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

《臨證指南醫案》~ 卷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十 (6)

1.

小兒倉猝驟然驚搐。古曰陽癇。從熱症治。古人用涼膈散為主方。

按急驚屬陽。熱病用涼膈。以清膈間無形之熱。膈上邪熱逼近膻中。絡閉則危殆矣。此宣通乃一定之法。然必詢病因。察時候治之。

幼科以痰熱風驚四治。猶可說也。吾鄉有專科。立方鉤藤連翹木通薄荷前胡枳殼桔梗。加入表散消食。多不效驗。

驚為七情。內應乎肝。肝病發驚駭。木強火熾。其病動不能靜。且火內寄肝膽。火病來必迅速。後世龍薈芩連。必加冰麝硝黃。取其苦寒直降。鹹苦走下。辛香通里竅之閉也。如牛黃丸至寶丹紫雪。皆可選用。凡熱邪塞竅。神迷昏憒者仿此。

鉤藤丹皮之屬。僅泄少陽膽熱。與急驚暴熱內閉之症無益。若火熱劫爍血液。苦寒鹹寒不中與也。宜用犀角地黃湯之屬。

方書有鎮墜金石之藥。有攻風劫痰之藥。雖非常用。不可不考。

驚與厥。皆逆亂之象。仲景云。蛔厥都從驚恐得之。凡吐蛔腹痛嘔惡。明是肝木犯胃。幼醫亂治。束手告斃。余宗仲景法每效。慢驚古稱陰癇。其治法急培脾胃。理中湯為主方。有痰嘔吐。用南星白附子六君子湯。聲音不出。開竅如竹瀝薑汁菖蒲根鬱金之屬。

是病皆他病致變。其因非一。有過飢禁食氣傷。有峻藥強灌傷胃。有暴吐暴瀉。脾胃兩敗。其症面青㿠白。身無熱。雖熱不甚。短氣骨耎。昏倦如寐。皆溫補治之。惟嘔逆不受乳食。溫補反佐姜連。

連理湯,錢氏益黃散,錢氏異功散

2.

稚年五疳。猶大方之五勞。雖方書有五臟之分。是症夏令為多。固從脾胃。蓋小兒乳食雜進。運化不及。初斷乳後。果腥雜進。氣傷滯聚。致熱蒸於裡。肌肉消瘦。腹大肢細。名曰丁奚。或善食。或不嗜食。或渴飲無度。或便瀉白色。久延不已。多致凶危。宜忌食生冷腥肥凝滯。治法初用清熱和中分利。次則疏補佐運。常有繼病。治之無效。待妊婦產過自愈者。

夏季霍亂吐瀉。通用藿香正氣散

水瀉。宜分利。四苓散。寒加薑桂,熱用芩連。

腹痛宜疏氣。調氣用木香青皮。有滯加炒楂肉厚朴。重則加萊菔子檳榔

腹痛有熱。用芩芍枳實。有寒則用草果砂仁吳萸。吐瀉後。能食。便反秘結者愈。不能食。神怯色痿者。防慢驚。治法調中溫中。若有餘熱煩渴。甘寒或甘酸救津。故木瓜之酸。制暑通用要藥。

3. 春溫風溫

春月暴暖忽冷。先受溫邪。繼為冷束。咳嗽痰喘最多。辛解忌溫。只用一劑。大忌絕谷。若甚者宜晝夜豎抱勿倒三四日。夫輕為咳。重為喘。喘急則鼻掀胸挺。

春溫皆冬季伏邪。詳於大方諸書。幼科亦有伏邪。治從大方。然暴感為多。如頭痛惡寒發熱。喘促鼻塞身重。脈浮無汗。原可表散。春令溫舒。辛溫宜少用。陽經表藥。最忌混亂。至若身熱咳喘有痰之症。只宜肺藥辛解。瀉白散。加前胡牛蒡薄荷之屬。消食藥。只宜一二味。若二便俱通者。消食少用。須辨表裡上中下。何者為急施治。

春季溫暖。風溫極多。溫變熱最速。若發散風寒消食。劫傷津液。變症尤速。

初起咳嗽喘促。通行用。

薄荷(汗多不用),連翹,象貝,牛蒡,花粉,桔梗沙參木通枳殼橘紅,桑皮,甘草,山梔(泄瀉不用),蘇子(瀉不用降氣),

表解。熱不清。用。

黃芩,連翹,桑皮,花粉,地骨皮,川貝,知母,山梔

裡熱不清。早上涼。晚暮熱。即當清解血分。久則滋清養陰。若熱陷神昏。痰升喘促。急用牛黃丸至寶丹之屬。

按風溫乃肺先受邪。遂逆傳心胞。治在上焦。不與清胃攻下同法。吾鄉幼科當此。初投發散消食。不應。改用柴芩栝蔞枳實川連。再下奪不應。多致危殆。皆因不明手經之病耳。若寒痰阻閉。亦有喘急胸高。不可與前法。用三白吐之。或妙香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