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143)
別論 (143)
1. 大黃之醫治效用
《藥徵》曰:「大黃,主通利結毒也。故能治胸滿、腹滿、腹痛及便閉、小便下利,兼治發黃、瘀血、腫膿。」
白話文:
《藥徵》上說:「大黃,具有通利、解毒的作用。因此能夠治療胸悶、腹脹、腹痛以及大便不通、小便淋漓,兼治黃疸、瘀血、腫膿。」
上歷觀此諸方,張仲景用大黃者,特以利毒而已。故各陪其主藥,而不單用焉。合厚朴、枳實,則治胸腹滿;合黃連,則治心下痞;合甘遂、阿膠,則治水與血;合水蛭、虻蟲、桃仁,則治瘀血;合黃柏、梔子,則治發黃;合甘草,則治急迫;合芒硝,則治堅塊也。
學者審諸仲景方中用大黃者不止於此,而以其用之之徵,顯然著明於此,故不復疣贅也。
白話文:
綜觀這些方劑,張仲景用大黃,只是為了攻利毒邪。所以,他總是配伍其他主藥服用,而不單獨使用。合用厚朴、枳實,就治療胸腹滿悶;合用黃連,就治療心下痞悶;合用甘遂、阿膠,就治療水與血;合用水蛭、虻蟲、桃仁,就治療瘀血;合用黃柏、梔子,就治療發黃;合用甘草,就治療急迫;合用芒硝,就治療堅塊。
學者審閱仲景方劑中使用大黃的,不止於此,而以其使用的徵候,顯然明確地記載於此,所以不再重複贅述。
大黃合諸藥,瀉下身體各部之病毒而排除之。雖如此說,但此作用限於病者呈實證之際,始能發揮。不然不僅不能起作用,反與病者以惡影響,故前說宜改作「大黃者,主通利實證之結毒也」始成完璧。而其奏效之理由,則如下。
《藥物學》曰
白話文:
大黃與其他藥物合用,可以瀉下身體各部位的病毒並將其排除。儘管如此,但這種作用僅限於患者呈實證之時,才能發揮。否則,不僅不能起作用,反而會給患者帶來不良影響,因此前一說應改為「大黃者,主通利實證之結毒也」纔算完美。而其奏效的理由如下。
藥物學說:
2. 瀉下藥之應用
一、便秘:
白話文:
便祕
大便不通或不暢,已過常日,或二日一次,甚則十數日一次,或伴有腹脹、腹痛、腹鳴、煩躁、口苦、口臭、失眠等症。
又屢因誘起諸多不定症狀,其主者,眩暈、頭痛、胃之重感等。又因硬便,致成局處之機械刺激及滯便之異常分解,或由於化學的刺激,有呈赤痢樣症狀者,皆須瀉下藥之應用也。
白話文:
而且屢次誘發出許多不定症狀,其中主要的是眩暈、頭痛、胃部沉重等感覺,又由於大便硬結,造成局部機械刺激和留滯的大便產生異常分解,或者由於化學刺激,有呈現痢疾樣症狀的,都需要使用瀉下藥。
二、急性及慢性之腸炎:
腸炎之證候,發下痢者,因欲排泄腸中之有害物也(不消化物、毒物、刺激性分解產物)。此際若用制瀉藥,則反有害,故須用瀉下藥助其排泄時,則有害物被排泄,同時下痢亦自止矣。是以瀉下藥亦有時有制瀉之效也。
三、尿閉證:
白話文:
二、急性及慢性之腸炎:
腸炎的症狀,拉痢是因為身體要排出腸道中的有害物質(例如:未消化的食物、毒素、刺激性的分解產物)。此時如果使用止瀉藥,反而有害。應使用瀉下藥幫助排泄,有害物被排出後,拉痢也會自行停止。因此,瀉下藥有時也具有止瀉的效果。
三、尿閉證:
腎臟之疾患,或婦人之神經病(癔病。《儒門醫學》譯作煩惋善怒,神經疾患等)之尿量減少或閉止,致可由尿排泄之水分及固形分蓄積於體中而發所謂尿毒證者。若用瀉下藥抑制腸之吸收,亢進其分泌,至一定度時,得防遏之。
四、浮腫及蓄水:
白話文:
腎臟有病,或是女性的神經病(就是以前說的癔病,現在醫學叫它煩躁易怒、神經系統疾病),導致尿量減少甚至完全沒有尿,這樣就會讓原本要從尿液排出的水分和固體物質堆積在體內,造成尿毒症。如果用瀉藥抑制腸道的吸收,促進腸道分泌,達到一定程度,就能夠防止尿毒症的發生。
第四,浮腫和積水:
不問原因如何,水分蓄積於組織或體腔內時,減其飲料,兼用瀉下藥而妨腸液之吸收時,與由皮膚、肺臟、腎臟等之排水相等,使血液濃厚,增加其滲透壓,因而吸收是等蓄積之水分,同時講發汗、利尿之法,其效果更顯著也。
五、脂肪過多:
白話文:
