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鞭草

馬鞭草

MA BIAN CAO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馬鞭草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馬鞭草之清熱解毒,乃其獨特之效用。其內含馬鞭草素、馬鞭草酸、酚酸等成分,具抑菌、消炎、抗氧化之能,可有效清除體內毒素與有害物質,發揮清熱解毒之效。

  1. 清熱解毒:馬鞭草含有馬鞭草素、單寧、皁苷和其他活性成分,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
  2. 抗菌消炎:馬鞭草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細菌的增殖,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
  3. 抗病毒:馬鞭草提取物對流感病毒、冠狀病毒等病毒有抑制作用,可抑制病毒的複製,具有抗病毒的功效。
  4. 抗氧化:馬鞭草提取物含有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的功效,可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延緩衰老。
  5. 鎮痛止癢:馬鞭草提取物具有鎮痛止癢的功效,可緩解疼痛和瘙癢。
  6. 緩解支氣管炎和哮喘:馬鞭草提取物可緩解支氣管炎和哮喘的症狀,如咳嗽、喘息和呼吸困難。
  7. 緩解腹瀉和痢疾:馬鞭草提取物可緩解腹瀉和痢疾的症狀,如腹痛、腹瀉和痢疾。

2. 治瘧

馬鞭草,味苦,性微寒,歸肝、脾經。中醫傳統認為,馬鞭草具有清熱解毒、活血散瘀、利水消腫之功。

瘧疾在中醫診斷中常歸因於濕熱疫毒之邪,挾於少陽、陽明經,導致寒熱往來。馬鞭草之「退熱作用」正合其微寒清熱之性,能瀉火解毒,緩解瘧疾所致的高熱。

對於「抑制瘧原蟲生長」及「抗炎作用」,則可從「清熱解毒」及「活血散瘀」兩方面理解。苦寒之品能祛除體內濕熱疫毒,如同抑制邪氣蔓延;其活血化瘀則能化解因疫毒阻滯所致的經絡瘀滯,從而減輕相關的炎症反應。

至於「增強免疫力」,馬鞭草本身非滋補之品,其主要作用在於「祛邪」。透過清除濕熱疫毒等致病邪氣,使人體正氣得以恢復,減少消耗,從而間接達到扶助正氣、提升自癒力的效果。此乃「祛邪即所以扶正」之理。此藥在辨證使用時,需考慮患者體質與病邪性質。

3. 破血消癥

馬鞭草,其性味苦寒,入肝、脾二經,故能發揮涼血止血、活血化瘀之功,乃中醫臨床用以破血消癥之要藥。

所謂「破血」,即消散血瘀,活血通絡。馬鞭草能行氣活血,強力破散氣滯血瘀之病理狀態。故可用於治療因氣滯血瘀所致之癥瘕積聚、痛經、月經不調等症狀,使瘀血得散,經絡暢通。

而「消癥」,則指消除身體內結塊成形之癥瘕積聚。癥瘕多由氣血瘀滯或痰濕凝結而成。馬鞭草憑藉其活血化瘀的特性,能促使瘀血消散、痰濕化解,從而達到消癥散結之效。對於癥瘕積聚導致的腹痛、腹脹,馬鞭草透過化解積聚、暢通氣機,使疼痛得以緩解。

4. 清熱利尿

馬鞭草,性味辛涼,歸肝、腎二經。憑藉其辛散涼泄之性,此藥善於清解臟腑積熱與毒邪,故具清熱解毒之功。其入腎經,則能通行水濕,利尿通淋,促進尿液排泄,化除體內水濕停滯。因此,對於濕熱內蘊所致的水腫脹滿、小便不利以及淋證澀痛等症,馬鞭草皆可發揮其清利濕熱之效。通過增強水濕排泄,不僅有助於清除體內積滯的毒邪廢物,維持氣機通暢,更有助於疏導膀胱、腎臟的功能,是傳統中醫用於治療濕熱困阻、小便不利的常用之品。

5. 活血化瘀

馬鞭草,依據中醫藥傳統理論,其性味辛散、苦、微寒,主要歸入肝、脾二經。辛能行散氣血,有助於通暢經絡;苦能洩降,兼能清熱涼血;微寒則可平衡藥性,有助於清解鬱熱。其入肝經,因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與血液運行,故馬鞭草善於活血化瘀,能有效消散體內積滯的瘀血,緩解因血瘀引起的病症。入脾經則助益氣血的生化與運化。

馬鞭草的核心功效在於活血化瘀,進而達到消腫止痛之效。在臨床應用上,凡因血瘀氣滯所致的跌打損傷、月經不調、痛經、產後瘀阻、肢體腫痛等症,皆可辨證應用。現代藥理研究亦指出,馬鞭草素是其關鍵活性成分之一,能顯著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的消散,並兼具抗炎鎮痛作用,從現代角度佐證了其傳統活血化瘀的效用,誠為治療血瘀證之常用良藥。

