷脈散,加減八味丸

右方見中卷,忍冬丸

麥飯石膏,黃耆六一湯

神異膏,桑枝湯

神驗血竭膏,五味子湯

壓熱神白膏,加味十全湯

牡蠣地黃膏,人參內補散

大川烏丸,神效托裡散

二烏丸,內補十宣散

蚣蠍散,人參順氣散

琥珀犀角膏,茯苓開胃散

犀角散,陷脈散

內托黃耆丸,桂附丸

神效栝蔞散,托裡散

立效散,清涼膏

獨聖散,碧油膏

梅花散,神效酒煎散

替針丸,蜞針法

綠雲散,癰疽經驗雜方

宜毒散,甲疽代指嵌甲方

小五香湯,金瘡竹木湯火傷方

塞里散,上方見下卷

白話文:

論背疽成因,可歸納為五種:一、瘟疫流行;二、體質瘦弱,氣機阻滯;三、怒氣鬱結;四、腎氣不足;五、飲用冰涼酒水,食用炙烤辛辣食物,服用丹藥。

總而言之,雖然背疽的成因各不相同,但治療方法應根據經絡、陰陽、虛實、表裡、腫脹潰爛等情況而異,重點在於健脾益胃,補益元氣,使身體強健,才能預防後患。

文中提及許多治療背疽的藥方,例如追毒丸、六味車螫散等,詳細配方請參考卷中記載。 這些藥方涵蓋了不同的治療策略,例如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托毒外出等,用以對症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