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湯中加入烏梅,其原因主要有二:
- 收斂止瀉:烏梅性酸澀,入肝經、脾經,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其酸味可收斂腸道,減少水分流失,適用於暑熱傷津、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
- 解暑生津:烏梅味酸甘,可生津止渴,解暑熱。夏季炎熱,容易出現口渴、汗出、倦怠等暑熱症狀,烏梅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恢復體力。
烏梅湯的組成,充分體現了中藥配伍的精妙,不僅能針對性解決問題,更能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療效。
烏梅湯中添加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烏梅味酸收斂,性寒,能斂肺止咳,但同時也容易引起胃氣上逆,甚至出現反胃、嘔吐等症狀。半夏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可緩解烏梅帶來的胃氣上逆之弊,使藥性更加平和。
- 增強止咳功效:半夏具有一定的止咳功效,與烏梅合用,可加強其止咳作用,更能有效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烏梅湯中加入肉桂,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
烏梅性酸斂,善於收斂止瀉,但其寒涼之性,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肉桂性溫,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功效。
加入肉桂,一方面可緩解烏梅的寒性,防止其對脾胃造成寒涼損傷,另一方面,肉桂的溫陽之性有助於促進脾胃消化吸收,進一步增強烏梅止瀉的效果。
因此,烏梅湯中加入肉桂,既能發揮烏梅的收斂止瀉之功,又能避免其寒涼之弊,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烏梅湯」中加入馬鞭草,主要是因為馬鞭草具有活血散瘀、利水消腫的作用。馬鞭草能夠幫助改善因血瘀或水濕阻滯所導致的症狀,如痛經、浮腫等,與烏梅湯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整體的活血利水效果。
「烏梅湯」中加入荊芥,主要是利用荊芥的散風解表、止血止痛作用。荊芥適合用於治療感冒初期的風寒表證以及頭痛、咳嗽等症狀,與烏梅湯的其他成分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疏風解表、調和營衛的作用。
烏梅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酸味,增進口感: 烏梅性酸,單獨飲用容易過酸,橘皮性辛溫,帶有清香氣味,可中和烏梅的酸味,使口感更為柔和,更容易入口。
2. 理氣健脾,促進消化: 橘皮具有理氣健脾的功效,可幫助消化吸收,促進腸胃蠕動,對於烏梅收斂止瀉的作用起到輔助作用,使藥效更佳。
烏梅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烏梅性酸澀,入肝肺,有收斂止瀉之效。甘草性甘,入脾胃,能緩和烏梅的酸澀之性,避免過於寒涼,並有助於中和其收斂作用,防止藥性過於峻猛,避免傷及脾胃。
-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的功效,與烏梅搭配,能更好地發揮烏梅止瀉、生津止渴、清熱解暑的功效,同時還能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胃腸的刺激。
主治功效
烏梅湯主治功效分析
烏梅湯組成及各成分功效
- 烏梅: 生津止渴、收斂固精。
- 半夏: 化痰止咳、和胃降逆。
- 肉桂: 溫經散寒、補火助陽。
- 馬鞭草: 解毒消腫、利尿通淋。
- 荊芥: 發汗解表、祛風止痛。
- 橘皮: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古文內容分析及主治功效
從古文內容中,可歸納出與烏梅湯相關的病症及主治功效如下:
一、盜汗、虛汗
- 《本草綱目》記載:「盜汗,同茯神、烏梅煎服。」、「虛汗盜汗,烏梅湯服。」
分析: 烏梅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配合茯神安心寧神的功效,可以有效治療盜汗、虛汗。
二、血崩、血痢
多篇古文提及烏梅或烏梅湯可用於治療血崩、血痢等出血症狀:
- 《証治準繩‧女科》:「治婦人血崩方。上用烏梅燒灰研末,以烏梅湯調下。」
- 《奇效良方》:「血悶,煎烏梅湯研硃砂下。」
- 《世醫得效方》:「治產後熱證,下痢全赤,煩渴發熱,小腑不利。每服三十丸,陳米、烏梅湯下。」
- 《濟陰綱目》:「一方,烏梅,燒灰存性為末,烏梅湯調下。」、「血悶,煎烏梅湯研硃砂下。」
- 《簡明醫彀》:「又,烏梅肉(炒),研末,二錢酒下;或棕燒灰,加枯礬末酒下。」、「又,崩淋、棕灰、烏梅肉、乾薑(炒焦),等分俱為末,每二錢,烏梅湯下。」
分析: 烏梅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對於血崩、血痢等出血症有一定療效。烏梅燒灰存性後,其收斂止血的功效更強。配合其他止血藥物,如棕櫚灰、硃砂等,可以增強療效。
三、產後疾病
- 《証治準繩‧女科》:「產後血暈,敗血奔心,口噤舌強,或惡露未盡,發渴面浮,煎烏梅湯和童便磨下。」
- 《奇效良方》:「血悶,煎烏梅湯研硃砂下。」
