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哮喘」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哮喘是中醫古代疾病,其發病原因主要與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有關。肺主呼吸,脾主運化,腎主納氣,三者相互協調,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呼吸功能。當肺、脾、腎功能失調,則會導致氣道阻塞,出現喘息、咳嗽、胸悶等症狀。

哮喘的中醫證候主要包括:

  • 肺氣虛證:主要表現為氣短、乏力、咳嗽無痰或痰少而清稀,或伴有喘息。
  • 肺氣鬱閉證:主要表現為胸悶、氣喘、咳嗽痰多,痰黏不易咳出。
  • 脾虛痰濕證:主要表現為咳嗽痰多,痰白而黏,伴有胸悶、腹脹、食欲不振等症狀。
  • 腎虛氣喘證:主要表現為喘息氣促,動則加重,夜間尤甚,伴有腰膝酸軟、耳鳴、健忘等症狀。

哮喘的中醫治療以調理肺、脾、腎三臟功能為主,常用中藥包括:

  • 麻黃、杏仁、甘草等,可宣肺平喘。
  • 白朮、茯苓、陳皮等,可健脾益氣。
  • 山藥、蓮子、芡實等,可補腎納氣。

哮喘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 避免接觸過敏原,如花粉、塵蟎、動物毛髮等。
  • 戒菸、戒酒。
  • 注意保暖,避免受涼。
  • 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
  • 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激動。

如果出現哮喘發作,應立即就醫,遵醫囑治療。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射干麻黃湯

  • 1.《皇漢醫學》:「《勿誤藥室方函口訣》本方條曰:「此方用於後世之哮喘。水雞聲者,形容哮喘之呼吸也。射干、紫菀、款冬花利肺氣,合麻黃、細辛、生薑之發散,與半夏之降逆,五味子之收斂,大棗之安中而成一方之妙用。比西洋合煉之制藥較勝多多矣。」

大柴胡湯

  • 1.《皇漢醫學》:「山田業廣曰:「業廣於明治十二年初冬,感受微邪,咳嗽頻頻,雖用有桂、麻、瓜蔞、蘇子、杏仁諸方不愈。因飲食起居如常,不以為意。至本年二月初,咳嗽特甚,聲啞短氣,息迫如哮喘。一日併發嘈雜怔忡,診脈有結代之象,始知不可輕視。使小兒診腹狀,謂有心下硬滿之形,為大柴胡湯之候。

麻黃湯

  • 1.《醫方考》:「肺部原有風痰,背腧復感寒邪而成哮喘者,此方主之。
  • 2.《醫方集解》:「或問兩經合病,當用兩經之藥,何以偏用麻黃湯耶?蓋邪自太陽而來,仍當提出太陽,不欲其陷入陽明,故不用葛根也)。亦治哮證(哮喘由風寒客於背俞,復感於寒而作,此湯散寒利肺,病哮喘者,雖服麻黃而不作汗)。
  • 3.《成方切用》:「或問兩經合病,當用兩經之藥,何以偏用麻黃湯耶?蓋邪自太陽而來,仍當提出太陽,不欲其陷入陽明,故不用葛根也。)亦治哮證。(哮喘由風寒客於背俞,且肺內有膠固之痰,復感寒而作。此湯散寒利肺,然唯氣實者,可暫用。)

真武湯

  • 1.《未刻本葉氏醫案》:「下焦空虛。沖氣不納。遇寒則哮喘。非湯藥所能治。

小建中湯


五苓散


小青龍湯

  • 1.《臨證指南醫案》:「潘(三八),遠客路途。風寒外受。熱氣內蒸。痰飲日聚於臟之外。絡脈之中。凡遇風冷。或曝烈日。或勞碌形體。心事不寧。擾動絡中宿飲。飲泛氣逆。咳嗽。氣塞喉底胸膈。不思食物。著枕嗆吐稠痰。氣降自愈。病名哮喘伏飲。治之得宜。除根不速。到老年歲。仍受其累耳。(哮喘伏飲)小青龍湯去細辛。
  • 2.《葉氏醫案存真》:「_揚州_(四十四),痰飲哮喘,遇寒勞怒即發,小青龍湯去麻黃。
  • 3.《醫理真傳》:「又曾治一馮姓病人,腹大如鼓,能聽見水響,用峻劑十棗湯,一服而解大小便半桶,腹鼓脹頓失,繼以獨參湯善其後。至小青龍湯,系麻桂合方後的加減方,應用頗廣,除治此病外,又能治咳嗽、哮喘、痰飲諸病。

白虎湯

  • 1.《孫文垣醫案》:「復為診之,兩手浮體已無,惟兩關之脈甚鼓指,此中焦痰積膠固已久,不可不因其時而疏導之。以清中丸同當歸龍薈丸共二錢進之。其夜大便所下稠黏穢積甚多。予憶朱丹溪有云:凡哮喘火盛者,以白虎湯加黃連、枳實有功。此法正繹翁對腔劑也。與十劑,外以清中丸同雙玉丸夜服,調理而安。
  • 2.《孫氏醫案》:「復為診之,兩手浮體已無,惟兩關之脈甚鼓指,此中焦痰積膠固已久,不可不因其時而疏導之。以清中丸同當歸龍薈丸共二錢進之。其夜大便所下稠黏穢積甚多。予憶朱丹溪有云:凡哮喘火盛者,以白虎湯加黃連、枳實有功。此法正繹翁對腔劑也。與十劑,外以清中丸同雙玉丸夜服,調理而安。

附子理中湯


旋覆花湯


木防己湯

  • 1.《中國內科醫鑑》:「木防己湯,平野屋某之內人患哮喘數年。每發時用小青龍加石膏湯或麻杏甘石湯四五日而得安。近來前症發動。亦用前湯四五日不治。氣促倍於前。因仔細摸其腹。心下痞堅宛然。即投以木防己。一二日間。心下痞散。諸症亦消。

大黃黃連瀉心湯

  • 1.《皇漢醫學》:「《東門隨筆》曰:「余十七八歲時,患痰血,一歲四五發。每發時吐血半茶碗,冷汗出而無脈,痰血於咽喉如哮喘之牽鋸。初用生地黃、藕汁、童便等,未服參連湯,後每用人參而得效。此外因積氣而至於直視之病人,若單用人參,亦難療之。」

越婢加半夏湯

  • 1.《皇漢醫學》:「《方輿輗》本方條曰:「哮喘經日不治,痰氣益盛時,則有目脹出或鼻鼓扇之見證。若脈浮大,是陽熱之候,所謂肺脹之證也,以越婢加半夏湯二三劑,可取效。」

定喘湯

  • 1.《醫方集解》:「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則令人哮喘。由寒束於表,陽氣並於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熱氣逆。聲粗為哮,外感之有餘也;氣促為喘,肺虛而不足也)。
  • 2.《醫方考》:「肺虛感寒,氣逆膈熱,作哮喘者,此方主之。
  • 3.《退思集類方歌注》:「(張時徹《攝生眾妙方》),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
  • 4.《成方切用》:「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膈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則令人哮喘。由寒束於表,陽氣並於膈中,不得泄越。故膈熱氣逆。聲粗為哮,外感之有餘也。氣促為喘,肺虛而不足也。)
  • 5.《校注醫醇賸義》:「_定喘湯_,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作哮喘。
▼ 展開更多

滋陰降火湯

  • 1.《先哲醫話》:「哮喘脈數屬陰虛火動者,宜滋陰降火湯。若里邪實,大便不通,脈實者,宜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