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桂枝湯

FU LING GUI ZH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8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心經 21%
胃經 13%
肺經 13%
腎經 7%
肝經 7%
膀胱經 7%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肝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桂枝湯方中使用赤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和胃: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和胃的功效。茯苓桂枝湯以桂枝溫陽散寒,而赤茯苓則可協同利水滲濕,避免桂枝溫陽過度,導致津液耗損。
  2. 調理脾胃,扶正祛邪:茯苓桂枝湯主要治療外感風寒,兼有脾胃虛弱之症。赤茯苓能健脾和胃,調理脾胃運化,提升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扶正祛邪,改善症狀。

總而言之,赤茯苓在茯苓桂枝湯中,不僅能利水滲濕,更能調理脾胃,協同桂枝溫陽散寒,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使藥效更佳。

茯苓桂枝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化氣: 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化氣行水之效。茯苓桂枝湯主治表寒兼有脾虛濕困之證,肉桂可溫陽化氣,助桂枝溫通陽氣,散寒解表,並促進脾陽運化,利水消腫,使寒濕之邪得以消散。
  2. 扶正祛邪: 肉桂能溫補脾腎陽氣,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抵禦外邪侵襲,從根本上治療疾病。茯苓桂枝湯中加入肉桂,不僅能溫通陽氣,更能扶正固本,使機體恢復健康狀態。

茯苓桂枝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水飲內停、脾腎陽虛等病症。其組成成分包括茯苓、桂枝、白朮(白术)、炙甘草以及半夏。其中,半夏的加入具有重要的意義。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經,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對於水濕痰飲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在本方中,半夏與茯苓相輔相成,茯苓利水滲濕,而半夏則能燥濕化痰,兩者共同協同,增強了消除水飲的效果。此外,桂枝溫通心陽、散寒解表,與半夏配合,可以溫化寒飲,使水濕得以順利排出體外。因此,半夏在茯苓桂枝湯中的應用,不僅有助於改善水飲停滯的症狀,還能夠調理脾胃功能,達到治療脾腎陽虛所導致的一系列病態表現。

茯苓桂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1. 調和藥性,緩和桂枝辛溫之性: 桂枝性溫,辛散,容易傷陰耗氣,而甘草性甘平,可緩和桂枝的辛溫之性,避免其過燥傷陰。
  2. 增強療效,協同其他藥物發揮作用: 甘草味甘,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可以增強茯苓、桂枝等藥物的補益脾胃、溫經散寒之效,使整體藥效更加顯著。

總而言之,甘草在茯苓桂枝湯中起着重要的調和藥性、協同作用的作用,使其更適合治療脾胃虛寒、心悸、脈弱等症。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茯苓桂枝湯」,主要成分:赤茯苓、肉桂、半夏、甘草。

赤茯苓性甘淡,歸心、脾經,有益氣補脾、寧心安神、健脾補益、利水消腫、益氣安神、鎮靜安神、清熱利尿、安神助眠等功效。可治療心悸、失眠、水腫、小便不利、腹瀉、痢疾、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等症狀。

肉桂性溫,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經、溫陽補陽、壯命門火、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通經絡、溫裡溫中的功效。

半夏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燥濕化痰、散結消腫、止嘔、降氣的功效。可治療咳嗽、哮喘、嘔吐、腹脹、水腫、瘡瘍、毒蛇咬傷等症狀。

甘草性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可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茯苓桂枝湯主治功效:傷寒病人在發汗後,喝水過多,引起心臟跳動劇烈。

中藥方劑「茯苓桂枝湯」,主要成分是赤茯苓、肉桂、半夏、甘草,具有溫陽補陽、活血化瘀、止咳化痰、清熱解毒、補氣、瀉火等功效。可治療傷寒病人在發汗後,喝水過多,引起心臟跳動劇烈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赤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洗7遍,炒乾)1兩,甘草(炙,銼)半兩。
上為粉末。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薑半分(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在感冒發熱、口乾舌燥、大便乾結等情況下服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心下胃脘部有跳動現象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桂枝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五。 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兩,桂(去粗皮)1兩,半夏(湯洗7遍,炒乾)1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傷寒發汗後,引飲過多,心下悸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