當水分在組織或體腔內積聚時,不必探究原因,要減少飲水,服用瀉下藥以防止腸道吸收水分,同時採用發汗、利尿等方法,使血液濃縮,增加滲透壓,從而吸收這些積聚的水分。運用這類方法,效果會更加顯著。
五、肥盛:肥肉過多。
若檢查下痢之便,見大便中脂肪顯著增加及有多量養素,此因腸內容排泄迅速,故不能吸收脂肪與養素也。對於肥胖病之用瀉下藥,實由於此。
六、遠隔部之炎證:
白話文:
如果檢查腹瀉的糞便,發現糞便中脂肪明顯增加,並且含有大量營養成分,這是因為腸道內容物排泄速度太快,所以不能吸收脂肪和營養成分。對於肥胖症使用瀉藥,正是基於這個原因。
六、遠隔部之炎證
凡外感風熱或濕熱,留滯經脈,燻蒸於遠隔臟腑,生火化膿,形成遠隔部之炎證。常伴有發熱、惡寒、口渴、神疲、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等症。如:
- **遠隔肺炎證:**外感風熱或濕熱,燻蒸於肺,導致肺氣鬱滯,熱毒壅盛,出現發熱、惡寒、咳嗽、胸痛、咯痰黃稠等症。
- **遠隔肝炎證:**外感濕熱,鬱滯於肝,導致肝氣鬱結,熱毒積聚,出現發熱、惡寒、脅痛、口苦、舌苔黃膩等症。
- **遠隔腎炎證:**外感濕熱,鬱滯於腎,導致腎氣不暢,熱毒灼傷,出現發熱、惡寒、腰痛、尿赤、舌苔黃膩等症。
瀉下藥之刺激腸壁,因與皮膚刺激藥同一理由,故亦可作用於遠隔臟器之炎證,如對於腦、肺、虹膜等之充血炎證,與以有利之影響,此因腸管之充血或全身之水分損失也。
白話文:
瀉下藥刺激腸壁,這和皮膚刺激藥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也可以用於遠處臟器的炎症,比如對於腦、肺、虹膜等充血炎症有好的效果,這是因為腸道充血或全身水分丟失的緣故。
植物性下劑之一般的性質:
一、因酸性不溶解於胃液,而到腸管始行溶解。又因於腸管內之消化液或細菌等之作用,始被變化而起刺激性。
二、其吸收緩慢,所以能發揮其瀉下作用,故瀉下藥以生藥為適當也。
三、假令雖被吸收,但其毒力作用亦不至於強烈。
四、其刺激止於腸壁之表面,故較緩和。
植物性下劑其作用:
一、植物性之下劑能刺激腸管,故使蠕動亢進及腸腺之分泌增加,然通常皆由腸壁滲出。
白話文:
植物性緩瀉劑的一般性質:
一、由於酸性物質不溶解於胃液,因此在腸道才會溶解。此外,必須在腸道中的消化液或細菌作用下,才會產生刺激性。
二、吸收緩慢,因此可以發揮緩瀉作用。因此,使用生藥做為緩瀉劑比較合適。
三、即使被吸收,也不會產生強烈的毒性作用。
四、刺激僅限於腸壁表面,因此較為溫和。
植物性緩瀉劑的作用:
一、刺激腸道,增加蠕動和腸液分泌,但通常是由腸壁滲出。
二、腸之充血,多數在大腸,因大腸之充血,延及於骨盆內之臟器(子宮及其附屬臟器)之充血,致有引起月經過多、子宮內出血及孕婦之早產或流產等證。
大黃
白話文:
二、腸道充血,大多數出現在大腸,由於大腸充血,蔓延到骨盆內的器官(子宮及其附屬器官)的充血,導致月經過多、子宮內出血以及孕婦早產或流產等症狀。
大黃具有苦寒的特性,作用於肝臟和大腸經絡。它能瀉去體內熱氣,通暢大便,清肝降火,涼血消腫。
少量(0.05~0.2克)內服,則因鞣酸及苦味質,有收斂健胃作用,適合於胃腸炎。內服大量(0.5~2克)有緩下作用,自六至十時間,有糜粥狀之排便,其作用極緩和,故適合於小兒及貧血衰弱之患者併恢復期等,又習慣性便秘有效。若為廢藥,反致便秘,因其含有鞣酸故也。更與大量,則能引起數次之排便。
白話文:
少量(0.05~0.2克)內服,因為含有鞣酸和苦味物質,具有收斂健胃的作用,適合於胃腸炎。內服大量(0.5~2克)具有緩下作用,服用後六至十小時內,會有粥狀的排便,其作用非常緩和,因此適合於小兒、貧血衰弱的患者以及恢復期等,對習慣性便祕也有一定療效。但如果藥物不新鮮,反而會導致便祕,是因為它含有鞣酸的緣故。食用更多的量時,則能引起多次排便。
此說經科學的研究,故議論頗適當,而啟發吾人不少,惜只一味作用之注意,且應用範圍失之狹小。故宜熟讀下說,以擴充其應用。
《本草綱目》曰
大黃根
【氣味】苦寒無毒。
