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湯本求真

《皇漢醫學》~ 別論 (128)

回本書目錄

別論 (128)

1. 論古方與後世方之關係

後世醫之讀《傷寒》、《金匱》也,徒拘泥其文辭之表面,不能推察其真意。僅知仲景方之單用,不悟加味合用之活機,遂以古方寡少,難應眾病,杜撰無數之劣方,故學者切戒,不可惑溺於此種謬論焉。

雖然,後世方亦不無可取之處,其大半皆淵源於仲景之古方,故寓有加味或合方之意義者不少,非絕無參考之價值,不可盡廢,但須學者之對於後世方,必以仲景方為準據,取其當然者,而舍其不當然者耳。余今列舉後世方與仲景方對比者,欲使學者知其一端焉。

《醫方口訣集》曰:「抑肝散,專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發熱咬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食少,睡臥不安者。」

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八分,當歸、白朮炒、茯苓、鉤藤各二錢。上水煎,子母同服。加蜜丸,名抑青丸。

一產婦未及滿月,發熱,脅痛,咳嗽,肢體搐動,唇目抽搭,醫用補血調氣之劑再三,其證彌盛,反加小便澀少。因證已急,延余診之,六脈弦數,余反覆思之,莫得病因。因摒人細問其情,乃夫以實告曰:「如此如此。」因舉本方,未三帖而平。後與加味歸脾湯而愈。夫產後新血未充,真元未固,凡事情一忤,則怒火如焰,致焚身命。

醫者臨機,稍有疑惑,不可不細問之。

《蕉窗方意解》抑肝散加芍藥湯條曰:「此藥亦四逆散之變方也,其腹形雖大概與四逆散同樣,然拘攣浮於腹表,為抑肝散之標的。四逆散當以拘攣沉於腹底為標的。抑肝之方,以多怒、不眠、性急等證頗甚者為主證。此主證為肝氣亢極之徵,肝氣亢極,則肝火熾盛,肝血亦隨而損耗,故以歸芍潤肝血,川芎疏肝血,柴胡、鉤藤、甘草緩肝氣。

但肝氣既亢極而引上胸脅,腸胃之水飲亦不下降而引上,佐以疏肝、緩肝、潤肝之藥,和其兩脅及心下,則水飲亦易下降矣,此由苓朮利水之功也。」

本方無芍藥,甘草之分量亦少,按此藥專以潤緩肝氣為主,故余常合芍藥甘草湯用之。

又按此方用歸、芍、川芎,專以潤血,即潤皮膚枯燥之意。全體為四逆散之變方,加川芎、當歸、白芍,猶逍遙散為小柴胡之變方,加用歸、芍也。逍遙散之用苓、朮,亦與抑肝散之用苓、朮同意。

《餐英館治療雜話》曰:「此方本為小兒肝血不足而動肝火的發熱,有驚搐、咬牙等證者而設,此人所共知也。然小兒稟受不足,體質薄弱,面部及全體肉色白無潤澤,甚至以小刀少割而不出血者,及腹部虛軟,惟腹左肌稍硬,然無蟲積之候,由惱怒性急而成者,皆肝血不足之證,久服此方佳。又用於大人半身不遂,和田氏之經驗也。

用於不寐證有效者,前溫膽湯條云:『不寐證,有因虛者,有因痰飲者,能辨脈腹證,方可處之。』此方用於不寐及半身不遂者,其腹證自心下至任脈,有攣急動悸,氣聚於心下有痞狀,醫以手按之,則左不見痞,問之則云痞。又左脅下雖軟,稍有硬肌,問之當不怒,若有怒,則不云無效。

白話文:

論古方與後世方之關係

後世醫生研讀《傷寒雜病論》和《金匱要略》,只死板地拘泥於文字表面意思,無法推究其真實用意。只知道單獨使用仲景的方劑,不明白加味和合方的靈活運用,於是認為古方數量少,難以應對各種疾病,便編造了無數劣質方劑。因此學習者要切記,不可被這種謬誤迷惑。

