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莖散

石莖散

SHI JI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三因》卷十八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熱 (1.3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脾經 24%
心經 16%
肺經 10%
胃經 8%
腎經 5%
大腸經 5%
膀胱經 1%
小腸經 1%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大腸經
膀胱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石莖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石莖散常用於治療血虛、血瘀所致的病症,如月經不調、痛經、崩漏等。當歸補血活血,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經血暢通,達到治療目的。

二、調和藥性:石莖散中其他藥材多屬寒涼之性,如石韋、滑石等,容易寒凝血脈,影響藥效。當歸性溫,可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強烈,使藥效更加溫和,利於病患服用。

石莖散中包含馬鞭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馬鞭草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石莖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道炎、膀胱炎等症,馬鞭草可以清熱解毒,緩解濕熱對泌尿系統的損害,達到治療效果。

二、利水通淋:馬鞭草亦有利水通淋之效,可以促進尿液排出,幫助濕熱毒素的代謝,進一步緩解尿路炎症狀。此外,馬鞭草還可以舒緩尿路痙攣,減少疼痛不適。

總而言之,馬鞭草在石莖散中的加入,充分發揮其清熱解毒、利水通淋的功效,有助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泌尿系統疾病。

石莖散中加入紅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紅花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石莖散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紅花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達到治療目的。
  2. 行氣止痛: 紅花還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疏通經絡,緩解疼痛。石莖散中加入紅花,可協同其他藥物,加強止痛效果,提升療效。

石莖散方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止瀉: 烏梅性酸澀,味甘,入肝、脾、肺經,具有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石莖散主治小兒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烏梅可收斂腸胃,固澀止瀉,緩解腹瀉症狀。
  2. 清熱解毒: 烏梅亦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輔助石莖散中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改善因濕熱內蘊而引起的腹瀉。

總之,烏梅在石莖散方中起着收斂止瀉、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小兒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的症狀。

石莖散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癥散結: 莪朮味辛、苦,性溫,具有破血行氣、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石莖散所治療的症狀,如癥瘕積聚、乳房腫塊、腹部脹痛等,莪朮能有效消散瘀血,軟堅化結,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活血化瘀: 莪朮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石莖散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合使用,共同達到消癥散結、通絡止痛的效果。

石莖散中包含三稜,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破瘀消癥:三稜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癥止痛之效。石莖散旨在治療婦科癥瘕積聚,三稜的破瘀消癥作用可有效改善癥瘕積聚所致的疼痛、腹部脹滿等症狀。

二、行氣止痛:三稜還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石莖散中,三稜與其他藥物如香附、延胡索等配合,共同發揮行氣止痛的效果,以達到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石莖散方中包含蘇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蘇木味甘、酸,性涼,入心、肝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石莖散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蘇木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減輕腫痛。

2. 涼血解毒:蘇木還具有涼血解毒之功效。石莖散中常與其他涼血解毒藥物配伍,如金銀花、連翹等,以加強其清熱解毒作用,有效改善跌打損傷後伴發的發熱、紅腫等症狀。

石莖散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沒藥性溫,味苦,歸肝、脾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跌打損傷或外傷引起的瘀血腫痛,與石莖散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疼痛。
  2.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沒藥性燥,能引導藥力深入經絡,促進藥物吸收,使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其功效。在石莖散中,沒藥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筋骨,增強治療效果。

石莖散中加入琥珀,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化瘀止痛: 琥珀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石莖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琥珀的化瘀止痛作用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2. 安神定驚: 琥珀還具有安神定驚之功效。跌打損傷常伴有疼痛、驚悸、失眠等症狀,琥珀可起到鎮靜安神的作用,緩解患者的不適。

