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草果散

半夏草果散

BAN XIA CAO GU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3

熱/寒比例

極熱 (7.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1%
胃經 27%
肺經 22%
大腸經 4%
腎經 4%
肝經 4%
心經 4%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半夏草果散中包含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因寒痰阻滯、胃氣上逆所致的嘔吐,半夏能有效化痰降逆,止嘔止呃。
  2. 燥濕化痰: 半夏亦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能化解脾胃濕痰,改善因濕痰阻滯所致的胸悶、食慾不振、脘腹脹滿等症狀。

因此,半夏草果散中加入半夏,能有效針對寒痰阻滯、濕痰蘊結所致的嘔吐、呃逆、胸悶等症狀,達到降逆止嘔、燥濕化痰的療效。

半夏草果散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氣:橘皮味辛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行氣、燥濕化痰之效。半夏草果散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橘皮的加入可以促進氣機運行,使痰濕得以降解,利於咳嗽的緩解。
  2. 調和藥性:半夏性寒,草果性溫,橘皮性溫且味辛,可以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或溫燥,使藥物更加平和,更適合患者服用。

半夏草果散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藥性: 半夏草果散以半夏、草果等燥性藥物為主,容易傷脾胃。大棗性溫和,味甘,能補脾胃,緩和藥性,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過度刺激。
  2. 調和藥性: 大棗能調和藥性,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功效。半夏草果散中,草果辛辣燥熱,半夏性寒,大棗的甘溫性質可以平衡藥性,使其溫和不燥,更易於患者接受。

半夏草果散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收斂,入肺經,能斂肺氣,止咳喘,與半夏、草果等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2. 清熱生津:烏梅性寒,具有清熱生津之效,可緩解燥熱引起的口渴、咽乾等症狀,使藥效更全面,更能起到潤肺止咳的功效。

半夏草果散中加入草果,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考慮:

  1. 溫中燥溼,助半夏降逆止嘔。 草果性溫,味辛,具有溫中燥溼、消食化積的功效。與半夏相配,可增強其降逆止嘔之效,併兼顧脾胃虛寒、溼邪內阻的症候。
  2. 理氣消脹,協同草果散功。 草果辛香走竄,可理氣消脹,與半夏、陳皮等同用,可更有效地緩解胃腸氣滯、腹脹疼痛等症狀。同時,草果的辛香之氣,可掩蓋半夏的辛辣之味,使患者更容易接受。

半夏草果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胃止嘔:半夏性寒,草果性溫,二者合用,可有效止嘔,但容易寒性過盛,生薑性溫,可溫胃散寒,避免寒性藥物損傷脾胃,更利於止嘔作用發揮。
  2. 調和藥性:生薑辛溫,可以調和半夏草果散中各藥的性味,使其藥性更為協調,更易於藥力發揮。同時,生薑還能增強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療效。

半夏草果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半夏草果散以半夏、草果為主,性辛溫燥烈,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平,可緩解藥性,保護脾胃,避免燥性過甚。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的作用。與半夏、草果搭配,可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達到止嘔、降逆、化痰的功效。

總之,甘草的加入,不僅可以調和藥性,保護脾胃,更能增強藥效,使半夏草果散的療效更加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半夏草果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1. 嵐瘴:指山嵐瘴氣所引發的疾病,多見於南方潮濕山區。此類病症常見發熱、頭痛、胸悶、嘔惡、腹瀉等濕濁鬱閉、脾胃失和的表現。
  2. 一切瘧疾:泛指以寒熱往來、發作有時為主症的瘧病,包含不同類型(如風瘧、寒瘧、濕瘧等)。其病機多與外邪伏於半表半裏、痰濕阻滯、脾胃運化失常相關。

此方總體針對濕濁內阻、寒熱錯雜、脾胃失和之證,尤其適合瘴氣或瘧疾伴隨痰濕嘔逆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解析

  1. 君藥:半夏、草果

    • 半夏(湯泡去滑):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專治痰濕中阻引起的痞滿嘔吐。
    • 草果:辛溫芳香,能燥濕散寒、辟穢化濁,尤善截瘧,為治瘴瘧要藥。
    • 二者協同:化中焦濕濁,開郁辟穢,針對嵐瘴瘧疾的核心病機。
  2. 臣藥:青橘皮、生薑

    • 青橘皮(全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助半夏降逆,疏解氣滯。
    • 生薑(大塊):溫中止嘔、散寒發表,輔草果散寒濕,兼制半夏之毒。
    • 作用:增強化痰濕、調氣機之功,兼顧外邪與內濕。
  3. 佐藥:烏梅、棗子

    • 烏梅:酸斂生津,防燥濕藥過傷陰液,另能安蛔(瘧疾或兼蟲積者可用)。
    • 棗子:甘緩和中,補脾益氣,調和諸藥峻烈之性。
    • 配伍意義:辛溫燥濕為主,佐以酸甘化陰,達到「祛邪不傷正」之效。
  4. 使藥:炙甘草

    • 調和諸藥,益氣補中,與棗子共護脾胃。

治療原理與方劑特點

  1. 祛濕化濁為主
    • 集中半夏、草果、青皮等辛溫燥濕藥,針對嵐瘴、瘧疾的核心病理因素「濕濁」。
  2. 調和脾胃氣機
    • 痰濕阻滯易致氣逆嘔惡,方中半夏、生薑降逆,青皮理氣,恢復中焦運化。
  3. 寒熱並調
    • 草果、生薑性溫,烏梅性平微涼,甘草、棗子甘平,整體偏溫但無大熱之弊。
  4. 劑型與煎服法
    • 「爛捶碎」後久煎,利於芳香藥物(如草果)有效成分析出;
    • 「濕紙封口」減少揮發,保留藥性;
    • 藥渣再煎,充分利用藥力,適合慢性或反覆發作之瘧疾。

綜合推論

此方以燥濕化痰、理氣和中、辟穢截瘧為核心,通過解除中焦濕濁、調暢氣機,恢復脾胃功能,從而改善嵐瘴或瘧疾的寒熱、嘔逆等症狀。其組方嚴謹,兼顧攻補,體現「治瘧先治痰濕,治濕當理脾胃」的傳統思路。

傳統服藥法


半夏7個(湯泡七次,每次百沸,候冷用手搓去滑), 全青橘皮4個, 棗子5個, 烏梅5枚, 草果子2枚, 生薑2塊(草果大), 甘草2寸(炙黃)。
上並洗淨,爛捶碎。
同入砂瓶內,用水1大碗,以濕紙蓋頭及嘴,以文武火煮至1盞,去滓,通口服,又將滓再依前作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半夏草果散具有燥濕化痰、解表散寒、和胃止嘔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不宜服用半夏草果散。

相關疾病


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半夏草果散,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九。 組成:半夏7個(湯泡7次,每次百沸,候冷用手搓去滑),全青橘皮4個,棗子5個,烏梅5枚,草果子2枚,生薑2塊(草果大),甘草2寸(炙黃)。 主治:嵐瘴及一切瘧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