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卷上 (5)
卷上 (5)
1. 蒜餅施用分其輕重第七
伍氏曰:凡用蒜餅灸者,蓋蒜味辛溫有毒,主散癰疽,假火勢以行藥力。有隻用艾炷灸者,此可施於頑疽痼發之類。凡赤腫紫黑毒甚者,須以蒜艾同灸為妙。
愚按:,前法誠有回生之功。若頑瘡痼疾,脾胃虛弱,營氣不能滋養患處,以致寒邪內襲而不愈,宜用小艾炷頻灸瘡口,以祛寒邪,補接營氣。其內補之法說,見首論及三十二論。
白話文:
伍氏說:凡是用蒜餅灸法的人,是因為大蒜辛溫而有毒性,能散解癰疽,藉助火的熱力來發揮藥效。只用艾炷灸法,則適用於頑固的癰疽久病未癒的類型。凡是皮膚赤腫、顏色紫黑、毒性很重的,就應該用蒜和艾一起灸,效果最佳。
我個人的看法是:前面提到的方法確實有起死回生的功效。但如果是頑固的瘡瘍、久病不癒的疾病,而且脾胃虛弱,氣血無法滋養患處,導致寒邪入侵而無法痊癒的,就應該用小艾炷反覆灸瘡口,以驅除寒邪,補充氣血。關於內部調理的方法,詳見本書開篇論述及第三十二篇論述。
2. 灸法要論第八
伍氏方論曰:夫癰疽發背,皆有所困,前篇言之詳矣。凡初覺赤腫,先從背脊骨第二陷中兩傍,相去同身寸各一寸五分,名熱腑穴,二處各灸七壯,此能疎泄諸陽熱氣,永無癰疽之苦。或隔蒜灸,不論壯數,則邪無所容,而真氣不損。但頭項見瘡,宜用騎竹馬法及足三里灸之。
愚按:,前論誠為良策,其調理之法,當求首論。史氏引證
甲戌年,瘍醫常器之,診太學史氏之母云:內有蓄熱,防其作疽。至辛巳六月,果背胛微癢,瘡粒如黍,灼艾即消,隔宿復作。用膏藥覆之,暈開六寸許,痛不可勝,歸咎於艾。適遇一僧,自云病瘡甚危,嘗灸八百餘壯方蘇。遂用大艾壯如銀杏者,灸瘡頭及四傍各數壯,痛止,至三十餘壯,赤暈悉退。
又以艾作團,如梅杏大者四十壯,乃食粥安寢,瘡突四寸,小竅百許,患肉俱壞而愈。
愚按:,灼艾之法,必使痛者不痛,不痛者痛,則其毒隨火而散。否則,非徒無益,而又害之。附治驗
秋官高竹真,患背疽,色黯堅硬,重如負石,神思昏憒可畏。其親廷評鄭沙村請同往治。鄭云:竹真先任湖廣某縣時,以某河涉險不便,竹真為整治有功。其民為立生祠,凡渡河者,無不禱祭。竹真患此,悉疑立祠致祟。余曰:不然,病因元氣虛寒,積毒熾盛所致。遂以杵蒜攤患處,用錢大艾炷灸二十餘壯,尚不知。
乃攤蒜補艾灸,亦不知。乃著肉灸,良久方知。再灸方痛,內服參附大補之劑而起。
白話文:
灸法要論第八
伍氏方論說:癰疽發背,都是因為身體有所阻滯,前面已經詳細說明了。凡是剛開始感覺到紅腫,就要先在脊椎骨第二個凹陷處的兩旁,相距各一寸五分的地方,這就是所謂的「熱腑穴」,兩個穴位各灸七壯。這樣就能疏通泄散體內陽氣的熱邪,永遠不會再受癰疽的痛苦。或者用隔蒜灸,壯數不限,這樣邪氣就無處藏身,而正氣也不會受損。但是如果頭頸部出現瘡瘍,就應該用騎竹馬灸法以及灸足三里穴。
我個人的看法:前面論述的的確是好方法,它的調理方法,應該參考前面的論述。史氏的記載佐證了這一點。
