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思集類方歌注》~ 退思集類方歌注 (21)

回本書目錄

退思集類方歌注 (21)

1. 桂枝芍藥知母湯

治諸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麻黃(各二兩),附子(二枚炮),防風知母(各四兩),白朮生薑(各五兩),水七升,煮二升,溫服七合,分三服。

白話文:

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麻黃(各二兩)、附子(兩枚,炮製)、防風、知母(各四兩)、白朮、生薑(各五兩)、水七升,煮成二升,服用七合,分三次服用。

桂枝芍藥知母湯,甘術麻黃姜附防。(此桂枝朮附湯,去大棗,加麻黃、防風、知母。)濕熱外傷肢節痛,上衝心胃嘔眩攘。腳氣衝心為惡候,漢時已有此方詳。(旭高按:此與腳氣衝心之候頗同。諸家謂唐以前無腳氣,勿致思爾。《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云:「諸肢節疼痛,身體尪羸,腳腫如脫。

白話文:

桂枝芍藥知母湯,加入甘草、麻黃、生薑、附子、防風。此湯其實就是桂枝合朮附湯,去掉了大棗,加上了麻黃、防風、知母。如果濕熱邪毒侵入肢節而導致疼痛,還向上衝擊心臟與胃部,進而出現嘔吐、頭暈的症狀,也就是腳氣衝入心臟造成了病症。在漢朝時代,就已經有了這個方子的記載。古時名醫旭高認為本草方與腳氣衝心的症狀相類似。有很多醫家認為在唐朝以前根本沒有腳氣,這是不正確的。在《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中寫到:「如果肢節疼痛,身體瘦弱,腳腫得好像脫落」。

」後人不知「脫」字之音義,遂置此條於不論,故此方從未有詮釋之者。抑知「脫」字北音讀作「腿」字,試一提出,則形瘦、頭眩、短氣,豈非多因腳腫之所致耶?腳腫至如腿,則病非一日矣。

揆其致病之由,《金匱》於此方左右,論列數條:一則由汗出入水,熱為寒鬱;一則由風血相搏,血為風動;一則由飲酒汗出當風,風濕相合;更推及筋骨並傷,營衛俱微,身體羸瘦,獨足腫大一條;而殿之曰:「假令發熱,便為歷節。」則知風、寒、濕三氣,無不因虛阻襲筋骨,而歷節、腳氣,總由風、寒、濕三氣而成,為同源異流之證,但以獨足腫為腳氣,諸節痛為歷節焉耳。

白話文:

探究腳氣病發生的原因,《金匱要略》這一方前後列舉了幾點:第一是汗水出入,熱氣變成寒氣鬱結;第二是風邪和血氣相搏,血氣被風邪所動;第三是飲酒後出汗吹了風,風寒濕三氣相合;更推究到筋骨同時受到損傷,體內的營氣和衛氣都很虛弱,身體羸瘦,只有腳部腫大這一條;最後總結道:「假設發燒,就會變成歷節病。」由此可知,風、寒、濕三氣,無不因虛弱而阻襲筋骨,而歷節病、腳氣病,總是由風、寒、濕三氣而成,是同源異流的證候,只是以單獨腳部腫大為腳氣病,諸關節疼痛為歷節病而已。

是方用麻、防、薑、桂,宣發衛陽,通經絡以驅外入之風寒;附子、白朮,暖補下焦,壯筋骨而祛在裡之寒濕。然三氣雜合於筋骨血脈之中,久必鬱蒸而化熱,而欲束筋利骨者,必須滋養陽明,故又用芍、甘、知母,和陽明之血,以致太陰之液,斯宗筋潤、機關利,而腳氣歷節可平,平則眩嘔悉已矣此為濕熱外傷肢節,而復上衝心胃之治法也。)

白話文:

這個藥方裡麻黃、防風、生薑、桂皮可以宣發衛陽,疏通經絡來驅逐外侵的風寒之邪;附子、白朮可以溫補下焦,增強筋骨來祛除留在體內的寒濕之邪。但是三種邪氣在經絡骨血中交雜在一起,時間長了就會鬱結蒸發化成熱,想要舒筋利骨,就必須滋養陽明經,因此還用芍藥、甘草、知母來調和陽明經之血,來吸引太陰經之液,筋骨得以潤澤,關節得以靈活,腳氣與節氣的疼痛可以平息,眩暈與嘔吐也就可以消失了。上述就是濕熱外邪侵襲肢節,再向上衝擊心胃的治療方法。

2. 〔附〕桂枝黃耆鱉甲湯

(旭高新制),治久瘧營虛衛弱,汗多灑淅惡風。

桂枝白芍黃耆(生),防風秦艽當歸(各一錢),鱉甲(酥炙),浮小麥(各三錢),炙草(五分),姜(一片),棗(一枚),水煎。

白話文:

桂枝、白芍、黃耆(生用)、防風、秦艽、當歸(各一錢),鱉甲(用酥油慢慢烤焙)、浮小麥(各三錢),炙草(五分),生薑(一片),大棗(一枚),加水煎煮。

桂枝黃耆鱉甲湯,秦艽芍藥草歸防,浮麥棗姜療久瘧,營虛衛弱汗多嘗。(旭高治一人,病後元氣未復,復感風邪,舍於腠理,與衛氣並居,而病為瘧,發於夜而汗多。余思瘧發於夜,是邪在營分,營氣不能與衛氣和諧,故多汗惡風。宗仲景桂枝,合玉屏風散,參入秦艽鱉甲湯意,一服而汗減,三劑而瘧輕。

白話文:

桂枝、黃耆、鱉甲湯,加上秦艽、芍藥、草歸、防己,再加上浮小麥、紅棗、生薑,能夠治療久治不癒的瘧疾,特別是營氣虛弱,衛氣不足,經常出汗的人。(旭高醫師曾經治療一個人,這個人生病後元氣還沒恢復,又不小心感染了風寒,風邪停留在皮膚和肌肉之間,和衛氣一起儲存在一起,最後產生了病症就得了瘧疾,瘧疾一發作就會在夜晚出汗。我想瘧疾會在夜晚發作,是因為邪氣在營分造成的,營氣和衛氣無法協調和諧,所以出汗多,而且怕風。因此,我使用了桂枝合玉屏風散,加上秦艽鱉甲湯的用意,對方喝了一劑藥之後,出汗就減少了,喝了三劑之後,瘧疾就減輕了。)

轉方減去黃耆、防風、秦艽,復入四君,調理十日全愈。後凡用治久瘧營衛虛微,而邪仍留戀者,隨證加入補氣血藥一二味,少佐柴胡以提之,無不應手輒效。然其中用法,自有操縱之妙:有連服數劑者;有間日服一劑者;或有今日服此方,明日服消導藥一劑,後日再服此方者。

白話文:

將方劑中的黃耆、防風、秦艽去掉,再加入四君子湯,調理十天痊癒。以後凡治療老瘧疾、正氣虛弱、邪氣仍留存的病人,根據病人的病情加入補氣血的藥物一兩味,少佐柴胡來扶助氣血,沒有不立竿見影的。但是,其中的用法,自有掌控的妙法:有連續服用幾劑的;有隔天服用一劑的;或者有今天服用這個方子,明天服用消導藥一劑,後天再服用這個方子的。

蓋久瘧之人,脾胃虛薄,飲食稍有不節,便生脹滿,故藥必疏補兼施,此又管窺之一得,敢以質之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