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鼠尾草丸方劑中包含馬鞭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相輔相成: 鼠尾草與馬鞭草皆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之效,兩者合用,可增強藥力,提升療效。鼠尾草偏於清熱涼血,而馬鞭草則以解毒消腫見長,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作用。
- 藥性互補: 鼠尾草性涼,馬鞭草性平,二者搭配使用,可調節藥性,避免寒涼過度,達到更為溫和的療效。同時,馬鞭草的甘味亦可緩解鼠尾草的苦味,提高患者服藥的接受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鼠尾草丸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卒大腹水病」,即突然發作的嚴重腹水(水腫)。古代文獻如《普濟方》記載,其劑型為丸劑,以輕粉為衣,米飲送服,推測用於急症水腫,可能與濕熱積聚或水氣內停有關。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主要藥物解析
- 鼠尾草(10斤)
古代鼠尾草多指唇形科植物,性味苦辛平,具活血、利水、清熱之效。部分地區亦稱「黃芩」或「丹參」為鼠尾草,若為丹參類,則兼有活血化瘀作用;若為黃芩類,則偏清熱燥濕,有助消退濕熱型水腫。 - 馬鞭草(10斤)
性味苦涼,歸肝脾經,能活血散瘀、利水消腫,尤擅治水腫、癥瘕。《本草綱目》載其「通月經,治金瘡,破血消腫」,與鼠尾草協同增強逐水之效。
- 鼠尾草(10斤)
輔料與製法
- 輕粉(為衣)
輕粉(氯化亞汞)為古代攻毒利水要藥,具峻下逐水之效,但毒性強,今已罕用。外裹丸衣可控制劑量,減緩毒性,針對急症水腫發揮速效。 - 米飲送服
米湯護胃,緩和輕粉與苦寒藥的刺激性,避免傷正。
- 輕粉(為衣)
配伍邏輯
- 利水為主,輔以活血
鼠尾草與馬鞭草皆能利水,後者兼活血,符合「血不利則為水」理論,通過改善血行間接消除水腫。 - 峻藥緩攻
輕粉雖猛,但製為小丸、嚴格控量(2-6丸),體現「治急證而避其險」的思路。
- 利水為主,輔以活血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適用於「濕熱瘀阻」所致的暴發性腹水:
- 利水消腫:馬鞭草直接利尿,鼠尾草助清濕熱,輕粉攻逐水飲。
- 活血通絡:瘀去則水道自通,尤其適合兼見腹脹青筋(瘀血徵兆)者。
- 劑型設計:濃煎成丸,濃縮藥力;輕粉外衣確保先釋放利水成分,後緩釋攻毒藥,減少胃腸刺激。
(注: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現代應用需考證藥物品種與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鼠尾草10斤,馬鞭草10斤。
水1石,煮取5鬥,去滓,更煎,以粉和為丸,如大豆大。
每服2丸,加至4-5丸。
禁食肥肉、生冷。
《普濟方》本方用法;為丸如小豆大,輕粉為衣。每服三丸至六丸,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慢性肝硬化
相同名稱方劑
鼠尾草丸, 出處:《肘後方》卷四。 組成:鼠尾草10斤,馬鞭草10斤。 主治:卒大腹水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