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根飲

ZHU MA GEN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心經 21%
脾經 19%
肝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4%
腎經 2%
肺經
心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苧麻根飲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解鬱: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具有理氣解鬱、化痰止咳、健脾和胃的功效。苧麻根性寒,入肝、腎經,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作用。橘皮配伍苧麻根,可緩解苧麻根的寒性,並有助於氣機疏通,避免寒涼之性阻礙藥效的發揮。
  2. 行氣消脹:苧麻根飲常用於治療水腫、小便不利、月經不調等病症。橘皮能行氣消脹,有助於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配合苧麻根的利水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苧麻根飲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藥性: 苧麻根性寒,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的功效,但若單用易傷脾胃。甘草性甘溫,能調和藥性,緩解苧麻根的寒涼之性,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的功效,與苧麻根共同使用,可增強利濕消腫、止痛止血的效果,使藥效更為顯著。

因此,甘草的加入不僅能保護脾胃,更能提升苧麻根飲的整體療效,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苧麻根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苧麻根性涼,味甘,入肝、脾經,善於清熱利濕、止血消腫。兩者相配,能加強清熱涼血的功效,適用於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
  2. 滋陰生津: 生地黃具有滋陰生津、養血潤燥的作用,能有效緩解苧麻根的燥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同時, 生地黃還能滋養肝腎陰液,促進血液生成,有助於改善由血熱引起的各種不適。

苧麻根飲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瀉: 烏梅性酸斂,味甘,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脾胃虛弱、濕熱下注所致的腹瀉。苧麻根性寒涼,擅長清熱利濕,與烏梅搭配,一寒一熱,相輔相成,既可清熱利濕,又可收斂止瀉,更能有效改善腹瀉症狀。
  2. 酸澀降逆: 烏梅能收斂脾胃,降逆止嘔,與苧麻根共同作用,可有效治療因脾胃虛弱、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

「苧麻根飲」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扶正固本:苧麻根性寒,擅長清熱利濕,但過度使用易傷脾胃陽氣。人參性溫,能補氣益脾,溫陽助陽,與苧麻根寒性相配,可起到扶正固本,防止藥性過寒傷正的作用。
  2. 增強療效:人參具有補氣生津,益血安神之功效,與苧麻根共同使用,可增強利水消腫的功效,並能改善因濕熱困脾導致的氣虛乏力、食慾不振等症狀。

總而言之,人參的加入不僅能平衡苧麻根的寒性,更能增強其療效,使方劑更加平和有效。

主治功效


苧麻根飲:改善熱毒證的綜合配方

苧麻根飲是一種中藥方劑,配方包括橘皮、甘草、生地黃、烏梅和人參,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證,具體症狀包括咽喉腫痛、口乾舌燥、咳嗽氣喘、嘔吐腹瀉等。

橘皮:理氣健胃、解魚蟹毒

橘皮味辛、苦,性溫,歸肺、脾經,具有理氣健胃、燥濕化痰、止咳平喘、解魚蟹毒等功效。橘皮中含有揮發油、檸檬烯、橙皮甙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促進消化、緩解咳嗽等作用。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止咳

甘草味甘、性微溫,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甘草中含有甘草酸、甘草次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止咳化痰、緩解疼痛等作用。

生地黃:清熱涼血、滋陰養血

生地黃味甘、苦,性微寒,歸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養血、生津止渴、清熱解毒等功效。生地黃中含有生脈散、生地黃素等成分,具有降血壓、改善心臟功能、抗衰老等作用。

烏梅:固澀收斂、止瀉止咳

烏梅味酸、澀,性平,歸肝、脾、肺、腎經,具有固澀收斂、止瀉止咳、生津止渴、止血止嘔等功效。烏梅中含有烏梅酸、沒食子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收斂止瀉、止咳化痰等作用。

人參:補氣健脾、益氣固脫

人參味甘、微苦,性微溫,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健脾、益氣固脫、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功效。人參中含有人參皁苷、人參多糖等成分,具有強心、抗疲勞、改善記憶力等作用。

總結:中藥方劑「苧麻根飲」

苧麻根飲是一種中藥方劑,配方包括橘皮、甘草、生地黃、烏梅和人參,具有清熱解毒、補氣止咳、滋陰養血、固澀收斂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證,具體症狀包括咽喉腫痛、口乾舌燥、咳嗽氣喘、嘔吐腹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同名稱方劑


苎麻根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九。 組成:乾苎麻根(新者,刮削淨,銼碎)2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2兩,甘草(炙)2兩,乾地黃(焙)2兩,烏梅(去核,取肉)2兩,人參2兩。 主治:難産。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