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自明

《外科精要》~ 卷中 (8)

回本書目錄

卷中 (8)

1. 體察愛護論第三十五

伍氏曰:癰疽一症,病人當自體察。凡初作,先以墨圍患處,卻視浮沉聚散,膿出視其多少,肉生視其闊狹,飲食視其美惡,臟腑防其秘泄,瘡口防其奢裂。宜戒怒節勞,調補元氣,保愛體察,慎不可忽。

愚按:,前論,即丹溪先生所云,癰疽當先助胃壯氣,使根本堅固。東垣先生教人以飲食有節,起居有時。素問反復言之,可不慎哉。太凡泄瀉,易損元氣,腫瘍犯之,不能成膿,潰瘍犯之,不能生肌,患者慎之。

附治驗

太守朱陽山之內,年五十二,四月四日,背當心生疽如慄,三日漸大,根盤五寸許,不腫痛,不寒熱,脈微而沉。余曰:實則痛,虛則癢,不發不治,潰而不斂亦不治。乃與大補陽氣之劑,色白而黯,瘡勢如故,神疲食減,小便淋澀。乃與大補氣血,加薑、桂二劑,瘡亦不起。

十五日涉怒嘔瀉並作,復與大補藥一劑,瘡仍不起,留前藥二劑,昏憒不服。或勸之,省悟,依方連進七劑,十六日瘡起而潰,色紅而淡。十九日與大補二十餘劑,後因勞自汗,口乾舌強,太陽髮際、腦頂俱脹,此血氣俱虛,肝膽火上炎,用補中益氣加山梔、芍藥,頓愈。但內熱少睡,手足發熱,不時霍熱,用逍遙散加山梔,熱退,復用歸脾湯,瘡亦愈。

計瘡發及斂,凡四十二日,未嘗一用攻瘡之藥。

江陰舉人陳鳴岐,寓京患背疽,用大補之劑而愈。翌日欲回,先期設席作謝,對談如常。是晚得家信,大拂其意,惱怒發熱作渴,食梨子少許,至夜連瀉數次,早促余視,脈已脫矣,竟至不起。夫梨者,利也,疎利下行之物,凡脾胃虛寒,產婦金瘡者,皆當忌之。

白話文:

體察愛護論第三十五

伍氏說:癰疽這種病症,病人應該自己仔細觀察。剛開始的時候,先用墨汁在患處畫個圈,然後觀察腫脹的浮沉、聚散,膿液排出量的多少,傷口癒合的範圍大小,飲食的狀況好壞,以及臟腑是否出現便秘或腹瀉,瘡口是否有裂開的現象。應該戒怒、節制勞累,調養補充元氣,細心觀察病情變化,絕對不可輕忽。

前面論述的,就是丹溪先生所說的,治療癰疽應該先增強脾胃,使身體根本強壯。東垣先生也教導人們飲食要節制,作息要規律。這些道理《素問》也多次提到,怎能不謹慎呢?總之,腹瀉容易損傷元氣,而腫瘍如果遇到腹瀉,就難以形成膿液;潰瘍如果遇到腹瀉,就難以長出新肉,患者應該謹慎注意。

附治驗:

朱陽山太守,五十二歲,四月初四日,背部靠近心臟的地方長了個癰疽,像栗子般大小,三天後逐漸增大,根部範圍約五寸,不腫不痛,不寒不熱,脈象微弱而沉。我說:癰疽實證則疼痛,虛證則發癢,沒有發炎的不要治療,已經潰爛而不收斂的也不治療。於是給他服用大補陽氣的藥物,但他的面色蒼白而黯淡,瘡瘍的情況沒有變化,精神疲倦,食慾減退,小便淋漓澀痛。於是又給他服用大補氣血,並加入生薑、桂枝的藥方,但瘡瘍還是沒有好轉。

十五天後,因為生氣而嘔吐腹瀉,我又給他開了一劑大補的藥方,瘡瘍仍然沒有好轉。之前的藥方還剩下兩劑,他昏昏沉沉的不願意服用。有人勸他,他才醒悟過來,按照藥方連續服用七劑,十六天後瘡瘍開始潰爛,顏色紅而淡。十九天後,我給他服用二十多劑大補的藥物,後來因為勞累而自汗,口乾舌燥,太陽穴髮際、頭頂都腫脹,這是因為氣血都虛弱,肝膽火氣上炎,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梔子、白芍藥,很快就好了。但是仍然內熱少睡,手足發熱,經常發熱,於是用逍遙散加山梔子,熱退了,又用歸脾湯,瘡瘍也好了。

從瘡瘍發作到痊癒,一共四十二天,從未使用過攻治瘡瘍的藥物。

江陰舉人陳鳴岐,在京城居住時患了背部癰疽,用大補的藥方而痊癒。第二天想回家,提前設宴表示感謝,談話如常。當晚收到家信,大為不悅,惱怒發熱口渴,吃了少許梨子,晚上連瀉數次,清晨急請我看診,脈象已微弱,最終不治身亡。梨子性寒滑利,凡脾胃虛寒、產婦、金瘡者,都應該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