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門冬湯

XIAO MAI MEN DO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杏苑》卷四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6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肺經 22%
胃經 19%
腎經 10%
心經 8%
肝經 7%
大腸經 7%
脾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小麥門冬湯並非傳統中醫方劑,而通常是指添加人參的“麥門冬湯”。

人參在此處的作用主要有兩點:

  1. 補氣益陰: 小麥門冬湯以麥門冬滋陰潤肺,但容易耗氣,人參補氣,可平衡陰陽,避免過於滋陰而導致虛弱無力。
  2. 提高療效: 人參有助於提高機體抵抗力,增強免疫功能,配合麥門冬滋陰生津,可更有效地治療肺陰虛證,如咳嗽氣促、口乾舌燥等症狀。

總之,人參的加入既可增強藥性,又可改善藥性,使藥效更全面、更溫和,更適合臨牀使用。

小麥門冬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利水滲濕:小麥門冬湯以滋陰潤燥為主,但若患者體內濕氣過重,容易影響藥效的發揮。茯苓能利水滲濕,幫助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2. 健脾益氣:茯苓能健脾益氣,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吸收藥物中的營養成分,增強藥效。同時,脾胃虛弱容易導致濕氣困脾,而茯苓能健脾利濕,使藥物更易發揮作用。

因此,在小麥門冬湯中加入茯苓,能更好地協調藥效,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小麥門冬湯中加入小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甘潤降火: 小麥性味甘涼,入肺、胃經,具有清熱除煩、養陰生津的功效。門冬則性味甘寒,入肺、胃、腎經,具有滋陰潤燥、清心除煩的功效。二者相合,能有效清熱潤燥、生津降火,尤其適合於熱病傷津、口渴咽燥、心煩不眠等症。

二、調和藥性: 門冬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小麥性平,甘潤和中,可以緩解門冬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達到滋陰而不傷陽的功效,使藥效更平和穏定。

「小麥門冬湯」中包含「麥門冬」,其原因主要有二:

  1. 滋陰潤燥: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其潤燥作用可改善因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
  2. 益氣養胃:麥門冬亦可益胃生津,對於脾胃虛弱、氣陰不足所致的食慾不振、口渴乏力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綜上所述,麥門冬在小麥門冬湯中起到滋陰潤燥、益氣養胃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小麥門冬湯中加入橘皮,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理氣和胃,降逆止嘔:橘皮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理氣化痰,降逆止嘔之功效。門冬湯主治陰虛燥咳,但若患者兼有胃氣不和,痰涎壅盛,或伴有嘔吐等症狀,則可加入橘皮以理氣降逆,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門冬湯以滋陰潤肺為主,但若單用門冬,容易偏寒,容易引起脾胃虛寒。加入橘皮,則可起到溫中和胃的作用,避免單味藥物的副作用,並能協同門冬滋陰潤肺,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小麥門冬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和胃降逆: 半夏味辛性溫,能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門冬、麥冬滋陰生津,易於寒涼,容易導致脾胃虛寒、痰濕阻滯,而半夏則可溫脾和胃,防止滋陰藥物過於寒涼,導致胃氣上逆、嘔吐等不適。
  2. 輔助潤肺止咳: 半夏除了和胃降逆,還有潤肺止咳的作用。門冬、麥冬潤肺生津,但單獨使用可能潤而不燥,難以完全止咳。半夏配合門冬、麥冬,可以起到潤肺止咳、化痰止喘的效果,使藥效更佳。

綜上所述,半夏的加入,不僅可以調節藥性,避免滋陰藥物過於寒涼,更可增強藥效,使小麥門冬湯治療肺燥津傷、咳嗽痰多等症更有效。

小麥門冬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門冬、麥冬滋陰潤燥,容易傷及脾胃,加入白朮可補益脾胃,使藥力更易吸收,避免滋陰過度而傷脾。

