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薛氏濕熱論歌訣》~ 濕困脾陽
濕困脾陽
1. 濕困脾陽
濕困脾陽但惡寒(初起不熱),腹疼泄利脈沉弱諳,面黃不渴四肢倦,用藥須從溫法參。大順(散方,杏、薑、桂、甘。)縮脾(飲方,草果、烏梅、砂仁、甘草、葛根、扁豆。)來復(丹方,硫黃、硝石、青皮、陳皮、五靈脂、玄精石。)等,冷香飲子(附子、陳皮、甘草、淡乾薑、草果)效皆堪。
(此濕困脾陽之候。觀腹痛泄利脈沉,屬太陰里證;又面黃口不渴,四肢懶倦,屬太陰外現之證;初起便惡寒而不身熱,是中於陰濕,非陽濕也。當用溫法無疑,但分輕重耳。或問何煎藥?曰:薑、附、苓、朮、川樸、益智等。虛者,參、附理中法。)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六條。
白話文:
這段文字談的是「濕困脾陽」的情況。患者會感覺到惡寒(一開始不會有發燒的症狀),並伴有腹痛、腹瀉,脈搏呈現出沉弱的特徵,臉色偏黃,且不會感到口渴,四肢常常感到疲倦乏力。在治療上,應採取溫暖的療法,可以使用如大順散(成分為杏仁、生薑、肉桂、甘草)、縮脾飲(成分為草果、烏梅、砂仁、甘草、葛根、扁豆)、來復丹(成分為硫磺、硝石、青皮、陳皮、五靈脂、玄精石)以及冷香飲子(成分為附子、陳皮、甘草、淡乾薑、草果)等藥方,這些都有很好的療效。
(此處描述的是濕氣困擾脾臟陽氣的情況。觀察患者腹痛、腹瀉及脈象沉弱,這屬於太陰裏的病症;而臉色黃、口不渴、四肢懶惰倦怠,則是太陰外顯的病症;一開始就感到惡寒而無身體發熱,這是因為受到了陰濕的影響,而非陽濕。治療上無疑應該使用溫熱的療法,只是需要根據病情的輕重來調整。有人問該如何煎煮藥物?回答是:可以使用生薑、附子、茯苓、白朮、川厚樸、益智等。如果患者體質虛弱,則可以採用人參、附子、理中的方法。)
原始註釋:這段文字原本是第二十六條。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