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泰林

《退思集類方歌注》~ 退思集類方歌注 (22)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22)

1. 桂麻各半湯類

兩方合為一劑,《內經》謂之「複方」。

白話文:

這兩種藥方合在一起使用,就成為一種藥劑,《黃帝內經》把它稱作「複方」。

2. 桂枝麻黃各半湯

治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者,正虛也;面色反有熱色,身癢如蟲行皮中,邪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故也,宜此汗之。

桂枝湯、麻黃湯各取三分之一,合為半服。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經過八九天,症狀像瘧疾,發熱怕冷,發熱時間多、怕冷時間少,這個人不嘔吐,大便正常可以自己來,一天發作兩三次,脈搏微弱,這是正氣虛弱的表現;臉色反而呈現熱象,身體發癢像蟲子在皮膚裡爬,這是邪氣還沒解除。是因為身體無法順利流汗的緣故,所以適合用這個方子來發汗。

將桂枝湯和麻黃湯各取三分之一的藥量,混合起來服用一半的劑量。

3. 桂枝二麻黃一湯

治太陽病服桂枝湯後,大汗出,風乘汗入,玄府反閉,形如瘧狀,日再發者。

桂枝湯二升,麻黃湯一升,合為三升,分再服。

白話文:

治療太陽病,服用桂枝湯之後,出了很多汗,風邪趁著汗孔打開時侵入,導致汗孔反而閉塞,症狀像瘧疾一樣,一天會發作兩次的人。

用桂枝湯兩升,加上麻黃湯一升,混合成三升,分兩次服用。

4. 桂枝二越脾一湯

治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

桂枝湯二分,越脾湯一分,合二升,溫服一升。

桂枝麻黃湯各半,助正驅邪小發汗。太陽如瘧脈雖微,熱多無汗仍須散。(太陽如瘧脈微,為陰陽俱虛,汗、吐、下皆在所禁。然熱多寒少,面有熱色,身無汗,膚癢如蟲行皮中,以邪氣怫鬱在表,欲自出不得,雖脈微不可發汗,而熱多無汗,又不得不汗,故立此法。助正之力,侔於散邪,但取小汗即已,庶無大汗亡陽之慮。

)風瘧緣何屬太陽,因其止作無間斷。(太陽如瘧,一日二三度發,不似少陽之瘧一日一發也。因風邪客於皮膚中,欲出不出,故止作無定,後人因名之曰「風瘧」。)又有桂二麻一湯,主治略同微有判。此因有汗桂枝多,發散之功更和緩。(此與各半湯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後,故桂枝略重而麻黃略輕。

)若夫桂枝(二)越脾(一)法,體虛邪亦輕微按。無陽是亡陽分津,脈弱熱多義當玩。(此無陽與亡陽不同。無陽者,即陽分亡津之謂。蓋其人本非壯盛,而邪氣亦輕,故身有寒熱,而脈微弱,若發其汗,必致有叉手冒心、臍下悸之變,故用桂枝湯四分之二以行陽,越脾湯四分之一以行陰。行陰者,發越脾氣而行胃中之津,俾陽和津生而脈復,令得似汗而解。

蓋凡暴病發熱,脈雖弱而治從外感;久病脈弱,熱雖盛而治從內傷,此其要也。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曰:「桂枝湯不特發散邪氣,亦能補助正氣,以其方甘酸辛合用,具生陽化陰之妙。與麻黃合劑,則能盡麻黃之力,而並去其悍;與石膏同用,則能資石膏之益,而不撓乎權。

是雖麻、石並行,而實以桂枝為主,蓋非滋養營衛,則無以為發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氣不足,邪氣亦微,而仍須得汗而解者,宜於此三方取則焉。後人不能盡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參、歸、地之屬,立意則同,而用藥懸殊矣。」)

白話文:

這個方劑治療太陽病,病人發燒怕冷,但發熱的感覺比怕冷多,脈象微弱,這是因為體內陽氣不足,不能用發汗的方法治療。

用桂枝湯二份,越脾湯一份,混合後共兩升,溫熱服用一升。

桂枝湯和麻黃湯各取一半,可以扶助正氣,並稍微發汗驅趕邪氣。如果太陽病像瘧疾一樣,脈象雖然微弱,但發熱的感覺比怕冷多,而且沒有汗,仍然需要用發散的方法治療。(太陽病像瘧疾一樣,脈象微弱,是因為陰陽兩虛,所以不可以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治療。但是如果發熱的感覺比怕冷多,臉上有熱色,身體沒有汗,皮膚搔癢像蟲子在裡面爬一樣,這是因為邪氣鬱積在體表,想要自己出去卻出不去,雖然脈象微弱,不可以發汗,但發熱多而無汗,又不得不發汗,所以設立這個方法。扶助正氣的力量,和驅趕邪氣的力量相當,只要微微出汗就可以,這樣才不會因為大汗導致陽氣耗散的危險。)

為什麼說風瘧也屬於太陽病呢?因為它的發作沒有規律,時發時止。(太陽病像瘧疾一樣,一天發作兩三次,不像少陽病的瘧疾一天只發作一次。因為風邪侵入皮膚之中,想要出來又出不來,所以發作沒有定時,後人因此稱之為「風瘧」。)還有一種方劑是桂枝二份,麻黃一份,治療的情況和上面的類似,但稍微有些不同。這是因為有汗的情況,所以桂枝的用量比較多,發散的作用比較平和。(這個方劑和桂枝麻黃湯各半的方劑意思相似。但是這個方劑是因為大汗之後,所以桂枝的用量稍微多一些,麻黃的用量稍微少一些。)

至於桂枝二份、越脾湯一份的用法,是針對體虛而且邪氣也比較輕微的情況。所謂「無陽」是指體內陽氣的津液不足,脈象虛弱發熱多,這點必須仔細體會。(這裡的「無陽」和「亡陽」不同。「無陽」指的是陽氣的津液不足。因為這個人原本體質就不是特別強壯,而且邪氣也比較輕微,所以身體會發冷發熱,而且脈象微弱,如果發汗,肯定會導致病人出現兩手交叉抱在胸前、胸口感到不適、肚臍下跳動等變症,所以用桂枝湯四分之二來推動陽氣,用越脾湯四分之一來滋養陰液。滋養陰液,是為了促進脾氣運行,讓胃中的津液充足,讓陽氣和諧,陰液充足,脈象恢復正常,達到類似出汗而解的效果。

總之,急性病發燒,即使脈象微弱,治療也要從外感入手;慢性病脈象微弱,即使發熱很盛,治療也要從內傷入手,這是一個要點。尤在涇在《傷寒貫珠集》中說:「桂枝湯不僅可以發散邪氣,還可以補助正氣,因為這個方子用甘、酸、辛三種味道的藥材搭配,具有產生陽氣和滋養陰液的功效。和麻黃一起用,可以盡量發揮麻黃的作用,並去除它的霸道;和石膏一起用,可以增強石膏的功效,而不被石膏的特性所影響。

所以,即使麻黃和石膏一起用,實際上還是以桂枝為主。因為如果沒有滋養營衛之氣,就沒有可以發汗散邪的基礎。凡是正氣不足,邪氣也比較輕微,但仍然需要通過發汗來治療的,應該從這三個方子中學習。後人不能完全理解桂枝的用處,而使用人參、當歸、熟地等藥物,立意雖然相同,但用藥卻大相逕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