6. 利水消腫

馬鞭草,性味苦微寒,歸肝脾經。其利水消腫之效,在中醫學說中,主要歸因於其苦能燥濕、微寒清熱之特性。中醫認為水腫多由水濕內停或濕熱鬱結所致,脾失健運,水濕不能正常運化輸布,則積聚為患。馬鞭草苦味入脾,能助脾健運,燥濕利水,使體內停滯之水濕循小便排出,從而減輕浮腫。此外,其清熱作用可用於濕熱蘊結導致的紅腫熱痛,能清利濕熱,消散腫脹。若因氣滯血瘀導致局部水腫或腫痛,馬鞭草亦能活血化瘀,通利經絡,輔助水濕排散,進一步增強消腫效果。此藥整體而言,透過改善體內氣機與水液代謝,以達利水消腫之功。

馬鞭草的古代典籍


馬鞭草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馬鞭草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其抗發炎功效已得到深入分析與證實。研究表明,馬鞭草提取物及其活性成分,例如馬鞭草素,展現出強效的抗發炎作用。其作用機制主要歸因於其能夠顯著抑制多種致炎因子的產生,從而有效降低整體炎症反應。進一步分析指出,馬鞭草通過減少炎症細胞因子的分泌來發揮其抗炎特性,直接作用於炎症通路。

多項研究已證實,馬鞭草能有效減輕炎症反應所導致的症狀,包括腫脹、疼痛及局部發紅。其中,馬鞭草中的綠原酸和迷迭香酸被視為其主要的抗炎活性成分。這些化合物協同作用,共同調控免疫反應,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基於這些現代藥理學發現,馬鞭草被應用於多種炎症相關疾病的輔助治療,涵蓋風濕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胃炎,甚至牛皮癬和克隆氏症等,顯示其在廣泛炎症性病症中的潛在應用價值。

2. 抗菌抗病毒

馬鞭草的抗菌抗病毒功效源於其所含的活性成分,如馬鞭草素、馬鞭草酸及馬鞭草苷等。這些化合物能展現顯著的抑菌、抑真菌作用,並抑制多種細菌與真菌的生長。

在抗菌方面,馬鞭草提取物對多種細菌具有抑制作用,包括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肺炎鏈球菌。馬鞭草中的活性化合物,諸如馬鞭草素或馬鞭草苷,能透過直接殺滅細菌並抑制其增殖來發揮功效。

至於抗病毒功效,馬鞭草提取物已證實對多種病毒如流感病毒、皰疹病毒及冠狀病毒等具抑制作用。馬鞭草素和馬鞭草苷等化合物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同時亦能阻礙病毒對宿主細胞的感染。

3. 保肝利膽

馬鞭草中之苯丙素苷及環烯醚萜類化合物,如馬鞭草苷、毛蕊花糖苷等活性成分,透過強效抗氧化、抗炎作用,有效清除自由基,降低肝細胞氧化損傷。其藥理機制在於穩定細胞膜、抑制炎性介質釋放,從而保護肝臟。同時,它能促進膽汁分泌與排出,增加膽汁流量,改善肝膽代謝功能,實現保肝利膽之效。

馬鞭草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30-6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

馬鞭草的炮製


  1. 揀淨雜質
  2. 洗淨
  3. 潤軟切段
  4. 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馬鞭草注意事項重點

  1. 脾陰虛、胃氣弱者勿服:馬鞭草屬熱性藥材,脾陰虛弱、胃氣不足者服用可能會加重虛弱症狀。
  2. 瘡證虛弱者斟酌使用:馬鞭草有活血作用,久拖不癒的瘡證虛弱者使用時應特別留意藥量與體質狀況。
  3. 孕婦慎用:馬鞭草具促進血液循環、抗凝血作用,孕婦使用可能影響胎兒健康。
  4. 出血性疾病患者忌用:馬鞭草會刺激血液循環、抗凝血,出血性疾病患者使用會加重出血風險。
  5. 脾虛便溏者忌用:馬鞭草利尿,脾虛便溏者使用可能會導致腹瀉。

馬鞭草相關的方劑


馬鞭草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前列腺炎心內膜炎角膜炎尿道炎膀胱炎慢性肝炎慢性肝硬化腎炎白喉心包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鏈球菌性咽喉炎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腎盂腎炎尿道膿傷月經稀少閉經腹水咽喉痛黃疸全身性水腫眼睛紅痛小便疼痛牙齦潰爛月經不調痔瘡損傷牛皮癬咳嗽腹痛肺炎腹瀉疼痛慢性支氣管炎發燒支氣管炎瘧疾

馬鞭草含有的化學成分


馬鞭草甙(Verbenalin), 戟葉馬鞭草甙(Hastatoside), 羽扇豆醇(Lupeol),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熊果酸(ursolic acid), 桃葉珊瑚甙(Aucubin), 蒿黃素(Artemetin), 馬鞭草新甙(Verbascoside), 腺苷(Adenosine), β-胡蘿蔔素(β-Carotene), 水蘇糖(Stachyo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