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鞭草敷方
MA BIAN CAO FU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四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寒 (0.28)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50%
肝經 50%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馬鞭草敷方」中包含「馬鞭草」,原因主要有二:
- 藥性相符:馬鞭草性涼,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敷方多用於外敷治療,而馬鞭草的藥性正好符合外敷治療的需要,能有效消炎止痛,緩解局部症狀。
- 臨牀經驗:馬鞭草在傳統醫學中被廣泛運用於外敷治療,臨牀經驗證明其療效顯著,能夠有效治療皮膚病、創傷等疾病。因此,將馬鞭草加入敷方中,既符合藥性,也符合臨牀經驗,是合理的選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馬鞭草敷方之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出於古代醫籍,主治「蠷螋尿瘡」。蠷螋(俗稱耳夾子蟲)之尿液或分泌物接觸皮膚後,可引發局部紅腫、灼痛、水皰或潰爛,類似現代醫學的「接觸性皮炎」或「蟲毒皮炎」。古醫以馬鞭草單味外敷,取其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效,針對蟲毒蘊結皮膚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馬鞭草性味功效
馬鞭草性涼味苦,歸肝、脾經,傳統認為具有:
- 清熱解毒:涼血清解蟲毒,抑制皮膚炎症反應。
- 活血散瘀:改善局部氣血壅滯所致之腫痛。
- 利水消腫:滲濕以緩解水皰滲液。
2. 外用機理推論
- 直接消炎:現代研究指馬鞭草含馬鞭草苷、鞣質等成分,具抗菌、抗炎作用,可減輕蟲毒引發之皮膚過敏反應。
- 促進修復:其散瘀功效或能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幫助組織修復。
- 物理吸附:藥末外敷可吸附瘡面滲液,保持乾燥,避免繼發感染。
3. 單方精簡之妙
古人取馬鞭草為「專藥」,針對蟲毒屬熱證者,單味力專效宏,免去複方配伍之繁,符合「簡便驗廉」之民間療法特點。
總結
此方體現中醫「以寒制熱」「解毒散瘀」之思路,馬鞭草外敷通過藥性與局部作用,達到清解蟲毒、消腫斂瘡之效。其邏輯契合古代對「蟲毒致瘡」的病機認知,亦符合現代藥理對其抗炎作用的解釋。
傳統服藥法
馬鞭草1兩。
上為末。
繳瘡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馬鞭草敷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九。 組成:馬鞭草1兩。 主治:蠷螋尿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