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桃根煎中加入牛蒡子,主要是因為兩者藥性相輔相成,能增強療效。
桃根性涼,善於清熱解毒,利咽止痛,常用於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牛蒡子則性寒,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消腫解毒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咽喉腫痛、麻疹初起等病症也有很好的療效。
將兩者配伍,既能發揮桃根清熱解毒的功效,又能借牛蒡子疏散風熱,使藥效更顯著,更能全面治療咽喉腫痛,緩解病症。
桃根煎方劑中加入馬鞭草,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
桃根煎主治風熱犯肺,咳嗽氣喘,痰黃黏稠,咽喉腫痛等症狀。馬鞭草味甘性涼,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可輔助桃根清熱瀉火,利咽止咳,並可降低肺熱,促進痰液排出。
此外,馬鞭草還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幫助緩解咽喉腫痛,改善呼吸道炎症,進一步增強桃根煎的療效。
桃根煎中加入川牛膝,主要是基於其活血通絡和引藥下行的作用。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絡、利水消腫的功效。桃根煎用於治療風熱外感、咽喉腫痛、口渴便祕等症,而川牛膝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利水消腫,幫助藥效下達病所,更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此外,川牛膝還能引導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向下行,更好地改善下焦瘀血阻滯的症狀。
主治功效
桃根煎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根據《本草綱目》、《太平聖惠方》、《喻選古方試驗》等醫書的記載,桃根煎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婦人經閉:經期數年月不通,面色萎黃,唇口青白,腹內有硬塊,肚皮上青筋浮現,腿腳可能出現浮腫。
- 天行疫症:可用於預防瘟疫傳染,將桃根煎湯磨濃塗抹於鼻腔,並少量內服。
- 黃疸:可作為輔助治療,因其症狀包含「面目、牙齒、肢體如金」,推測與黃疸相關。
- 痔瘡:取其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效,用於外洗。
治療原理
桃根煎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補益肝腎等理論。
1. 活血化瘀
方中桃仁、馬鞭草皆為活血化瘀之要藥。
- 桃仁:性平、味苦甘,歸心、肝、大腸經,具有破血行瘀,潤燥滑腸之功效。主治血瘀經閉,痛經,癥瘕痞塊,跌撲損傷,腸燥便秘等。《本草綱目》記載其能「破癥瘕積聚、通經下乳」,與方中主治的婦人經閉、腹內成塊等症相符。
- 馬鞭草:性涼、味苦,歸肝、脾經,具有活血散瘀,解毒,殺蟲,退黃,利水消腫之功效。主治癥瘕積聚,經閉,痛經,喉痹,疔瘡,黃疸,水腫,痢疾等。《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活血化瘀、止痛殺蟲」,與桃仁合用,可加強活血通經之力。
2. 清熱解毒
方中牛蒡子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效。
- 牛蒡子:性寒、味辛、苦,歸肺、胃經,具有疏散風熱,宣肺透疹,利咽,解毒消腫之功效。主治風熱感冒,咳嗽,咽喉腫痛,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痄腮,丹毒,癰腫瘡毒等。《本草綱目》記載其能「利咽消腫、解毒散風」,對於疫症有預防作用,對於黃疸、痔瘡等症亦有清熱解毒之功。
3. 補益肝腎
方中川牛膝具有補肝益腎、強筋骨之功效。
- 川牛膝:性平、味苦、甘、酸,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逐瘀通經,引血下行之功效。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無力,血瘀經閉,痛經,癥瘕,胞衣不下,跌撲損傷,淋證,尿血,頭痛,齒痛,口瘡,吐血,衄血等。《本草綱目》記載其能「補肝益腎、強筋骨」,對於婦人經閉導致的肝腎虧虛、氣血不足有補益作用。
4. 綜合作用
桃根煎以桃仁、馬鞭草活血化瘀為主,輔以牛蒡子清熱解毒,川牛膝補益肝腎,諸藥合用,共奏活血通經、清熱解毒、補益肝腎之功。對於婦人經閉,可通其瘀滯,調其氣血;對於疫症,可清其邪熱,防其傳染;對於黃疸,可助其清熱利濕;對於痔瘡,可助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此外,《絳囊撮要》、《文堂集驗方》、《吳氏醫方彙編》、《家用良方》等文獻也提到桃根煎可以與其它藥物配伍,用於治療打撲損傷、頭痛、癆瘵等疾病,但其主要功效還是活血通經和預防瘟疫。
總結
桃根煎是一個以活血化瘀為主,兼具清熱解毒、補益肝腎功效的方劑。其主要用於治療婦人經閉,也可作為預防瘟疫的用藥。此外,在古代文獻中還記載了其在治療黃疸、痔瘡等方面的應用。需要注意的是,本分析基於古代醫學文獻,現代應用請遵醫囑。
傳統服藥法
桃樹根1斤,牛蒡子根1斤,馬鞭草根1斤,牛膝2斤(去苗),蓬荔((藟木)根1斤。
上銼散。
以水3鬥,煎取1鬥,去滓,更於淨鍋中以慢火煎如餳,盛於瓷器中。每服半大匙,食前以熱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活血通經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桃根煎,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桃樹根1斤,牛蒡子根1斤,馬鞭草根1斤,牛膝2斤(去苗),蓬(藟木)根1斤。 主治:婦人數年月水不通,面色萎黃,唇口青白,腹內成塊,肚上筋脈,腿脛或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