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薛氏濕熱論歌訣》~ 濕困脾陽
濕困脾陽
1. 濕困脾陽
濕困脾陽但惡寒(初起不熱),腹疼泄利脈沉弱諳,面黃不渴四肢倦,用藥須從溫法參。大順(散方,杏、薑、桂、甘。)縮脾(飲方,草果、烏梅、砂仁、甘草、葛根、扁豆。)來復(丹方,硫黃、硝石、青皮、陳皮、五靈脂、玄精石。)等,冷香飲子(附子、陳皮、甘草、淡乾薑、草果)效皆堪。
(此濕困脾陽之候。觀腹痛泄利脈沉,屬太陰里證;又面黃口不渴,四肢懶倦,屬太陰外現之證;初起便惡寒而不身熱,是中於陰濕,非陽濕也。當用溫法無疑,但分輕重耳。或問何煎藥?曰:薑、附、苓、朮、川樸、益智等。虛者,參、附理中法。)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六條。
白話文:
患者脾陽被濕氣困住,雖然初期畏寒不發熱,但伴隨腹痛、腹瀉、脈搏沉弱,面色發黃,口不渴,四肢乏力。這種情況需要溫暖脾陽,藥物選擇應從溫法入手。可以參考以下方劑:
大順散:杏仁、生薑、桂枝、甘草。
縮脾飲:草果、烏梅、砂仁、甘草、葛根、扁豆。
來復丹:硫黃、硝石、青皮、陳皮、五靈脂、玄精石。
此外,冷香飲子(附子、陳皮、甘草、淡乾薑、草果)也同樣有效。
患者脾陽虛弱,出現腹痛腹瀉、脈沉等太陰里證,同時面色發黃、口渴、四肢乏力等太陰外證,初期畏寒不發熱,屬於陰濕而非陽濕,需溫陽散寒。
治療時可根據患者情況選擇不同的藥物,如薑、附子、茯苓、白朮、川樸、益智等。對於脾陽虛弱者,可以採用參、附理中法。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