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薛氏濕熱論歌訣

薛氏濕熱論歌訣

作者:王旭高

朝代:清朝

基本介紹:

薛氏濕熱論歌訣是清朝王旭高所著的一部中醫古代典籍,主要講述了濕熱病的病因、症狀、診斷和治療方法。

內容:

濕熱病是一種常見的內科疾病,多由外感濕熱之邪,或內生濕熱,或飲食不節,或情志不遂,或久病不愈,或感受疫癘之氣所致。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汗出、口渴、胸悶、腹脹、便溏、尿黃、舌苔黃膩等。

診斷濕熱病,主要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四診合參,可以作出初步診斷。如果患者有發熱、汗出、口渴、胸悶、腹脹、便溏、尿黃、舌苔黃膩等症狀,並且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則可以診斷為濕熱病。

治療濕熱病,主要以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為主。常用方藥有三仁湯、茵陳蒿湯、葛根芩連湯、白虎湯等。

此外,在飲食方面,患者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在生活方面,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保持心情舒暢。

濕熱病是一種常見的內科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患者應在出現相關症狀時,儘早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

補充內容:

濕熱病的病因

濕熱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外感濕熱之邪:夏季暑熱,雨水多,濕氣重,如果不注意防暑避濕,就容易感受濕熱之邪,從而引起濕熱病。

2.內生濕熱:如果飲食不節,或情志不遂,或久病不愈,或感受疫癘之氣,就容易導致體內濕熱內生,從而引起濕熱病。

3.其他因素:如先天體質虛弱、免疫力低下等,也容易引起濕熱病。

濕熱病的症狀

濕熱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發熱:濕熱病患者常常會出現發熱,其發熱的程度一般不高,多在37.5℃~38.5℃,但也有高熱不退的情況。

2.汗出:濕熱病患者常常會出汗,其汗液多為黏稠、黃色,有時還會伴有臭味。

3.口渴:濕熱病患者常常會感到口渴,其口渴的程度一般較重,而且喝水後也不容易解渴。

4.胸悶:濕熱病患者常常會感到胸悶,其胸悶的程度一般較重,而且伴有心悸、氣短等症狀。

5.腹脹:濕熱病患者常常會感到腹脹,其腹脹的程度一般較重,而且伴有腹痛、便溏、尿黃等症狀。

6.舌苔:濕熱病患者的舌苔多為黃膩苔,其舌苔的厚薄程度一般較重。

7.脈象:濕熱病患者的脈象多為滑數脈,其脈象的滑數程度一般較重。

濕熱病的治療

濕熱病的治療,主要以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為主。常用方藥有三仁湯、茵陳蒿湯、葛根芩連湯、白虎湯等。

此外,在飲食方面,患者應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在生活方面,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保持心情舒暢。

濕熱病的預防

濕熱病的預防,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注意防暑避濕:夏季暑熱,雨水多,濕氣重,因此要注意防暑避


正文

總訣

濕熱初起

陰濕傷表

陽濕傷表

濕重於熱

濕熱參半

濕熱蒙閉上焦

濕熱俱重

濕熱化風為痙

濕熱化火致厥

濕熱蘊結昏痙

濕熱化火,充斥表裡三焦

濕熱阻遏膜原

濕滯下焦

濕熱劫津,木火犯胃

濕熱挾痰飲

濕熱犯上焦 肺胃不和

暑濕入肺

濕熱暑邪閉腠理

濕熱傷營,風陽上逆

濕邪傷陽

濕困脾陽

濕熱大汗亡衛陽

熱深厥深 下體客寒

胃津劫奪,邪熱內據

熱邪入營,迫血妄行

邪入厥陰,主客交渾

濕熱中虛 升降悖逆

餘邪內留 膽氣不舒

餘邪蒙閉清陽,胃氣不舒

下後正傷,胃氣不輸

熱入厥陰 熱犯少陰

餘邪滯絡

熱入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