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氏醫案》~ 一卷 (10)

回本書目錄

一卷 (10)

1. 三吳治驗

次日大便瀉十次余,因以前理中湯劑為丸,與煎劑兼補,腹脹全消,飲食漸進,共瀉七十二日,服人參二斤余。苕人聞以補收功,群然異之。而錢小松始帖然心服。曰:奇哉!奇哉!人多用攻,孫君獨用補,人多用下,孫君獨用吐。由見之真,而所投者確也,醫可易言哉。今而後,知孫君之高矣。

(十四)

潘大司馬公,嘗有腸風之疾。八月丁祭,學博餽鹿血,食之而血暴下。致予治,用槐角子五錢,黃連、枳殼、地榆、貫眾各三錢,一服而止。大司馬善其方,書之黏壁間,遇有便血者,輒依方藥之,無不立愈。喜甚,鼓腹謂諸子曰:往而姨之疾,族醫無不言必死,孫君獨能生之,神哉!進乎技矣。

予曰:昔扁鵲有言,予非能生死人也,此當自生者,越人使之起耳。予何能,亦張安人當自生也。大司馬公由是益重予,病無鉅細悉任之,而予亦得盡其術云。(十五)

迪老之子鳳林,見予起乃翁疾,乘間語曰,內子包有隱疾,每月汛行,子戶傍輟生一腫毒,脹而不痛,過三五日,以銀簪燒紅針破,出白膿盞余而消,不必貼膏藥而生肉,無疤痕。初間用針刺,近只以指掏之,膿即出,但汛行即發,或上下左右而無定所,第不離子戶也,於今八年,內外科歷治不效,且致不孕,先生學博而思超,幸為籌之。予沉思兩日而悟曰:此中焦濕痰,隨經水下流,壅於子戶也。

經下而痰凝,故化為膿,以原非毒,故不痛。用白螺螄殼火煅存性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柴胡、甘草為佐,麵糊為丸,令早晚服之,未終劑而汛行不腫,次年生女。(十六)

舜田藏公,吳車駕湧瀾公岳也,年將六旬,為人多怒多欲,胸膈否脹,飲食少,時醫治以平胃散、枳朮丸、香砂丸,不效。復以檳榔、三稜、莪朮之類日消之,而大便溏瀉,兩足跟踝皆浮腫,漸及兩手背,醫又以其手足浮腫而認為黃胖者,以針砂丸與之,腫益加,面色黃且黑,自二月醫至八月,身重不能動止,又有以水腫治者,車駕公雅善予,因延診之,脈沉而濡弱,予曰:此氣虛中滿症也,法當溫補兼升提,庶清陽升,則大便可實;濁陰降,則胸膈自寬。

以人參、白朮各三錢,炮薑、回陽、陳皮各一錢,茯苓、黃耆各二錢,澤瀉、升麻、肉桂、蒼朮、防風各七分,三十帖而安。客有疑而詰予曰:此症,諸家非消導則淡滲,而先生獨以溫補收功,腹中積而為滿為腫者,從何道而去也。予曰:脹滿非腫滿比也,故治不同。腫滿由脾虛不能攝水,水滲皮膚,遍身光腫,今脹滿者,先因中虛,以致皮脹,外堅中空,腹皮脹緊象鼓,故俗名鼓脹。

蓋由氣虛以成中滿,若氣不虛,何中滿之有,氣虛為本,中滿為標,是以治先溫補,使脾氣健運,則清濁始分,清濁分而脹斯愈也。(十七)

白話文:

三吳治驗

隔天大便瀉了十多次,因為之前用理中湯製成藥丸,並搭配煎劑一起服用以補益身體,腹脹完全消失了,飲食也逐漸恢復正常,一共瀉了七十二天,服用人參超過二斤。苕地的人聽到我用補益的方法治好了病,都感到非常驚奇。而錢小松也終於安心信服,說道:「真奇啊!真奇啊!大多數人都用攻邪的方法治療,只有孫先生您用補益的方法;大多數人都用下瀉的方法治療,只有孫先生您用吐瀉的方法。由此可見您診斷的精準,以及處方的確切,醫術真是不可思議啊!從今以後,我知道孫先生您的醫術高明了。」

