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杖瘡丹中加入劉寄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劉寄奴性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杖瘡多因外傷或久病所致,導致瘀血阻滯,疼痛難忍。劉寄奴可促進血液循環,清除瘀血,緩解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劉寄奴亦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杖瘡若感染細菌,易出現紅腫熱痛,甚至化膿。劉寄奴可清熱解毒,抑制細菌生長,同時涼血止血,控制出血,防止感染加重。
杖瘡丹中加入馬鞭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 馬鞭草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有效消炎殺菌,對於杖瘡引發的感染、化膿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 活血化瘀: 馬鞭草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減少杖瘡周邊組織的腫脹和疼痛。
馬鞭草的加入,可有效控制杖瘡的感染,促進傷口癒合,減輕患者的痛苦,是杖瘡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名稱:杖瘡丹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杖瘡」,即古代因杖刑(笞打)導致的皮肉損傷,表現為局部瘀血腫脹、破皮潰爛或疼痛劇烈。其功效主要為 活血散瘀、消腫生肌,適用於外傷初期瘀滯未化,或久傷後傷口濕爛不癒者。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劉寄奴末(6錢):
- 性味辛、苦、溫,歸心、肝、脾經,為古代治療金瘡(外傷)要藥。
- 辛能行散,溫通血脈,具 破血消腫、止血生肌 之效,尤擅化瘀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 古代文獻如《日華子本草》載其「治金瘡,止血為要」,說明其對開放性創傷的修復作用。
馬鞭草末(4錢):
- 性味苦、涼,歸肝、脾經,以 清熱解毒、活血散瘀 見長。
- 涼血特性可緩解杖傷後熱毒蓄結(如紅腫熱痛),其活血之力能助劉寄奴消散瘀血,二者寒溫相制,避免單用溫藥助熱。
- 《本草拾遺》提到馬鞭草「主癥瘕血瘀」,顯示其對深層瘀滯的化解能力。
配伍邏輯與方義:
- 活血與清熱並行:劉寄奴溫通破瘀,馬鞭草涼血解毒,合而能解瘀熱互結之局,適合杖瘡「瘀久化熱」或「濕熱潰爛」的病機。
- 外用直達病所:
- 蜜調敷:蜂蜜甘緩潤澤,能黏合藥末附着傷處,兼有緩解疼痛、滋養創面之效,適用於乾燥破皮者。
- 乾摻濕瘡:若傷口滲液濕爛,直接撒藥末可吸收濕液,收斂瘡口,避免腐肉滋生。
中醫治療原理延伸:
杖瘡屬「外傷血瘀證」,初期氣滯血瘀,久則濕熱腐肉。此方以 「通瘀—清熱—斂瘡」 為核心:
- 劉寄奴速破瘀滯,改善局部氣血阻塞;
- 馬鞭草防瘀鬱化熱,並解已成之熱毒;
- 蜜或乾摻之法順應傷口燥濕狀態,體現中醫「辨證施治」的靈活性。
總結:杖瘡丹藥簡力專,針對杖傷特點設計,通過活血解毒、調劑敷法,達到消腫、斂瘡、生肌之效,反映古代外傷處理的實用智慧。
傳統服藥法
劉寄奴末6錢,馬鞭草末4錢。
蜜調敷。如濕者乾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杖瘡丹, 出處:《醫學綱目》卷二十。 組成:劉寄奴末6錢,馬鞭草末4錢。 主治:杖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