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精要》~ 卷上 (2)
卷上 (2)
1. 療發背癰疽灸法用藥第一
憲副陳魯山,居官勤苦,勞傷元氣,背患疽,漫腫,中央色黯,四畔微赤微痛,脈浮大,按之微細,左寸短而右寸若無。十餘日,腫未全起。此病氣元氣虛寒,朝用參、耆、薑、桂、歸、朮、陳皮、半夏、炙草,溫補其陽,夕用加減八味丸滋其肝腎,各四劑而腐潰。但膿水清稀,盜汗自汗,內熱晡熱,脈浮而數,改用八珍湯。
復發熱,而夜陽舉,此腎虛而火動,仍用加減八味丸料煎服而安。又因怒動肝火,瘡出鮮血二盞許,左關弦數,右關弦弱。此肝木侮脾,以致肝不能藏血,脾不能統血,用十全大補兼前藥各二劑而血止。再用前藥,調理而痊。
一武職患腦疽,內潰熱渴,頭面腫脹如斗,胸背色焮如塗丹,煩熱便秘,此表裡俱實,若非苦寒之劑,內疎外泄不救。遂針周項出膿,及用清涼飲一劑,內大黃用五錢,再用消毒散而愈。
節推王器之,背患疽,瘡頭如黍,焮痛背重,脈沉而實,此毒在內。服黃連內疎湯二劑少退,更與仙方活命飲而愈。
舉人劉華甫,焮腫作痛,脈浮而數,此毒蓄於經絡。用內托復煎散二劑而焮腫減,用仙方活命飲四劑而腫痛止,更用托裡藥而痊。
一儒者患背疽,腫焮痛甚,此熱毒蘊結而熾盛。用隔蒜灸而痛止,服仙方活命飲而腫消,更與托裡藥而潰愈。
一男子,背患疽,腐肉雖潰而新肉不生,此毒氣解而脾胃之氣虛也。用六君子加芎、歸、五味、黃耆漸愈,用十全大補湯全愈。
一男子,背患疽,肉腐膿清,肌肉不生,此邪去而氣血俱虛也。用十全大補湯,月餘而斂。
一男子,背患疽,腫痛,赤暈尺余,背如負石。其勢當峻攻,其脈又不宜。遂砭赤處,出紫血碗許,腫痛頓退。更用神功散及仙方活命飲二劑,瘡口及砭處出血水而消。
儒者周在魯,懷抱久郁,背脊患疽,肝脈弦洪,脾脈浮大,按之微細。以補中益氣加桔梗、貝母,少用銀花、白芷,二劑,肝脈頓退,脾脈頓復。乃以活命飲二劑,膿潰腫消,肝脈仍弦。此毒雖去,而胃氣復傷。仍用前湯加半夏、茯苓而愈。用銀花、白芷,非為治瘡,乃解患者之疑耳。
白話文:
監察御史陳魯山,因為當官時過於勤勞辛苦,損耗了元氣,背部生了癰疽,腫脹蔓延,中心顏色暗沉,周圍稍微發紅且有輕微疼痛,脈象浮大,按下去卻很微弱,左手寸脈短促,右手寸脈幾乎摸不到。過了十幾天,腫脹還沒有完全形成。這是因為元氣虛寒導致的疾病,早上用人參、黃耆、生薑、肉桂、當歸、白朮、陳皮、半夏、炙甘草等藥材,溫補他的陽氣;晚上用加減八味丸來滋養他的肝腎,各服用了四劑後,膿瘡才潰破。但是膿液清稀,盜汗和自汗不止,體內發熱,午後發熱更明顯,脈象浮而數快,於是改用八珍湯。
後來又發燒,且晚上陰莖勃起,這是腎虛導致虛火上炎,仍舊服用加減八味丸的藥方煎服而痊癒。又因為發怒導致肝火旺盛,瘡口流出鮮血約兩杯,左手關脈弦數,右手關脈弦弱。這是肝木剋制脾土,導致肝臟無法藏血,脾臟無法統攝血液,用十全大補湯加上之前的藥方,各服用二劑後血才止住。再用之前的藥方調理就痊癒了。
一位武官患了腦疽,內部潰爛發熱口渴,頭部和臉部腫脹得像斗笠一樣大,胸部和背部紅腫像塗了丹砂一樣,煩躁發熱且便秘,這是表裡都是實熱的症狀,如果不用苦寒的藥物來疏通內部、發散外邪是無法救治的。於是針刺頸部周圍放出膿液,並服用清涼飲一劑,其中大黃用了五錢,再用消毒散就痊癒了。
節度推官王器之,背部生了癰疽,瘡頭像黍米粒般大小,紅腫疼痛,背部感覺沉重,脈象沉而有力,這是毒在體內。服用黃連內疏湯二劑後稍微好轉,再服用仙方活命飲就痊癒了。
舉人劉華甫,紅腫疼痛,脈象浮而數快,這是毒素積蓄在經絡中。服用內托復煎散二劑後,紅腫減輕,服用仙方活命飲四劑後,腫痛停止,再用托裡藥就痊癒了。
一位讀書人患了背疽,腫脹紅熱疼痛劇烈,這是熱毒蘊結且旺盛。用隔蒜灸後疼痛停止,服用仙方活命飲後腫脹消退,再用托裡藥就潰破癒合了。
一位男子,背部生了癰疽,腐肉雖然潰爛了但新肉卻不生長,這是毒氣已解但脾胃之氣虛弱的緣故。用六君子湯加上川芎、當歸、五味子、黃耆後逐漸好轉,用十全大補湯就完全痊癒了。
一位男子,背部生了癰疽,腐肉已爛且膿液清稀,肌肉不生長,這是邪氣已除但氣血都虛弱的緣故。用十全大補湯,一個多月後傷口就癒合了。
一位男子,背部生了癰疽,腫痛,紅暈擴散超過一尺,背部感覺像背負著石頭一樣。根據情況應該用峻猛的方法攻邪,但他的脈象又不適合。於是砭刺紅腫處,放出紫黑色的血約一碗,腫痛立刻消退。再用神功散和仙方活命飲二劑,瘡口和砭刺處流出一些血水後就消退了。
讀書人周在魯,因為長期鬱悶,背部脊椎生了癰疽,肝脈弦而洪大,脾脈浮大,按下去卻很微弱。用補中益氣湯加上桔梗、貝母,少用銀花、白芷,服用二劑後,肝脈立刻減弱,脾脈恢復正常。於是再用活命飲二劑,膿液潰出,腫脹消退,但肝脈仍然弦硬。這是毒雖然去除了,但胃氣又受損了。仍舊用之前的藥方,加上半夏、茯苓就痊癒了。使用銀花、白芷,並不是為了治療瘡瘍,而是為了解除病人的疑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