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卷中 (6)
卷中 (6)
1. 論瘡口冷澀難合第三十二
治癰久不合,其肉白而膿少者,此氣血俱虛,不能潮運,而瘡口冷澀也。每日用艾葉一把煎湯,避風熱洗,及燒松香煙燻之,更以神異膏貼之,必須守禁調理,否則不效。
愚按:,前症,果因寒邪凝滯氣血,不能榮衛,宜用斯法祛散寒邪,補接陽氣,其功甚大。若因血氣虛弱,不能潮會瘡口,必用補脾胃生氣血為善。丹溪先生云:諸經惟少陽、厥陰之生癰疽,宜預防之,以其多氣少血也。血少而肌肉難長,瘡久未合,必成敗症。苟反用驅利毒藥,以伐其陰分之血,禍不旋踵矣。
附治驗
地官李孟卿,環跳穴患疽,內服外敷,皆敗毒寒劑,因痛極刺之,膿瘀大泄,瘡口開張,其色紫黯,右關脈浮大。此胃氣復傷,不能榮於患處也。余以豆豉餅、六君子加藿香、砂仁、炮姜數劑,由是胃氣醒而飲食漸進,患處暖而肌肉漸生,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大尹都承慶,患附骨疽,內痛如錐,外色不變,勢不可消。喜其未用寒劑,只因痛傷胃氣,而不思飲食,用六君子湯治之,飲食少進。更以十全大補,二十餘劑而膿成,針去。仍以大補湯倍用參、耆、歸、術,加麥門、五味、遠志、貝母,數服,膿漸止,而瘡亦愈。按二症,蓋因濕熱滯於肉理,真氣不能運化。其始治宜實脾土,和氣血,隔蒜灸,而疽自消矣。
治背疽糝藥方
李氏云:龍游有患背疽者,大潰,五臟僅隔膜耳,自謂必死,用鯽魚去腸,實以羯羊糞,烘焦為末,干糝之,瘡口自收。此出洪氏方,屢用有效,故附於此,須候膿少欲生肌肉時用之。
附治驗
黃汝耘,患發背,用生肌藥益潰,大便泄瀉,其脈微緩。余謂脾胃虛,先用二神丸以止其瀉,次用大補藥以固其本,更用豬蹄湯洗患處,用黃耆末以塗其外。喜其初起曾用艾灸,毒不內攻,兩月而愈。
許鴻臚,發背十餘日,腫硬木悶,肉色不變,脈沉而實,此毒在內。先以黃連內疎湯,更以消毒托裡藥,其毒始發。奈欲速愈,急用生肌藥,患處如負石,身如火焮,遂致不起。
白話文:
論瘡口冷澀難合
治療久治不癒的癰疽,其患處肉色發白、膿液稀少,這是因為氣血雙虛,無法正常運轉,導致瘡口冷澀。每天用一把艾葉煎湯,避開風寒熱氣清洗患處,再用松香煙熏,然後敷上神異膏,並且必須忌口調養身體,否則治療無效。
前述病症,如果真是因為寒邪凝滯,阻礙氣血運行,則應採用此法祛除寒邪,補充陽氣,療效顯著。如果因血氣虛弱,無法滋養瘡口,則應以補益脾胃、生髮氣血為佳。丹溪先生說:各種經脈中,只有少陽、厥陰經容易生長癰疽,應預先預防,因為這兩種經脈氣多血少。血少則肌肉難以生長,瘡口久久不癒,必成頑疾。如果反而使用驅除毒邪的峻利藥物,損傷陰分之血,後果不堪設想。
附:治療驗案
地官李孟卿,環跳穴患疽,曾服用和外敷寒涼敗毒藥物,因疼痛難忍而自行刺破,膿血大量流出,瘡口開張,顏色紫暗,右關脈浮大。這是因為胃氣受損,無法濡養患處。我用豆豉餅、六君子湯加藿香、砂仁、炮薑數劑,調理胃氣,其飲食逐漸恢復正常,患處也變得溫暖,肌肉開始再生,再用十全大補湯治療,終於痊癒。
大尹都承慶,患附骨疽,內部疼痛如錐刺,外部顏色無變化,病情難以消退。幸好他沒有使用寒涼藥物,只是因為疼痛傷及胃氣,而不思飲食,我用六君子湯治療,飲食略有改善。再用十全大補湯二十餘劑,膿液形成後,用針排出。然後繼續服用十全大補湯,並增加人參、黃耆、當歸、白術的用量,再加入麥門冬、五味子、遠志、貝母,服用數劑後,膿液逐漸減少,瘡口也痊癒了。這兩個病例,都是因為濕熱停滯於肌肉組織,真氣無法運化。初期治療應該注重健脾益土,調和氣血,用隔蒜灸治療,疽腫自然會消退。
治療背疽的糝藥方
李氏記載:龍游有人患背疽,潰爛嚴重,五臟僅隔一層薄膜,自認為必死無疑,便用鯽魚去除內臟,填入羯羊糞,烘烤至焦黑研成粉末,敷於患處,瘡口自然癒合。此方出自洪氏,屢試有效,故記錄於此。需待膿液減少,將要長出肌肉時再使用。
附:治療驗案
黃汝耘,患發背,使用生肌藥物後病情加重,大便泄瀉,脈象微弱緩慢。我認為是脾胃虛弱,先用二神丸止瀉,然後用大補藥物固本培元,再用豬蹄湯清洗患處,並用黃耆粉末外敷。幸好他初期曾用艾灸治療,毒邪沒有內攻,兩個月後痊癒。
許鴻臚,患發背十餘日,腫硬如木,皮膚顏色無變化,脈象沉實有力,這是毒邪內陷。先用黃連內疏湯,再用消毒托裡藥物,毒邪才開始外發。但他急於求成,過早使用生肌藥物,結果患處沉重如負巨石,全身發熱,最終臥床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