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注》~ 退思集類方歌注 (23)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23)

1. 桂枝去芍藥加麻附細辛湯

治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

桂枝去芍藥湯麻黃附子細辛湯。水七升,煮麻黃去沫,納諸藥,煮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則愈。

白話文:

將桂枝去芍藥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用。以七升水煮麻黃,去除浮沫,加入其他藥物,煮至二升,分三次溫服,服藥後將會出現如蟲子在皮膚內爬行的出汗症狀,汗出後即痊癒。

桂枝麻附細辛湯,去芍原來是複方。心下如盤堅大者,水寒結聚此能攘。又方枳朮為湯飲,(枳朮湯亦治此證,歌訣另編。)法別陰陽義益彰。(喻嘉言謂「心下」即胃之上也。胃中陽氣不布,心下乃為水飲之陰占據,雖總一陽氣之權不伸所致,然有陰陽二候。陽氣虛而陰氣乘之,結於心下,必用桂枝去芍藥之酸寒,而加麻黃、附子細辛,共散胸中之水寒。以少陰主內,水寒上入,即從少陰溫經散寒之法而施治也。

白話文:

桂枝麻附細辛湯中的複方原本是沒有芍藥的。那些心下如磐石般大的人,是水寒聚集於此所致。而枳朮湯也可治療這種證狀(枳朮湯的歌訣另行編撰)。這兩種藥方的分別更能說明陰陽的意義。

喻嘉言說「心下」是指胃之上。胃中陽氣無法散發,心下就為水飲的陰氣所佔據,雖然總體上陽氣的權力沒有得到伸展,但仍有陰陽兩候。陽氣虛弱而陰氣乘虛而入,結聚於心下,就必須使用桂枝去除芍藥的酸寒,再加入麻黃、附子、細辛,一同散去胸中的水寒。少陰主內,水寒上入,就要從少陰溫經散寒的方法進行治療。

所以方下云「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則愈」,可見胃中之陽不布,即胸中之陽亦虛,胸中陽虛,並衛外之陽亦不固,故其汗出時如蟲行皮中,尚顯陽氣滯澀之象,設非桂、麻、辛、姜協附子之大力,心下水寒能散走皮中乎?水寒散斯重云見睍,而心下之堅大者,豁然空矣。其有陽邪自結於陽位,陰寒未得上入者,但用枳、術二味,開其痰結,健其脾胃,而陽分之陽邪,解之自易易耳。《金匱》雖未明言,究竟氣分之水,不越此陰陽二治也。

因此方子底下說:「當汗出如蟲爬行皮膚,這樣就痊癒了」,由此可見胃中的陽氣不散佈,那麼胸中的陽氣也就虛弱,胸中陽氣虛弱,以及衛外之陽也不堅固,所以它的汗出就像蟲行皮中,仍舊顯現陽氣停滯阻塞的現象,如果沒有肉桂、麻黃、辛夷、生薑協同附子的大力,心下水寒能夠散佈走入皮中嗎?水寒散佈,所以重雲就消失了,而心下堅大堅固的部位,豁然空虛了。如果有陽邪自我連結於陽位,陰寒還沒有上升進入的,只要使用枳實、蒼朮兩種藥味,打開它的痰結,健強它的脾胃,那麼陽分的陽邪,解除它就很容易了。《金匱要略》雖然沒有明說出氣分之水,不超過這陰陽兩條治療方案。

2. 柴胡桂枝湯

治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

柴胡(四兩),黃芩人參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甘草(一兩),半夏(二合半),大棗(六枚),水七升,煮三升,溫服一升。

白話文:

柴胡(200公克),黃芩、人參、桂枝、芍藥、生薑(各75公克),甘草(50公克),半夏(12.5公克),大棗(6枚),水3.5公升,煮成1.5公升,溫服500毫升。

小柴胡合桂枝,(名柴胡桂枝湯)太少二陽合病方。和其營衛通津液,(二湯合用之功如此)肢節煩疼(太陽證)痞嘔(少陽證)康。太陽熱重寒輕者,脈弱陽微宜此匡。陽微切勿重發汗,誤汗傷津陽必亡。(太陽熱多寒少,脈弱無陽之證,仲景主以桂枝二越脾一湯。柯韻伯曰:「脈弱陽微,不可發汗,何得更用麻黃石膏,重竭其陽。

白話文:

小柴胡合桂枝湯是治療太陽與少陽合病的方劑,具有疏通經絡,和營衛,通津液的作用,能緩解肢節煩痛、痞嘔等症狀。

對於太陽熱重、寒輕,脈弱陽微的患者,可以用此方進行治療。陽微患者切勿再次發汗,否則會損傷津液,陽氣虛弱,危及生命。

太陽熱多寒少,脈弱無陽之證,仲景主以桂枝二越脾一湯。柯韻伯說:「脈弱陽微,不可發汗,何得更用麻黃、石膏,重竭其陽。」

審證用方,惟柴胡桂枝湯為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