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土稻花湯

黃土稻花湯

HUANG TU DAO HUA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許氏幼科七種·治驗》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20.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心經 19%
胃經 19%
肺經 18%
腎經 6%
大腸經 3%
肝經 3%
脾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黃土稻花湯」方劑中,加入「黃土」,看似荒謬,實則暗藏玄機。其原因主要有二:

  1. 吸附解毒: 黃土性寒,具吸附作用,能吸附體內毒素,如食物中毒或外傷感染等。古人認為黃土能吸附病邪,達到解毒止瀉的功效。
  2. 固本培元: 黃土富含微量元素,如鐵、鋅等,可補充人體所需,有助於固本培元,增強抵抗力。古人將黃土視為一種天然的補益藥材,用於調理身體虛弱,促進恢復。

總之,「黃土稻花湯」中加入黃土,並非迷信,而是基於古人對自然物質的觀察和運用,反映了傳統醫學中「以土克木」的理念。

黃土稻花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增強體力: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稻花則性平,味甘,能益氣養陰。兩者合用,可增強體力,改善因氣血不足導致的疲乏無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2. 扶正祛邪,增強抵抗力: 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扶正祛邪,有助於抵禦外邪入侵。黃土則具有吸附、解毒作用,可幫助人體排毒。兩者合用,可提高機體抵抗力,預防疾病發生。

黃土稻花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收斂止瀉:烏梅味酸性寒,具有收斂止瀉的作用。對於因脾胃虛弱、氣虛下陷所致的久瀉不止,可起到固澀止瀉的效果。
  2. 生津止渴:烏梅性酸,入肺經,可生津止渴。對於因暑熱津傷、口渴咽乾等症,烏梅能滋陰生津,緩解燥熱。

此外,烏梅還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等功效,在黃土稻花湯中起到輔助作用,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整體的療效。

「黃土稻花湯」方劑中加入橘皮,主要是利用其理氣和胃、燥濕化痰的功效。

橘皮性溫味辛,歸脾、胃經,能行氣消脹,疏肝理氣,對於脾胃氣滯、食積不消、胸悶腹脹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時,橘皮又能燥濕化痰,對於痰濕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痰多等症狀也有緩解效果。

因此,在「黃土稻花湯」中加入橘皮,可以協同其他藥物,達到健脾和胃、化痰止咳、理氣消脹的效果,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黃土稻花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方中以黃土為引,取其燥濕之性,與半夏相輔相成,共同達到燥濕化痰、止咳化痰的效果。
  2. 降逆止嘔: 半夏可降氣止嘔,對於脾胃氣逆、痰濁上湧所致的嘔吐,有較好的療效。方中加入半夏,可以緩解因痰濕阻肺、氣機不暢而引起的咳嗽、嘔吐等症狀。

黃土稻花湯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黃土稻花湯本身以利水滲濕為主,而茯苓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改善水腫,同時也能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於脾虛濕困、心神不寧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配伍增效:茯苓與黃土稻花湯中的其他藥材,如白朮、澤瀉等,能夠相互協同作用,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茯苓的滲濕作用可配合白朮的健脾燥濕,而澤瀉則能幫助利水消腫,共同促進體內水液的排泄,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黃土稻花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峻猛的作用。黃土稻花湯中可能含有較為辛辣或苦寒的藥物,加入甘草能減輕其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對人體造成過度刺激。

二、 增強療效: 甘草本身具有解毒、抗炎、止咳、緩解疼痛等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能與某些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抗炎或止痛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土稻花湯爲傳統中藥方劑,其功效主治與暑熱傷中、肝風欲動之證候密切相關,以下分兩部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古籍所載「暑風吐瀉,將成慢驚」,意指夏月感受暑熱之邪,引發吐瀉不止,耗氣傷津,進而出現手足微搐、目睛上視等「慢驚風」先兆症狀。此方針對暑熱夾濕、脾胃虛弱、肝風欲動之病機,具有以下核心作用:

  1. 調和脾胃:暑濕困脾則吐瀉,方中黃土、稻花、茯苓等健脾滲濕,和中止瀉。
  2. 益氣固脫:吐瀉過度易致氣陰兩傷,人參、烏梅益氣生津,防脫止渴。
  3. 熄風之兆:慢驚風由虛而生,方中黃土(伏龍肝)兼能溫中安躁,潛鎮肝風之萌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分析

  1. 君藥

    • 黃土(伏龍肝):性溫味辛,溫中止血,鎮逆安躁。取其「土氣」培補脾胃,兼能平定虛風。
    • 稻花:甘平入脾,生發胃氣,助黃土健脾止瀉,尤宜暑濕傷中之證。
  2. 臣藥

    • 人參:大補元氣,固脫生津,針對吐瀉後氣虛之候。
    • 烏梅:酸澀斂津,與人參協同防津液耗散,兼制暑熱之邪。
  3. 佐使藥

    • 半夏、橘皮、茯苓:化痰濕、和胃降逆,針對濕濁中阻之吐瀉。
    • 甘草:調和諸藥,緩急和中。

(二)治療原理推導

  • 培土製水:以黃土、稻花爲核心,健脾助運,使水濕得化,吐瀉自止。
  • 酸甘化陰:人參配烏梅,益氣生津,防暑熱劫陰。
  • 土厚則風息:透過補益脾胃、斂降氣機,間接平息肝木之亢動(「慢驚風」之病機)。

(三)煎服法深意

  • 新汲水攪黃土澄清:取「水土相和」之意,既去黃土燥烈之性,又保留其鎮攝中焦之功。
  • 後下稻花:稻花輕清生發之氣不宜久煎,以存其醒脾之效。

此方體現「治未病」思想,於慢驚將成未成之際,透過調脾胃、補氣陰,阻斷病勢進展,符合中醫「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治則。

傳統服藥法


黃土(純黃無雜色者)1兩,稻花1合(搗熟入藥),人參5分,烏梅肉5分,廣橘皮4分,半夏(薑汁拌)5分,茯苓7分,甘草2分。
新汲水攪黃土,澄清煎藥,湯熟,入稻花,再煎數沸,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暑季服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四肢抽搐

相同名稱方劑


黃土稻花湯, 出處:《許氏幼科七種·治驗》。 組成:黃土(純黃無雜色者)1兩,稻花1合(搗熟入藥),人參5分,烏梅肉5分,廣橘皮4分,半夏(薑汁拌)5分,茯苓7分,甘草2分。 主治:暑風吐瀉,將成慢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