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參夏湯

JIA WEI CAN XIA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9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心經 22%
肺經 19%
胃經 12%
肝經 10%
腎經 6%
脾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參夏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養血之功效。夏日暑熱傷氣,易致脾氣虛弱,表現為乏力、倦怠、食慾不振等。人參能補益脾氣,改善這些症狀。

2. 扶正祛邪:加味參夏湯主要治療暑濕傷氣、脾胃不和所致的症狀。人參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扶正固本,有助於抵禦暑濕邪氣的侵襲,從而達到祛邪的目的。

加味參夏湯中加入半夏,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善於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肺、咳嗽痰多者,能有效祛除痰濁,改善呼吸道症狀。
  2. 降逆止嘔: 半夏具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嘔吐不止者,能有效平復胃氣,止嘔止逆。

因此,加味參夏湯中加入半夏,既能化解痰濕,又能降逆止嘔,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加味參夏湯中加入肉桂,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溫陽助陽: 肉桂性熱,味甘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參夏湯原方以參、麥冬、生地滋陰生津,但若患者體虛陽氣不足,單用滋陰藥恐難以奏效,因此加入肉桂以溫陽助陽,平衡陰陽,使滋陰效果更佳。
  2. 補脾益氣: 肉桂亦能補脾益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參夏湯中含有麥冬、生地等滋陰藥,容易損傷脾胃,加入肉桂可補益脾氣,避免滋陰藥過度損傷脾胃,使藥效更協調。

加味參夏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參夏湯以人參、麥冬、五味子等滋陰生津之品為主,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減輕對脾胃的刺激。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等功效,與參夏湯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更好地發揮滋陰生津、益氣補虛的功效,提高整體療效。

因此,甘草在加味參夏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加味參夏湯中加入乳香,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歸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作用。參夏湯原方以滋陰清熱、生津止渴爲主,而乳香的加入,可有效緩解因熱邪傷陰而導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進一步增強湯劑的療效。

例如,若患者因熱邪傷陰導致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乳香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加速傷口癒合。

主治功效


加味參夏湯:調理七情鬱結、眩暈欲倒的心腹之疾

中藥方劑「加味參夏湯」,由人參、半夏、肉桂、甘草、乳香五味藥材組成,針對七情鬱結、眩暈欲倒的心腹之疾,具有調理氣血、化痰止嘔、鎮靜安神等功效。

一、人參:益氣補虛,扶正固本

人參,性微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安神等功效。適用於氣虛倦怠、食少便溏、自汗畏寒、心悸氣短、失眠健忘等症狀。

二、半夏:化痰止嘔,降逆止咳

半夏,性溫,味辛,歸肺、脾、胃經。具有化痰止嘔、降逆止咳、燥濕利水等功效。適用於痰多嘔吐、咳嗽氣喘、水腫等症狀。

三、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絡

肉桂,性大熱,味辛甘,歸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溫陽補陽等功效。適用於陽虛畏寒、手足冰涼、腹痛吐瀉、月經不調、閉經等症狀。

四、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

甘草,性平,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益脾胃、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生津止渴等功效。適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咳嗽氣喘、口乾舌燥等症狀。

五、乳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乳香,性平,味辛、苦,歸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清熱解毒等功效。適用於跌打損傷、瘡瘍腫毒、心腹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

整體功效:調理七情鬱結,緩解眩暈欲倒

「加味參夏湯」五味藥材各有其功效,相互配合,共奏調理七情鬱結、緩解眩暈欲倒之效。人參補氣益血,扶正固本;半夏化痰止嘔,降逆止咳;肉桂溫經散寒,活血通絡;甘草益氣補中,清熱解毒;乳香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諸藥合用,可有效改善七情相乾、眩暈欲倒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半, 半夏1兩半, 肉桂1兩, 甘草(炙)5錢, 乳香3錢。
每服5錢,加生薑5片,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加味參夏湯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原發性高血壓容易焦慮恐懼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慢性腎衰竭梅尼爾氏病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心臟衰竭暈眩容易憂鬱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參夏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十六。 組成:人參1兩半,半夏1兩半,肉桂1兩,甘草(炙)5錢,乳香3錢。 主治:七情相乾,眩暈欲倒;又治七情之氣鬱於心腹,不可忍,脈沉遲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