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濕熱論歌訣》~ 濕熱化風為痙
濕熱化風為痙
1. 濕熱化風為痙
濕熱證方三四日,即口噤而四肢急。此乃邪侵經絡中,甚則角弓為痙厥。蒼耳子,威靈仙,鮮地龍,酒淬川連,秦艽,滑石,絲瓜藤與海楓藤,熄風通絡斯方合。(此條乃濕熱化風為痙。口噤,四肢拘急,甚則角弓反張,邪侵經墜之中,故用藥稍清濕熱,重用熄風通絡。)濕熱痙厥每相連,肝膽三焦風火鬱。
濕能生熱熱生風,風煽火熾亂神識。外竄筋經則成痙,內並膻中則為厥。胃液乾枯風火炎,厥而不返終難活。(傷寒厥者未必即痙,痙者未必即厥。若濕熱為痙必致厥,為厥則必致痙。蓋濕熱本在太陰、陽明二經,病在二經之表者,多兼少陽三焦,病在二經之裡者,每兼厥陰風木,以肝、膽、三焦同司相火。
陽明、太陰之濕,久鬱則生熱,熱盛則少火皆成壯火,火動風生,而筋攣脈急則為痙,風煽火熾而識亂神迷則為厥,內外充斥,痙、厥並見。正氣猶存一線,則氣復反而生,胃津不克支持,則厥不回而死矣。所以治痙顧惜津液為主。此方乃治痙證初見,津液尚在未傷,重用泄風通絡,正所以保其津液也。
如津液已虧,不可拘執一方,當化而裁之可也。)
原注:此原本第四條。
白話文:
【濕熱轉化為風造成痙症】
在濕熱病症於第三四天時,患者會出現口不能開,四肢緊繃的現象。這是因為邪氣侵入了身體的經絡,嚴重的話,會形成像角弓一樣的痙攣狀態。治療上可用蒼耳子、威靈仙、鮮地龍、酒淬制的川連、秦艽、滑石、絲瓜藤和海楓藤,這些藥物可以熄風、通絡,非常適合此症狀。(這就是濕熱轉化為風導致的痙症。口不能開,四肢緊繃,嚴重時,身體會呈現角弓反張,這是邪氣侵入經絡造成的,因此治療上需清除濕熱,強調熄風通絡。)
濕熱痙症和厥症常常相連,肝膽和三焦部位的風火被阻塞。
濕氣能生成熱氣,熱氣又轉化為風,風煽動火勢,使得神智混亂。風進入筋經就會形成痙症,如果風進入心臟區,則會產生厥症。胃液乾涸,風火旺盛,厥症一旦發生,就難以恢復。
(有時候,感冒引發的厥症不一定會伴隨痙症,而痙症也不一定會伴隨厥症。但如果是由濕熱引起的痙症,必定會引發厥症,同樣的,如果出現厥症,也必定會引起痙症。因為濕熱通常存在於太陰和陽明兩經,如果病在這兩經的表面,通常會牽涉到少陽三焦;如果病在這兩經的內部,則通常會影響到厥陰風木,因為肝、膽、三焦都與相火有關。)
陽明和太陰的濕氣,如果長期鬱積,就會生成熱氣,熱氣旺盛,少火就會變成壯火,火勢大了,風就會生成,筋脈收縮緊繃,就會形成痙症,風煽動火勢,使得神智混亂,就會形成厥症,內外都被風火所充斥,痙症和厥症同時出現。如果還有一線正氣,那麼,只要氣血恢復,就能活命,但若是胃液無法支持下去,那麼,厥症就不會回復,人也就會死亡。因此,在治療痙症時,保護津液是主要目標。這個處方是用來治療剛開始出現痙症,且津液尚未受損的情況,大量使用祛風通絡的藥物,正是為了保護津液。
如果津液已經耗盡,就不能固守一個處方,應該根據病情來調整。
(這段文字原本是第四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