石莖散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 甘草性甘平,味甘,具有調和諸藥的功效,能緩解其他藥材的毒性或副作用,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藥物過於猛烈,起到保護病人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使其更有效地發揮治療作用,例如與其他藥材配伍,能更好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總而言之,甘草在石莖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藥效更為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石莖散》(《醫學綱目》稱「石英散」)主治「婦人血結胞門,或爲癥瘕在腹脅間,心腹脹滿,腫急如石水狀」,此屬中醫「血蠱」範疇。其病機核心為瘀血內結、氣滯水停,症狀特徵為腹部堅硬如石、脹滿疼痛,與現代醫學所稱「子宮肌瘤」、「卵巢囊腫」或「肝硬化腹水」等部分表現相似。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因血瘀日久,阻礙氣機,進一步影響水液代謝,形成血水互結之病理產物。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破瘀為主

  • 核心藥物:石莖(或紫石英)、紅花、蘇木節、沒藥、三稜、蓬莪朮。
    • 石莖(或紫石英)據《醫學綱目》推測可能爲「紫石英」,性溫味甘,傳統用於溫腎暖宮、散寒通經,此處或取其沉降之性引藥入下焦,兼通血脈。
    • 紅花、蘇木節活血通經;沒藥散瘀止痛;三稜、蓬莪朮(炮製後減其峻烈)破血行氣、消積止痛。此類藥物共奏破除胞宮、腹脅癥瘕之效。

2. 兼顧理氣與利水

  • 馬鞭草:兼具活血散瘀、利水消腫之效,針對「腫急如石水狀」之病狀,直接化解血水互結。
  • 當歸尾:活血中兼能養血,防攻伐太過而傷正。

3. 佐使藥調和

  • 烏梅肉:酸收之性可緩和諸破血藥之峻烈,防過耗陰血。
  • 琥珀:鎮驚安神、活血利水,助消腫滿。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4. 用藥思路
全方以「破血消癥」為主軸,輔以「行氣利水」,體現「血行則水行」的治療邏輯。炮製(如三稜、蓬莪朮炮用)與配伍(如烏梅之酸收)減緩攻伐之性,使祛瘀不傷正。以蘇木酒或薑棗湯送服,酒助藥力上行下達,薑棗調和脾胃,適應患者體質差異。

【可能功效推論】
此方適用於「瘀血成癥」之實證,尤其下焦瘀阻兼輕度水停者。其作用機理可能包括:

  1. 改善局部循環:活血藥促進盆腔、腹腔血液循環,化解血栓或纖維化組織。
  2. 抗炎與軟堅散結:三稜、紅花等對增生性病變(如肌瘤、囊腫)可能有抑制效果。
  3. 調節體液代謝:馬鞭草、琥珀等成分或有利尿、減輕水腫作用。

【結語】
《石莖散》體現古代對「血蠱」的辨治智慧,透過峻藥緩攻、血水同治,處理複雜的瘀結水停證候。然其用藥偏辛溫走竄,須嚴格遵循「瘀血」辨證,非虛證或出血傾向者所宜。紫石英(若爲石莖替代)的溫腎作用,亦暗示此方可能針對寒凝血瘀體質。

傳統服藥法


石莖1兩,當歸尾半兩,馬鞭草半兩,紅花(炒)半兩,烏梅肉半兩,蓬茂(炮)1分,三稜(炮)1分,蘇木節1分,沒藥1分,琥珀(別研)1分,甘草1錢。
上為末。
每服2錢,濃煎蘇木酒調下。不飲酒,薑、棗煎湯調亦得。
本方方名,《醫學綱目》引作「石英散」。方中石莖,《醫學綱目》作「紫石英」。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禁用。

相關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全身性水腫

相同名稱方劑


石莖散, 出處:《三因》卷十八。 組成:石莖1兩,當歸尾半兩,馬鞭草半兩,紅花(炒)半兩,烏梅肉半兩,蓬荗(炮)1分,三棱(炮)1分,蘇木節1分,沒藥1分,琥珀(别研)1分,甘草1錢。 主治:婦人血結胞門,或爲癥瘕在腹脅間,心腹脹滿,腫急如石水狀,俗謂之血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