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高
《薛氏濕熱論歌訣》~ 濕邪傷陽
濕邪傷陽
1. 濕邪傷陽
濕熱脈細舌苔白,身冷汗泄胸痞口渴。濕中少陰(濕中太陰口不渴,濕中少陰則口渴。)陽欲亡,茯苓益智仁,人參,附子,白朮。(上條熱傷營陰,風陽上逆,故以女貞子、生地、羚羊角、鉤藤等養營泄風為治。此條濕邪傷陽,陽欲先亡,故以參、附、苓、術等扶陽逐濕為法。
因其舌白、胸痞、脈細,知為濕傷陽氣。更審身冷汗泄,知為陽氣欲亡。口中雖渴,乃少陰本證,並非屬熱。故用溫法而無疑也。加益智醒脾陽,以濕從土化也。)
原注:此原本第二十五條。
白話文:
【濕邪傷陽】
當出現脈搏細弱且舌頭有白色苔狀物,伴隨身體感覺寒冷、出汗、胸口悶脹及口渴的情況,這表明濕氣影響了少陰(若影響的是太陰,一般不會感到口渴,而影響少陰時會有口渴的症狀)。這代表體內的陽氣正在受損,有消亡的風險。應使用茯苓、益智仁、人參、附子和白朮等藥材來調理。
根據舌苔白、胸口悶脹、脈象細弱的表現,可以推斷出這是濕氣傷害了陽氣。再進一步觀察到身體感覺寒冷且出汗的情況,更確定了陽氣正在消失的狀態。即使感到口渴,這也是少陰病的特徵,並非因為熱症。所以,毫無疑問應該使用溫補的方法。添加益智仁能喚醒脾臟的陽氣,因濕氣由土生成。
原註:這段內容原本在第二十五條。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