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薛氏濕熱論歌訣》~ 濕熱大汗亡衛陽

回本書目錄

濕熱大汗亡衛陽

1. 濕熱大汗亡衛陽

濕熱四五日,忽然大汗淋漓出,手足厥逆寒,脈細如絲或欲絕。觀其脈證似亡陽,神清語亮非陽脫。況其起坐能自如,又見莖痛兼口渴,此乃大汗亡衛陽,濕熱之邪仍阻結,表裡不通脈故伏。仍須去濕兼清熱,五苓散去朮加生黃耆皮,酒淬川連並滑石。

(原文云:「濕熱證,四五日,忽大汗出,手足冷,脈細欲絕,口渴莖痛,而起坐自如,神清語亮,乃汗出過多,衛外之陽暫亡,濕熱之邪仍結,一時表裡不通,脈故伏,非真陽外脫也。宜五苓去朮,加滑石、酒淬川連、生黃耆皮。」徐鑑泉曰:「此條脈證全似亡陽之候,而獨於舉動聲音神氣中得其真情。

噫!此醫之所貴識見也。」按:五苓散去白朮者,以濕熱仍結於中,而術性守中故也。口渴莖痛,故加川連、滑石。汗太多,故加生耆皮固衛陽。合桂、苓、豬、澤四味,通陽消暑去濕,恰如其數。)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九條。

白話文:

在濕熱病持續了四到五天後,病人突然間大量出汗,甚至汗如雨下,同時伴有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摸不到,就像絲線一樣細,彷彿隨時會斷絕。從他的脈象和症狀看來,彷彿是體內的陽氣已經耗盡,但他的精神清晰,說話聲音響亮,這表示並非是陽氣完全喪失。再加上他可以自由地坐起躺下,而且還有小便疼痛和口渴的現象,這顯示大量的出汗導致保護體表的陽氣流失,但是濕熱的邪氣仍然在體內堵塞不散,使得體表和體內的氣血循環無法正常流通,因此脈象才會顯得隱伏不顯。治療上,我們要繼續祛除濕氣並清除體內的熱毒,使用五苓散去掉白朮,再加入生黃耆皮,酒淬川連和滑石。

(原本寫道:在濕熱病症中,到了四到五天的時候,患者突然開始大量出汗,手腳冰冷,脈搏微弱,幾乎要斷絕,同時感到口渴和小便疼痛,然而他可以自由地坐起躺下,精神清晰,說話聲音洪亮,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保護體表的陽氣暫時流失,但是濕熱的邪氣依然在體內積聚未散,使得體表和體內的氣血循環一時之間無法正常流通,所以脈象才會隱伏不顯,並非真的陽氣完全外泄。應該使用五苓散去掉白朮,再加入滑石,酒淬川連和生黃耆皮。)

徐鑑泉先生說:這一段描述的脈象和症狀完全像是陽氣耗盡的情況,但是從患者的活動力,聲音和神情中,卻可以看出真相並非如此。

哎!這正是醫生最需要的洞察能力啊!

補充說明:五苓散去掉白朮的原因,是因為濕熱的邪氣仍然在體內積聚,而白朮的性質是溫和且偏向固守中焦,對此情況並非最適合。由於患者感到口渴和小便疼痛,所以要加入川連和滑石。由於汗出過多,所以要加入生黃耆皮來鞏固體表的陽氣。加上桂枝,茯苓,豬苓,澤瀉這四味藥,可以通暢陽氣,消除暑氣,去除濕氣,效果剛好。)

原註:這是原本的第二十九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