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氏濕熱論歌訣》~ 濕熱犯上焦 肺胃不和
濕熱犯上焦 肺胃不和
1. 濕熱犯上焦 肺胃不和
濕熱嘔惡無休止,晝夜不瘥如欲死。是因肺胃不相和,胃熱移肺肺還胃。川連蘇葉各數分,兩味煎湯服之美。(肺胃不和,最易致嘔。今濕熱嘔惡不止欲死者,因肺胃不和,胃熱移肺,肺不受邪,還歸於胃也。然多幹嘔,是屬上焦,並無酸水、苦水、脅痛等證,其非肝膽之嘔可知。
又無清水黏痰,非痰飲又可知。夫治嘔之法,必用苦辛通降,然有分別,如嘔惡、吞酸、脅痛者,用左金法,川連同吳萸服,直達肝經鬱結之熱;如嘔惡、胸痞、舌白者,川連同乾薑服,以開中焦之痞。此肺胃不和,嘔惡不止,用川連之苦降雖同,而用蘇葉之辛通則異。蓋蘇葉質輕,氣味辛芳,能宣通上焦肺胃,合川連之苦能燥濕,寒能清熱,以治濕熱在上焦作嘔,尤足稱為神化,故本論云「煎湯呷下即止嘔。」)
原注:此原本第十七條。
白話文:
【濕熱侵犯上焦,導致肺胃不協調】
濕熱引發的噁心嘔吐持續不斷,不分晝夜,痛苦得彷彿要死去一般。這是由於肺與胃之間的協調失衡,胃部的熱氣轉移到肺部,而肺部無法承受這股邪氣,於是又將其反推回胃部所致。
使用黃連和紫蘇葉各幾分,兩種藥材煎煮成湯服用,效果極佳。
(當肺與胃的協調失調時,最易引起噁心嘔吐。現在這種由濕熱引起的噁心嘔吐,痛苦到像要死去的情況,就是因為肺胃不協調,胃部的熱氣轉移到肺部,肺部無法承受,再將其反推回胃部。但這種情況多半是乾嘔,屬於上焦的問題,不會有酸水、苦水、脅痛等症狀,由此可見並非肝膽引發的噁心。
此外,若沒有清水或黏痰,也可知並非痰飲所導致的噁心。治療噁心的方法,通常需使用具有苦味與辛辣特性的藥材來通利下降,但具體使用哪種需視情況而定。例如,如果伴有噁心、吞酸、脅痛的症狀,可用左金法,以黃連搭配吳茱萸服用,直接對肝經的鬱結熱氣起作用;若伴有噁心、胸悶、舌苔白的症狀,則以黃連搭配乾薑服用,以緩解中焦的胸悶。
對於肺胃不協調,噁心嘔吐持續不止的情況,雖然同樣會使用黃連來苦味下降,但搭配紫蘇葉的辛辣通利卻有所不同。因為紫蘇葉質地輕盈,味道辛香,能宣通上焦的肺與胃,加上黃連的苦味能燥濕,寒性能清熱,用來治療上焦濕熱導致的噁心嘔吐,可謂是妙不可言,因此文中提到「煎煮成湯服用後即可止住噁心嘔吐。」)
原註:這是原本的第十七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