甲戌年,瘍醫常器,診治太學史氏的母親,說她體內有蓄積的熱邪,要預防它發展成癰疽。到了辛巳年的六月,史母果然背部略微發癢,出現像小米粒一樣的瘡瘍,用艾灸後就消退了,但隔夜又復發。於是用膏藥敷貼,結果紅腫擴散到六寸左右,痛得受不了,便歸咎於艾灸。正好遇到一位和尚,自稱曾患瘡瘍危急,灸了八百多壯才痊癒。於是就用大艾條,像銀杏一樣大的艾炷,在瘡瘍的部位以及四周各灸數壯,疼痛就止住了,灸到三十多壯,紅腫都消退了。
又用艾做成像梅杏一樣大小的艾球,灸了四十壯,然後吃了粥就睡了。瘡瘍潰爛了四寸,出現很多小孔,壞死的肉都脫落了,病就好了。
我個人的看法:艾灸的方法,一定要做到痛的地方不痛了,不痛的地方感到痛了,這樣毒邪才能隨著火氣散掉。否則,不僅沒有益處,反而有害。附記一個治驗的案例:
秋官高竹真患了背疽,顏色暗沉堅硬,沉重得像背著石頭一樣,精神昏迷,情況十分可怕。他的家人請廷評鄭沙村醫生一同前來治療。鄭醫生說:竹真以前擔任湖廣某縣的官員時,因為某條河水險峻不便通行,竹真整治了河道有功,當地百姓為他立了生祠,凡是過河的人都去祭拜。竹真得了這個病,都懷疑是立了生祠招致禍患。我說:不是這樣,他的病是因為元氣虛寒,積毒熾盛造成的。於是先用搗碎的大蒜敷在患處,用錢幣大小的艾炷灸二十多壯,他卻沒有感覺。
於是又敷上蒜泥再灸,還是沒有感覺。於是改用直接灸,灸了很久他才感覺到。再次灸的時候才感到疼痛,同時內服參附湯等大補的藥物,病就好了起來。
3. 癰疽灼艾痛癢論第九
伍氏曰:凡治癰疽發背疔瘡,不痛者,必灸使痛,痛者,必灸使不痛。若初灸即痛者,由毒氣輕淺,灸而不痛者,乃毒氣深重,悉宜內服追毒排膿,外敷消毒之藥。大抵癰疽不可不痛,又不可大痛,悶亂不知痛者,難治。
愚按:,前論惟疔瘡一症,其狀不一,其色不同,或如小瘡,或如水泡,或作痛,或麻木,或有紅絲,或寒熱頭疼,或嘔吐噁心,或肢體拘急,其候多端。非前灸法並解毒之劑,卒難濟事。若不省人事,或牙關緊急者,即以奪命丹為末灌之。若生兩足,多有紅絲至臍;生於兩手,多有紅絲至心;生於唇面,多有紅絲入喉。俱難治。若針其紅絲出血,多有生者。若患於肢末之處,毒愈凝滯,藥難導達,艾灸之功為大。如妄服疎利之劑,耗損真氣,不惟無以去毒,而害反隨之矣。
附治驗
操江都憲張恆山,左足次指患之,痛不可忍。急隔蒜灸三十餘壯,即將舉步。彼欲速愈,自敷涼藥,遂致血凝肉死,毒氣復熾。再灸百壯,服活命飲,出紫血,其毒方解。腳底通潰,腐筋爛肉甚多,將愈,予因考績北上。又誤用生肌藥,反助其毒,使元氣虧損,瘡口難斂。予回,用托裡藥補之,喜其稟實且客處,至三月餘方瘥。
表甥居富,右手小指患之。或用針出血,敷以涼藥,掌指腫三四倍,六脈洪大,此真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也。先以奪命丹一服,活命飲二劑,勢稍緩,余因他往。或又遍刺出血,腫延臂腕如大瓠,手指腫大數倍,不能消潰,乃真氣愈虛,邪氣愈盛。余回,用大劑參耆歸術之類,及頻灸遍手,腫勢漸消。
後大便不實,時常泄氣,此元氣下陷。以補中益氣湯加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又以生脈散代茶飲,大便漸實,手背漸潰,又用大補藥五十餘服漸愈。