潘大司馬公曾經患有腸風(痔瘡出血)的疾病。八月丁日祭祀那天,學博送來了鹿血,他吃了鹿血後,便血加劇。我受邀前去治療,使用了槐角子五錢、黃連、枳殼、地榆、貫眾各三錢,一劑藥就止住了便血。大司馬很欣賞我的處方,將它寫在牆壁上,以後只要遇到便血的病人,就按照這個方子用藥,沒有不立刻痊癒的。他非常高興,拍著肚子對兒子們說:「我之前患的腸風病,家族裡的醫生都說必死無疑,只有孫先生您能治好我的病,真是神妙啊!醫術已經登峰造極了!」

我說:「古人扁鵲曾說過,我並不是能讓人死而復生的人,這本來就是可以自癒的病,我只是讓病人自己痊癒罷了;我並沒有什麼本事,張安人也是自己痊癒的。」大司馬公因此更加尊重我,無論大小疾病都交給我治療,而我也能盡情施展我的醫術。

迪老的兒子鳳林,見我治好了他父親的病,便私下告訴我說,他妻子患有隱疾,每月月經來潮時,陰部旁邊就會長出一個腫毒,腫脹但不疼痛,三五天後,用銀簪燒紅後刺破,排出大量的膿液後腫毒就會消退,不必貼膏藥也能長出新肉,沒有疤痕。一開始用針刺,後來只要用手指掏一下,膿液就會出來,但每次月經來潮就會發作,位置不定,有時在上,有時在下,有時在左,有時在右,只是不會離開陰部,這樣已經八年了,內科外科各種治療方法都無效,而且還導致不孕,希望我這個學識淵博、思慮超群的人能幫忙想個辦法。我沉思兩天後頓悟:這是中焦濕痰,隨著經水下流,阻塞在陰部。

經水來潮時濕痰凝結,所以化成膿,因為本質上並不是毒,所以不痛。我用白螺螄殼火煅後存性做君藥,南星、半夏做臣藥,柴胡、甘草做佐藥,用麵糊做成藥丸,讓她早晚服用,藥還沒服完,月經來潮時陰部就不再腫脹了,第二年就生了一個女兒。

舜田藏公,是吳車駕湧瀾公的岳父,年近六十,為人容易發怒,慾望很強,胸膈脹滿,食慾不振,當地醫生用平胃散、枳朮丸、香砂丸治療,都沒有效果。又用檳榔、三稜、莪朮等藥物消導,結果大便溏瀉,兩腳的腳踝都浮腫,腫脹逐漸蔓延到雙手背,醫生又因為他手足浮腫而認為是黃疸病,用針砂丸治療,結果腫脹更加嚴重,面色發黃發黑,從二月治到八月,身體沉重,不能動彈。也有醫生認為是水腫,用治療水腫的方法治療,都沒有效果。車駕公一向很欣賞我,於是請我診治,我診得脈象沉而濡弱,我說:「這是氣虛中滿的症狀,應該用溫補兼升提的方法治療,這樣清陽之氣上升,大便就能成形;濁陰之氣下降,胸膈自然會舒暢。」

我用了人參、白朮各三錢,炮薑、回陽、陳皮各一錢,茯苓、黃耆各二錢,澤瀉、升麻、肉桂、蒼朮、防風各七分,三十帖藥後就痊癒了。有人懷疑並質問我說:「這種病,其他醫生不是用消導的方法,就是用淡滲的方法治療,而您卻用溫補的方法治癒了病人,腹中積聚導致脹滿腫脹的病症,是怎麼治好的呢?」我說:「脹滿和腫滿是不一樣的,所以治療方法也不一樣。腫滿是脾虛不能攝水,水液滲入皮膚,全身浮腫光亮;而脹滿是先因為中氣虛弱,導致腹部脹滿,外面堅硬,裡面空虛,腹部皮膚脹緊像鼓一樣,所以俗稱鼓脹。」

這是因為氣虛導致中滿,如果氣不虛,怎麼會中滿呢?氣虛是本,中滿是標,所以治療先要溫補,使脾氣健運,這樣清濁之氣才能分開,清濁之氣分開了,脹滿自然就會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