- 《世醫得效方》:「產後血塊築痛,延胡索、酒。胎前嘔逆,薑湯。催生,炒蜀葵子研,入酒。安胎,鹽、酒。室女紅脈當通不通,四肢疼痛,煎紅花研入酒。血氣攻刺,心腹疼痛,煎當歸酒。血暈,棕櫚燒灰,入酒。血邪,研硃砂、麝香,入酒。血悶,煎烏梅湯,入硃砂末。子宮久冷,溫酒或棗湯,空腹,日一服。」
- 《濟陰綱目》:「產後血暈,敗血奔心,口噤舌強,或惡露未盡,發渴面浮,煎烏梅湯,和童便磨下。」、「血悶,煎烏梅湯研硃砂下。」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產後血塊攻築,心腹疼痛,延胡索酒下。胎前嘔逆,薑湯下。催生,炒蜀葵子酒下。安胎,鹽酒下。室女經脈當通不通,四肢疼痛,煎紅花酒下。血氣攻刺,心腹疼痛,煎當歸酒下。血運,棕櫚燒灰,酒調吞下。血邪,研硃砂、麝香酒下。血悶,煎烏梅湯研硃砂下。子宮久冷,溫酒或棗湯下,空腹,日一服。」
- 《簡明醫彀》:「血未盡,悶亂欲絕:紅花(一兩)、酒二鍾,烏梅湯二匙和服。」
分析: 烏梅湯可以應用於產後血暈、惡露不盡、血塊攻痛等症狀,可能是利用其收斂止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四、痢疾
- 《奇效良方》:「白痢烏梅湯下。」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濃煎烏梅湯調下。」
- 《世醫得效方》:「治產後熱證,下痢全赤,煩渴發熱,小腑不利。每服三十丸,陳米、烏梅湯下。」
- 《雞峰普濟方》:「訶黎勒丸:治腸癖下痢,日夜不止,腹內疼痛:訶子皮、黃連、乾薑、當歸、枳殼、肉豆蔻仁、地榆(各一分)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烏梅湯下。」
分析: 烏梅湯可以治療痢疾,特別是白痢。這可能與烏梅的收斂固澀、生津止渴以及可能存在的抗菌作用有關。
五、瘧疾
- 《雞峰普濟方》:「御米湯:治年深日近,赤白痢,暴瀉不已,臟腑不調。」
- 《壽世保元》:「一久瘧不愈。百草霜(二錢),香附米(三錢)研末。生蜜為丸。每服三十丸。空心。烏梅湯下。隔一日用一服。不過三服。立效。」
分析: 烏梅湯可能透過調節臟腑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來輔助治療瘧疾。
六、傷寒瘥後不得眠
- 《奇效良方》:「治傷寒瘥後不得眠。」
- 《奇效良方》:「梔子,黃芩(各二錢),柴胡(三錢),甘草(一錢),烏梅(三個,去核)」
- 《奇效良方》:「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竹葉十四片,豆豉三十粒,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分析: 烏梅湯可能透過清熱除煩、安神定志的功效來治療傷寒後的失眠症狀。
七、 其他症狀
- 《太平聖惠方》:「每服。空心煎烏梅湯下三丸。如人行十里。或利或汗或吐為效。如未應。即再服三丸。」「如渴。即煎烏梅湯冷呷。勿雜食物。」
- 《傷寒總病論》:「烏梅湯任性調下,日三服,有病者日五服。」
- 《張氏醫通》:「久衄不時舉發者。烏梅湯服之。」「止汗散,治睡中多汗。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或烏梅湯調服。」
分析: 烏梅湯還可以應用於催吐、止汗、止衄等。
綜合分析
綜合以上分析,烏梅湯並非單一治療「瘴氣」的方劑,而是可以廣泛應用於多種病症,主要包括盜汗、虛汗、血崩、血痢、產後疾病、痢疾、瘧疾、傷寒瘥後不得眠等。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烏梅的收斂固澀、生津止渴、止血等功效,並結合其他藥物的協同作用,達到 調節臟腑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清熱除煩、安神定志 等目的。
傳統服藥法
小黑豆1合,綠豆1合,烏梅2個。
上(口父)咀。新汲水1碗,煎取清汁,旋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梅湯性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湯, 出處:《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烏梅肉1兩(微炒),沙糖半兩。 主治:硫黃發時,令人背膊疼悶,眼暗漠漠。
烏梅湯,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烏梅肉半兩(微炒),恆山半兩,松蘿3分,鱉甲1兩(生用),川升麻1兩。 主治:痰實瘧,攻作寒熱。
烏梅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七。 組成:梅肉4兩,甘草4兩,草豆蔻仁半兩,桂心半兩,木香半兩,乾生薑半兩,白鹽6兩(炒)。 主治:止渴生津,和氣暖胃,爽口悅神。主治:消渴。
烏梅湯, 出處:《千金翼》卷十八。 組成: 烏梅湯(《千金翼》卷十八。)出處:《千金翼》卷十八。組成:烏梅2-7枚(大者),香豉1升。主治:下氣,消渴,止悶。 。 主治:下氣,消渴,止悶。
烏梅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九。 組成:烏梅(銼,焙)1斤,半夏半斤(生薑絞汁浸2宿,焙乾),桂(去粗皮)1兩,馬鞭草(焙)半斤,荊芥穗4兩,陳橘皮(去白,焙乾)4兩,甘草4兩。 主治:瘴氣。
烏梅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八。 組成:烏梅肉(炒)半兩,黃連(去須,炒)3分,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龍骨半兩,訶黎勒(炮,去核)3分,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銼)1兩,阿膠(炙令燥)半兩。 主治:久痢,食即嘔吐,煩渴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