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濕熱論歌訣》~ 濕熱初起
濕熱初起
1. 濕熱初起
濕熱蒸騰五六月,肌表口鼻皆能入。太陰(脾)陽明(胃)受病多,(濕熱交蒸,夏暑為甚,從肌表傷者,十之一二,從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陽明為水穀之海,太陰為濕土之臟,故太陰,陽明受病居多。或兼三焦,或涉膜原,茲不繁注。)始則微寒後但熱。(始則微寒後發熱,凡風溫、溫熱、溫疫皆如此類,尚非濕熱病的證。
但傷寒初起則甚惡寒,風溫、濕熱等初起則微惡寒,此為辨也。)汗出(陽濕有汗,陰濕無汗,觀下條便知。)胸痞舌白黃,口渴不飲或不渴。(此則濕熱證之的證。論中原注云:始惡寒者,陽為濕遏而惡寒,終非寒傷於表之惡寒。但熱不寒,則鬱而成熱,反惡熱矣。熱甚陽明則汗出,濕蔽清陽則胸痞,濕邪內盛則舌白,濕熱交蒸則舌黃,熱則液不升而口渴,濕則飲內留而不引飲。)此條濕熱證提綱,病在中焦氣分窒。
(病在中焦者,如上所謂發熱、汗出、胸痞、口渴、舌白等是也。)藿香,蒼朮,杏仁,蔻仁,厚朴,半夏,菖蒲,六一散佩蘭葉,枳殼,鬱金,桔梗。(此濕熱病初起,用藥之大法也。濕熱蘊於上、中二焦,尚未化火,只是氣機阻窒,參舌白、胸痞、渴不多飲可審,故從藿香正氣、太無神術二方化裁。
去蘇梗、白芷,甘草等味,嫌其疏散太過;又恐甘能滋濕,加入杏仁、枳殼、鬱金,輕苦微辛,開通上、中二焦氣分;六一散乃河間治暑濕熱之專藥,佩蘭葉芳涼逐穢之用耳。)若兼扶食舌根黃,楂肉栝蔞萊菔子益。(此證多有挾食者,宜加栝蔞、楂肉、萊菔子。舌根若現黃色,即是挾食證。
)
原注:此原本第一條、第十條。
白話文:
[濕熱初起]
在五六月份,濕熱的環境下,病毒可以透過皮膚、口和鼻進入人體。最常見的是影響脾胃兩經。因為夏季酷熱,濕熱交蒸,導致疾病,大部分情況是通過口鼻感染,少部分通過皮膚。脾胃兩經是消化系統的主要部位,所以濕熱主要影響這兩個部位。有時候也可能影響到三焦和膜原,但這裡就不詳細解釋了。
初期可能有些許寒冷感,但隨後會轉為熱症。傷寒一開始會嚴重畏寒,但風溫、濕熱等病症一開始只有輕微的畏寒感,這是區別之處。患者會出汗,胸悶,舌苔呈現白色或黃色,口渴但不一定想喝水,或者根本不渴。這些都是濕熱病的典型症狀。濕熱病的提綱是影響中焦氣分,導致氣滯。
像發燒、出汗、胸悶、口渴、舌苔白等,都是中焦受到影響的症狀。治療濕熱病初期,常用藥物有藿香、蒼朮、杏仁、蔻仁、厚朴、半夏、菖蒲、六一散、佩蘭葉、枳殼、鬱金、桔梗。這些藥物可以調節濕熱在上焦和中焦的問題,且尚未轉化為火,隻影響氣機運行。
去除蘇梗、白芷、甘草等成分,避免過度疏散,且防止甘味滋養濕氣。加入杏仁、枳殼、鬱金,這些藥物味道苦澀,可以疏通上焦和中焦的氣分。六一散是治療暑濕熱的專用藥物,佩蘭葉可以清涼除穢。如果同時有食積,舌根變黃,可以添加山楂、栝蔞、萊菔子。
本段為原始文本的第一條和第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