白話文:
這個說法經過科學研究,因此討論它很適當,啟發我們很多靈感,可惜它只注重一種作用,而且應用範圍太狹窄了。所以應該熟讀下面的說法,來擴充它的應用範圍。
《本草綱目》記載:
大黃根
**氣味:**味道苦、性寒,沒有毒性。
求真按:「本藥為冷性瀉下藥,故不適於陽虛及陰虛證,而適於陽實證也。」
白話文:
求真相註解:「這種藥是寒涼的瀉下藥,所以不適合陽虛和陰虛體質的人,而適合陽實體質的人。」
【主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本經》)
【註】血閉者,為月經閉止。通利水穀者,通利水穀二毒也。安和五臟,是除去五臟之病毒,則自能安和矣。
白話文:
【主治】治療瘀血、閉血、寒熱,粉碎癥瘕積聚,消化滯留飲宿食,清掃除滌腸胃,促進新陳代謝,通暢水穀運化,調和中氣、消化食物,使五臟安和。出自《本經》。
【註】血閉者,指月經停止。通利水穀者,指通利水穀二種毒素。安和五臟,指消除五臟的病毒,自然就能安和。
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求真按:「寒血,恐是瘀血之誤」)、小腹急痛、諸老血留結。(《別錄》)
白話文:
- 緩解胃部不適,消除痰塊,腸道內熱,胸腹部脹滿,女性寒血閉脹,小腹劇烈疼痛,以及各種瘀血凝聚。
【註】瘀血閉脹,由瘀血閉塞而腹部脹滿也。諸老血留結者,因陳久瘀血凝結於諸臟器組織也。
通女子經候,利水腫,利大小腸。貼熱腫毒,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甄權)
【註】時疾者,流行性疾患也。蝕膿者,化膿證也。
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壅滯水氣、溫瘴熱瘧。(大明)
【註】通宣一切氣及調血脈者,皆由本藥驅逐鬱滯病毒之歸結也。
瀉諸實熱不通,除下焦濕熱,消宿食,瀉心下痞滿。(元素)
下痢赤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湯火傷。(時珍)
白話文:
【註】瘀血凝固,造成腹部脹滿。陳舊的瘀血凝結在各種臟器和組織中,導致瘀血留結。
打通女性經期,利水消腫,通利大小腸。貼敷於熱腫毒瘡上,治療小兒寒熱、流行性疾患、煩熱、化膿。
(甄權)
【註】流行性疾患指流行病。化膿證指化膿的症狀。
疏通一切氣血,調節血脈,通利關節,排出壅滯的水氣,溫暖瘴熱瘧疾。
(大明)
【註】疏通一切氣血和調節血脈,都是因為本藥驅逐鬱滯病毒所致。
瀉下諸實熱不通的證狀,去除下焦濕熱,消散宿食,瀉心下痞滿。
(元素)
腹瀉赤白便,裡急腹痛,小便淋漓,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湯火燙傷。
(時珍)
《本草備要》曰:「大黃,大苦,大寒。…用以蕩滌腸胃,下燥結,祛瘀熱。治傷寒時疾之發熱,譫語,溫熱瘴瘧,下痢赤白,腹痛裡急,水腫,癥瘕積聚(積久成形謂之積,…聚散無常謂之聚),留飲宿食,心腹痞滿,二便閉結,吐血,衄血,血閉,血枯,一切實熱,血中伏火。行水通經,蝕膿消腫。…胃虛血弱人禁用。」
白話文:
《本草備要》說:「大黃味大苦,性大寒。…可清熱通便,潤腸通便,消瘀清熱。治療傷寒熱病發熱、神志不清、溫熱瘴瘧、赤白痢疾、腹痛裡急、水腫、癥瘕積聚(積久成形謂之積,…聚散無常謂之聚)、宿食積滯、心腹痞滿、大小便不通、吐血、衄血、血閉、血虛、一切實熱、血氣蘊結。行水通經絡、消膿腫。…胃虛血弱者禁服。」
《一本堂藥選》曰:「療痢疾腹痛,裡急後重,潮熱譫語,腹間結熱,一切之梅毒、下疳便毒、一身之結毒。下瘀血、血閉。」
白話文:
《一本堂藥選》說:「治療痢疾腹痛,裡急後重,潮熱神昏,腹中火氣上漲,所有的梅毒、下疳、便毒、一身的毒氣。並且可以治療瘀血、血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