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氏醫案存真》~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卷一

生黃耆,炒白芍,炙草,飴糖,南棗

著左臥即咳甚,是臟陰血液傷極。用益氣甘藥者,緣有形生於無形耳。

人參,黃耆,當歸,白芍,南棗,炙草

寒熱因經水不來而甚,此《內經》謂二陽之病發心脾。女子不月,肌肉日瘦,腹有動氣,即風消息賁矣。內損成勞,非通經逐瘀所能愈也。

柏子仁,歸身,白芍,桂枝,桂圓肉,生黃耆

今年二三月,久雨陰晦,入山行走,必有瘴氣濕邪著於脾胃,腹中脹閉,溏瀉夾積,溺赤不爽,目毗肌肉悉黃。夫濕為陰邪,郁久必熱,熱自濕中而出,當以濕為本治。

生茅朮,炒厚朴,豬苓,草豆蔻,新會皮,綿茵陳,澤瀉,茯苓皮

木香汁磨入。

精血五液衰奪,陽化內風,上巔則眩暈欲厥,乘絡則四末瘀痹。老年有此,斷非攻邪可卻。古方侯氏黑散,取乎培實孔竅者緣此。

熟地,杞子,藕汁,河車膠,紫石英,甘菊炭,茯苓,人乳粉

熬膏不用蜜。

色蒼肉瘦,形象尖長,木火之質,陰液最難充旺,春間咳嗽,雖系風溫外邪,但既屬陰虧,冬藏先已不固,因咳逆震動,浮陽上冒,清空自阻。用藥宜取沉靜質重,填陰鎮陽方是,閱方辛氣居半,與磁石相阻,蓯蓉陰中之陽,亦非收攝,不效宜矣。

大熟地,靈磁石,萸肉,五味子,牡丹皮,雲茯苓,阿膠,懷山藥,澤瀉,龜板

東垣謂:瘧痢皆令脾傷,以為寒為熱之邪,由四末蒸犯中焦也。蓋頭形象天,清陽不曠,故面目諸竅不和,形寒汗泄,將來浮腫腹大,已瞭然在目矣。

人參,茯苓,熟附子,淡乾薑,厚朴,澤瀉

脈弦緩,面目肌膚皆黃,舌白滑膩,胸脘膈間脹閉,病名濕溫。由瀕海潮濕,氣入口鼻至募原,分布三焦,此為外因。仍食水穀腥物,與外入穢濁之邪,兩相交混,濕甚熱鬱,三焦隧道氣血不通,遂變黃色。發汗不愈者,濕家本有汗也。清熱消導不愈者,熱從濕中而起,濕不去則熱不除也。

夫濕邪無形質,攻滯乃有形治法,其不效宜矣。昔河間治濕熱,必取乎苦辛氣寒。蓋苦降以逐濕,辛香以祛穢,寒取乎氣,借氣行不閉寒於內也。當世醫者,混以傷寒表裡為治,殊不知穢濕氣入口鼻,遊走三焦,不與傷寒同治。

綿茵陳,白豆蔻,厚朴,川通草,廣皮白(炒),茯苓皮,半夏曲,塊滑石

濕濁內蒸,瘀熱發黃,三焦壅遏,濁氣迷漫,又非有形質滯。此辛香逐穢,宣通是一定法。日期既多,恐濁閉神昏,另以銀花湯,化至寶丹二粒。

綿茵陳,白豆蔻,茯苓皮,厚朴,草果,滑石,杏仁,木通,鮮菖蒲根汁

復診

綿茵陳,厚朴,江枳實,草果仁,細木通,黑山梔,雲茯苓,黃柏

痰滯得穢濁膠結,濕中熱起,蒸變發黃,脘中痞悶,病在氣分。兩進消導理氣,面目黃色略減,而痞結如故,議與治疸疏滯,兼以蘇合香丸逐穢為法。

白話文:

[卷一]

患者左側臥下即劇烈咳嗽,這是臟腑陰液和血液受損極度嚴重。使用益氣養陰的甘甜藥物,是因為有形的臟腑需要依賴無形的陰液滋養。

患者寒熱症狀因月經停止而加重,這正如《內經》所說,是太陽少陽二經的病邪侵犯心脾所致。女子月經不通,肌肉日漸消瘦,腹部有氣脹,這就是風邪侵犯脾胃的表現。內在損傷導致勞損,單純依靠通經化瘀的方法是無法痊癒的。

患者在二三月間,久雨陰霾,入山行走,必然受到了瘴氣和濕邪侵襲脾胃,導致腹部脹滿、腹瀉與便秘交替出現、小便短赤澀痛,眼睛發黃,肌肉也發黃。濕邪屬於陰邪,久鬱則化熱,熱邪是由濕邪而生,治療應以祛濕為根本。

精血五液虧損,陽氣化為內風,上犯頭頂則眩暈欲仆,侵犯經絡則四肢麻痹疼痛。老年人出現這種情況,絕對不能用攻邪的方法治療。古代侯氏黑散的配方,正是著眼於滋補臟腑,疏通經絡。

患者面色蒼白,形體消瘦,面容尖長,屬於木火體質,陰液最難充盈。春季咳嗽,雖然是風溫外邪所致,但由於陰虛體質,冬季的精氣收藏已不足,咳嗽導致氣血震動,陽氣上浮,清氣受阻。用藥應選擇沉降滋陰、鎮靜陽氣的藥物。方中辛味藥物過多,與磁石相沖,肉蓯蓉雖是陰中之陽,也不能起到收斂作用,因此療效不好。

東垣先生說:瘧疾和痢疾都會損傷脾胃,無論是寒邪還是熱邪,都是由四肢的邪氣蒸騰侵犯中焦所致。人頭好比天,清陽之氣如果不暢通,就會導致面部和五官失調,身體畏寒出汗,將來還會出現浮腫和腹脹,這些都是可以預見的。

脈象弦緩,面色皮膚皆黃,舌苔白滑膩,胸脘膈間脹滿,診斷為濕溫病。由於居住在濱海潮濕地區,濕邪從口鼻進入,到達募原穴,佈散於三焦,這是外在因素。再加上飲食不潔,食用腥物等,與外來的穢濁之邪相互交織,濕邪過重,熱邪鬱結,三焦經絡氣血不通,從而導致黃疸。發汗治療無效是因為濕邪本身就伴有汗出;清熱解毒治療無效是因為熱邪是從濕邪而生,濕邪不去,熱邪就不能去除。

濕邪無形無質,用攻邪的方法治療效果不好。過去河間先生治療濕熱,必定選用苦辛寒涼的藥物。因為苦味藥物可以瀉下逐濕,辛香藥物可以祛除穢濁,寒涼之品可以清泄,藉助氣機的運行,防止寒邪內閉。當代醫生,常將濕溫病與傷寒表裡證混淆治療,卻不知道穢濁濕邪從口鼻進入,遊走三焦,與傷寒的治療方法完全不同。

濕濁內蘊,瘀熱發黃,三焦壅塞,濁氣瀰漫,這並不是有形的物質阻滯。因此,應該使用辛香藥物祛除穢濁,宣通氣機。由於病情持續時間較長,擔心濁邪閉阻神明,因此另用銀花湯,並服用至寶丹兩粒。

複診:

痰飲停滯與穢濁膠結,濕邪化熱,蒸騰發黃,脘腹痞悶,病邪在於氣分。前面兩次治療使用消導理氣的藥物,面色發黃略有減輕,但痞結未消,考慮使用治療黃疸、疏通氣滯的藥物,並服用蘇合香丸祛除穢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