一男子唇患之,有紫脈自瘡延至口內。余曰:此脈過喉,則難治矣,須針紫脈並瘡頭出惡血,以泄其毒則可。不信,乃別用解毒之劑,頭面俱腫。復請治,脈洪數,按之全無,惡症悉具。余曰:無能為也。彼求治甚篤、時口內腫脹,針不能入。為砭腫處出血,勢雖少退,終至不起。
白話文:
癰疽灼艾痛癢論第九
凡是治療癰疽、發背、疔瘡等疾病,不痛的,必須用艾灸使其疼痛;已經疼痛的,必須用艾灸使其不痛。如果剛灸就痛,表示毒氣輕淺;灸了也不痛,則表示毒氣深重,都需要內服能夠追逐毒氣、排出膿液的藥物,外敷消毒的藥物。總之,癰疽不能不痛,也不能太痛,渾渾噩噩感覺不到痛的,很難治療。
以前論述中,只提到疔瘡一種疾病,但其症狀和顏色都不一樣,有的像小瘡,有的像水泡,有的疼痛,有的麻木,有的出現紅絲,有的伴隨寒熱頭痛,有的嘔吐噁心,有的肢體拘急,其症狀變化多端。如果不採用前面提到的艾灸方法和解毒藥物,很難治癒。如果病人昏迷不醒,或者牙關緊閉,就用奪命丹研成粉末灌服。如果疔瘡長在兩足,多半有紅絲蔓延到肚臍;長在兩手,多半有紅絲蔓延到心臟;長在唇面,多半有紅絲蔓延到喉嚨。這些都很難治療。如果用針刺破紅絲放血,則多半能夠治癒。如果疔瘡長在肢體末端,毒氣更加凝滯,藥物很難到達,艾灸的效果就很大。如果妄用瀉下通利之藥,耗損元氣,不僅不能去除毒氣,反而會加重病情。
附錄治驗
江都縣令張恆山,左腳第二個腳趾患病,痛得無法忍受。緊急用隔蒜灸法灸了三十多壯,就能夠走路了。但他想快速痊癒,自己敷用涼藥,結果導致血液凝固,肌肉壞死,毒氣更加旺盛。於是又灸了一百壯,服用活命飲,排出紫色的血,毒氣才消除。腳底完全潰爛,腐爛的筋肉很多,快要痊癒時,我因為考績要北上。他又誤用生肌藥,反而加重毒氣,使元氣虧損,傷口難以癒合。我回來後,用托裡藥補益他,幸好他體質強健,而且病情是在外地發生的,三個月後才痊癒。
我的表外甥,右手小指患病。有人用針刺放血,敷上涼藥,結果手掌和手指腫脹到原來的三到四倍,六脈洪大,這是因為真氣被奪而虛弱,邪氣盛而顯實。我先讓他服用一劑奪命丹,服用兩劑活命飲,病情略微緩解,我因為其他事情離開了。後來他又遍體刺血放血,腫脹蔓延到手臂手腕,像個大葫蘆一樣,手指腫脹數倍,不能夠消腫潰爛,這是因為真氣更加虛弱,邪氣更加盛。我回來後,用大劑量的參、耆、歸、術等藥物,並且經常灸他的手,腫脹逐漸消退。
後來大便不通暢,經常放屁,這是元氣下陷。我用補中益氣湯,加入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又用生脈散代替茶飲,大便逐漸通暢,手背漸漸潰爛,我又用大補藥五十多劑,才逐漸痊癒。
一個男子嘴唇患病,有紫色的血管從瘡口蔓延到口中。我說:這條紫色的血管到達喉嚨,就難治了,必須用針刺破紫色的血管和瘡頭放出惡血,才能泄去毒氣。他不相信,用了其他的解毒藥物,結果頭面都腫了。他又來求治,脈象洪大而數,按壓卻沒有感覺,所有惡性症狀都出現了。我說:我無能為力了。他苦苦哀求,當時口腔腫脹,針無法刺入。我用砭石在腫脹處放血,雖然病情略微減輕,最終還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