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卷上 (4)
卷上 (4)
1. 論隔蒜灸得效第五
李氏云:治疽之法,灼艾之功勝於用藥,蓋使毒氣外泄。譬諸盜入人家,當開戶逐之。不然,則入室為害矣。凡瘡初發一二日,須用大顆獨蒜切片三分厚,貼疽頂,以艾隔蒜灸之,每三壯易蒜,痛者灸令不痛,不痛者灸之令痛,瘡潰則貼神異膏。如此則瘡不開大,肉不敗壞,瘡口易斂,一舉三得。
此法之妙,人所罕知。若頭項見疽,則不可用此法(五府極觀碑載)。
愚謂瘡瘍之症,有諸中必形諸外,在外者引而拔之,在內者疎而下之。苟或毒氣鬱結,瘀血凝滯,輕者藥可解散,重者藥無全功,是以灼艾之功為大。凡灸法,未潰則拔引郁毒,已潰則補接陽氣。每治四肢患瘡,氣血無虧者,祗以前法灸之皆愈。若中氣虛弱,不灸而服敗毒之藥,復傷中氣,未有不敗者也。其頭項患者,亦宜灸之,但艾炷宜小,而少其壯數為善。
白話文:
李氏說:治療疽的辦法,用艾灸的效果比用藥更好,因為艾灸能使毒氣排出體外。就像賊人闖入民宅,應該打開門窗將其趕走,否則賊人就會進屋作亂。凡是瘡瘍初發一兩天,就要用大顆的獨蒜切成三分厚片,貼在疽的頂端,用艾草隔著蒜片灸,每灸三壯就換一片蒜,如果感到疼痛就灸到不痛為止,不痛的就灸到感到疼痛為止,瘡瘍潰爛後就貼上神異膏。這樣就能使瘡瘍不擴大,肌肉不腐敗,傷口容易癒合,一舉三得。
這個方法的妙處,很少有人知道。但是如果頭頸部位長了疽,就不能用這個方法(《五府極觀碑》上記載)。
我認為,瘡瘍的病症,內部有病變就會表現在外部,外部的病變就引導它排出,內部的病變就疏通它使其下降。如果毒氣鬱結,瘀血凝滯,輕微的可以用藥物來解散,嚴重的藥物就沒有完全的效果,所以艾灸的效果最佳。凡是艾灸的方法,瘡瘍未潰爛就用艾灸拔除鬱積的毒氣,瘡瘍已潰爛就用艾灸補充陽氣。我常常治療四肢患瘡,氣血沒有虧損的病人,只用上述方法艾灸都能治癒。如果病人中氣虛弱,不灸而服用敗毒的藥物,反而會損傷中氣,就一定會失敗。至於頭頸部位患瘡的病人,也應該艾灸,但是艾炷要小,灸的壯數也要少一些比較好。
2. 背疽腫漫尋頭灸法第六
李氏云:凡患背疽,漫腫無頭者,用濕紙貼腫處,但一點先干處,乃是瘡頭。可用大蒜十顆,淡豉半合,乳香錢許,研爛置瘡上,鋪艾灸之,痛否皆以前法為度。
愚按:,前症或附骨疽,及臀腿諸毒初起未明者,尋頭用灸,多自內消。其毒熾盛,更服活命飲,其功尤捷。若氣血虛弱,必以補托為主。若背疽大潰,欲驗穿透內膜者,不可用皂角取嚏法,但以紙封患處,令病者用意呼吸,如紙不動者,未穿透也。倘用取嚏,鼓動內膜,反致穿透,慎之慎之。
白話文:
李氏說:凡是患了背部疽瘡,腫脹漫無頭緒的,可以用濕紙貼在腫脹的地方,紙張先乾的地方就是瘡頭。可以用大蒜十顆、淡豆豉半合、乳香少許,研磨成泥狀敷在瘡上,再用艾灸,灸到什麼程度,就依之前的療法為準則。
我認為:上述症狀,或者像是附骨疽,以及臀部腿部等毒症初期不明顯的,尋找瘡頭然後灸治,多半能從內部消散。如果毒性很盛,再服用活命飲,效果會更快。如果氣血虛弱,則必須以補益和托毒為主。如果背部疽瘡已經潰爛很大,想要驗證是否穿透內膜,不可以使用皂角取嚏的方法,只要用紙封住患處,讓病人用力呼吸,如果紙沒有動,就表示還沒有穿透。如果使用取嚏的方法,反而會鼓動內膜,導致穿透,務必謹慎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