雖然,後世方劑也並非全無可取之處,大多數都淵源於仲景的古方,其中包含加味或合方的意思的不少,並非完全沒有參考價值,不可全部廢棄,但是學習者必須以仲景方為標準,取其合理的,而捨棄不合理的。我現在列舉一些後世方劑與仲景方劑的對比,想讓學習者了解其中一部分。

《醫方口訣集》記載:「抑肝散,專門治療肝經虛熱,導致抽搐,或者發熱咬牙,或者驚悸寒熱,或者肝氣犯脾而嘔吐痰涎,腹脹食少,睡臥不安的症狀。」

組成: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八分,當歸、炒白朮、茯苓、鉤藤各二錢。水煎服,藥渣和藥汁一起服用。也可加蜜製成丸劑,名為抑青丸。

曾經有一位產婦未滿月,發熱、脅痛、咳嗽、肢體抽搐、嘴唇和眼睛抽動,醫生用了多次補血調氣的藥物,病情反而加重,小便還變得澀少。因為病情危急,延請我診治,脈象弦數,我反覆思考,找不到病因。於是屏退旁人仔細詢問病情,她丈夫如實相告:「……(病情經過)」。我便用了這個方劑,不到三次就病情平穩。之後再用加味歸脾湯調治痊癒。產後新血未充盈,元氣未恢復,任何事情只要稍有不順,就會怒火中燒,危及生命。

醫生臨證時,稍有疑惑,不可不細問。

《蕉窗方意解》中關於抑肝散加芍藥湯的記載:「這個藥方也是四逆散的變方,雖然腹部症狀大致與四逆散相同,但是拘攣浮在腹部表面,是抑肝散的標誌。四逆散則以拘攣沉在腹部深處為標誌。抑肝散主要用於多怒、不眠、性急等症狀非常明顯的患者。這些主症是肝氣亢盛的表現,肝氣亢盛,則肝火熾盛,肝血也會隨之損耗,所以用當歸、芍藥滋潤肝血,川芎疏通肝血,柴胡、鉤藤、甘草緩解肝氣。

但是肝氣亢盛引發胸脅疼痛,腸胃的水飲也不下降而上逆,輔以疏肝、緩肝、滋潤肝血的藥物,調和兩脅和心下,則水飲也更容易下降了,這是茯苓、白朮利水的作用。」

這個方劑沒有芍藥,甘草的用量也少,按照這個藥方主要是滋潤緩解肝氣為主,所以我經常把它和芍藥甘草湯一起使用。

又按,這個方劑用當歸、芍藥、川芎,專門滋潤血液,也就是滋潤乾燥皮膚的意思。整體來說是四逆散的變方,加了川芎、當歸、白芍,就像逍遙散是小柴胡湯的變方,加用了當歸、芍藥一樣。逍遙散用茯苓、白朮,也和抑肝散用茯苓、白朮的意思相同。

《餐英館治療雜話》記載:「這個方劑原本是針對小兒肝血不足而導致肝火旺盛,出現發熱、驚搐、咬牙等症狀而設立的,這點是眾所周知的。但是小兒稟賦不足,體質虛弱,面部和全身皮膚白而無光澤,甚至用小刀輕輕劃破也不出血的,以及腹部虛軟,只有腹部左側肌肉略硬,但是沒有蟲積的症狀,因惱怒性急而造成的,都是肝血不足的表現,長期服用這個方劑效果很好。而且也用於大人半身不遂,這是田氏的經驗。

用於治療失眠症有效,前面溫膽湯條云:『失眠症,有因虛者,有因痰飲者,能辨別脈象和腹部症狀,才能處方。』這個方劑用於失眠和半身不遂,其腹部症狀從心下到任脈,有攣急和心悸,氣聚集在心下有痞塊的感覺,醫生用手按壓,左側沒有痞塊,詢問患者卻說有痞塊。而且左脅下雖然柔軟,但是稍微有些硬塊,詢問患者是否發怒,如果發怒,則說明這個藥方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