2. 扶正祛邪:小麥門冬湯主治陰虛燥咳,但同時也需顧及正氣,避免虛寒。白朮能扶正祛邪,增強機體抵抗力,配合滋陰潤燥,達到陰陽平衡,更有效地治療咳嗽。

小麥門冬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小麥性涼,門冬性寒,甘草性甘,味平和。甘草能調和藥性,使藥性不至於過於寒涼,避免傷及脾胃。
  2. 緩解副作用: 門冬性寒,服用過量可能引起胃寒腹痛等副作用。甘草能緩解門冬的寒性,減輕副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此外,甘草還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小麥門冬湯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斂肺止咳: 小麥門冬湯以滋陰潤肺為主,但若肺陰不足,同時伴隨肺氣虛弱,容易出現咳嗽不止的情況。烏梅味酸,入肺經,具有斂肺止咳之功,可配合門冬麥冬等藥材,增強潤肺止咳的效果,使咳嗽症狀得到更好的改善。

二、收斂止瀉: 烏梅性酸斂,能收斂腸胃,止瀉止痢。若患者同時伴有脾虛泄瀉,則烏梅可以幫助固澀止瀉,防止藥液過於滋膩而導致脾胃虛弱。

小麥門冬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門冬味甘微苦,性寒,入肺、腎經,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之效。小麥味甘,性平,入脾、胃經,有益氣健脾、和中益肺之功。但單用門冬寒涼,易傷脾胃,而生薑味辛,性溫,入肺、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和胃止嘔,可調和門冬的寒性,避免傷脾胃。

二、增強療效:生薑能散寒解表,發汗解熱,且能溫肺化痰,有助於門冬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使藥力更加協調,治療效果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小麥門冬湯 」具有補氣清熱、生津止渴的功效,可緩解腹瀉後口渴煩熱、小便不暢等症狀,常用於治療泄瀉初癒、口渴煩躁、小便不利等症狀。

方劑組成:

  • 人參:補氣健脾、益氣生津。
  • 茯苓:利水滲濕、健脾益氣。
  • 小麥:補氣養陰、清熱利尿。
  • 麥門冬:養陰生津、清熱潤肺。
  • 橘皮:理氣健脾、化痰止嘔。
  • 半夏:化痰止咳、降逆止嘔。
  • 白朮:健脾燥濕、益氣固表。
  • 甘草:甘溫補氣、調和藥性。
  • 烏梅:固澀止瀉、生津止渴。
  • 生薑:溫中散寒、發汗解表。

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經,具有補氣養陰,益氣生津的功效。 茯苓味甘、性平,歸脾、腎經,具有補氣健脾,利水滲濕的功效。 小麥味甘、性平,歸心、脾、肝經,具有補氣益陰,清熱生津的功效。 麥門冬味甘、性微寒,歸心、肺經,具有養陰潤肺,清熱生津的功效。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健脾,化痰止嘔的功效。 半夏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化痰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 白朮味苦、辛,性溫,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祛濕,益氣固表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和中,調和藥性的功效。 烏梅味酸、澀,性微溫,歸肝、脾、腎經,具有固澀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 生薑味辛、性溫,歸脾、胃、肺經,具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的功效。

傳統服藥法


人參1錢(去蘆),白茯苓1錢(去皮),小麥麥門冬1錢(去心),橘皮6分,半夏6分,白朮8分,甘草4分(炙),烏梅半枚,生薑5片。
水煮熟,不拘時候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小麥門冬湯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脹、腹瀉等。如果有胃腸道疾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患者,在服用小麥門冬湯之前,應該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霍亂細菌性食物中毒腹瀉無尿及少尿上吐下瀉

相同名稱方劑


小麥門冬湯, 出處:《杏苑》卷四。 組成:人參1錢(去蘆),白茯苓1錢(去皮),小麥1錢,麥門冬1錢(去心),橘皮6分,半夏6分,白朮8分,甘草4分(炙),烏梅半枚,生薑5片。 主治:霍亂已癒,煩熱多渴,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