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 Formula Database

中醫古籍記載主治「血寒」的中藥方劑清單與原文

血寒是中醫學上的一種病症,是指由於血液寒冷而導致的一系列症狀。血寒的常見症狀包括手腳冰涼、腰膝酸軟、腹痛腹瀉、月經不調等。

血寒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 先天稟賦:有些人由於先天體質虛寒,體內陽氣不足,容易出現血寒的症狀。
  • 後天因素:後天受寒、過食生冷、過度勞累等因素,都會導致血液寒冷。

血寒的治療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 溫補脾腎:脾腎是人體陽氣的根源,脾腎陽虛是導致血寒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療血寒,首先要溫補脾腎。可以用附子、肉桂、白朮、山藥等中藥材來溫補脾腎。
  • 活血化瘀:血寒會導致血液循環不暢,從而引起一系列症狀。因此,治療血寒,還要活血化瘀。可以用當歸、川芎、桃仁、紅花等中藥材來活血化瘀。
  • 溫經散寒:血寒會導致經脈寒凝,從而引起一系列症狀。因此,治療血寒,還要溫經散寒。可以用桂枝、白芍、生薑、大棗等中藥材來溫經散寒。

血寒是中醫學上的一種常見病症,如果出現了相關症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以免耽誤病情。相關中藥方劑清單與古籍原文如下:

相關中藥方劑清單



桂枝茯苓丸

  • 1.《皇漢醫學》:「原文「癥痼害妊娠」下有「六月動者,前三月經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二十一字,程林云:「當有缺文,意義全不通,故去之。」宿者,從前也。癥及癥痼者,如已述血寒之謂也。

吳茱萸湯

  • 1.《本草思辨錄》:「胃受肝邪,其虛已甚,故以棗與人參大補其中,非與生薑和營衛也。一為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當歸四逆之用棗,說具於下。此加茱姜,因內有久寒,非茱姜不足以除之。其數更多於吳茱萸湯者,以此兼脈細欲絕之血寒也。一為橘皮竹茹湯。橘姜並用之方,有橘枳生薑湯,有橘皮湯。

四物湯

  • 1.《奇效良方》:「,白淫濁,龍骨。地黃當歸。五色,研麝香好酒。鮮紅,溫酒鹽湯。風瘡赤腫,荊芥牛蒡子何首烏甘草防風羌活地黃鹽酒。帶下,肉桂蒲黃百草霜甘草黑豆白朮玄胡索白姜龍骨,空心鹽酒。血寒,甘草烏梅柴胡桃柳枝。感風勞嗽,款花知母阿膠半夏麻黃甘草馬兜鈴黃芩杏仁柴胡姜錢訶子烏梅。
  • 2.《女科指要》:「痛經在表主以趁痛散,在裡主以八物湯,血滯換赤芍,挾瘀加桃仁,血熱加梔丹,血寒加薑桂,血虛四物湯,肝鬱逍遙散,腎虛地黃湯。
  • 3.《醫學原理》:「血寒者,宜乾薑、肉桂之類加減合四物湯。

溫經湯

  • 1.《成方切用》:「徐忠可注曰:此段言歷年血寒積結胞門而甚焉者也。故就婦人之年暮經水斷絕者,而亦必據證斷之以立法也。謂婦人年五十,其天癸已絕,應不從經血起見矣,然而病證下利數十日不止,知非偶感矣。暮即發熱,病屬陰矣。少腹裡急,明乎病屬下焦矣,因而腹滿。是雖脾病,而根於下焦矣。

逍遙散

  • 1.《女科指要》:「痛經在表主以趁痛散,在裡主以八物湯,血滯換赤芍,挾瘀加桃仁,血熱加梔丹,血寒加薑桂,血虛四物湯,肝鬱逍遙散,腎虛地黃湯。

桂枝湯

  • 1.《傷寒九十論》:「利膀胱大小腸。時行寒熱。則全是赤芍藥也。又桂枝第九證云。微寒者去赤芍藥。蓋懼芍藥之寒也。惟芍藥甘草湯一證云。白芍藥。謂其兩脛拘急血寒也。故用白芍藥以補。非此時也。素問云。澀者陽氣有餘也。陽氣有餘。為身熱無汗。陰氣有餘。為多汗身寒。傷寒、脈澀、身熱無汗。

芍藥甘草湯

  • 1.《經方例釋》:「惟芍藥甘草湯一證云:白芍藥,謂其兩脛拘急,血寒也,(血當為惡字之誤。)故用白芍藥以補之,據此似此方芍藥是白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祖此,亦似當是白者,然以他方本此方者推之,恐未必盡然。

當歸四逆湯

  • 1.《醫學衷中參西錄》:「王和安曰:厥陰經氣來自足少陰經,宣於手太陰經,成循環不息之常度。若以血寒自鬱於臟,脈象應有弦凝之徵。今脈細欲絕,可知少陰經氣來源先虛,及複本經受臟寒之感,則虛寒轉甚,細而欲絕也。

補中益氣湯

  • 1.《舊德堂醫案》:「檇李孝廉沈天生夫人血崩不止勢如湧泉醫謂血熱則行血寒則止四物加芩柏等劑兩晝夜不減延家君往治診其脈息安靜全無病象肌體清癯原非壯實知為脾胃氣虛不能攝血苦寒雜進反以潛消陽氣須用甘溫之品以回生長之令乃以補中益氣湯加阿膠炮姜大補脾元升舉陽氣二劑而崩止以後調理漸安

溫膽湯

  • 1.《赤水玄珠》:「_溫膽湯_,治痘,血寒,顏色灰慘,血凝不活,腹脅脹滿,面青,筋縮,嘔清水,或瀉青菜色。

生化湯

  • 1.《覺廬醫話錄存》:「且人之體質,萬有不齊,分娩時日亦不一致,即使有病,亦須察其有無夾雜外邪,食積痰瘀,尤當細審,何可概以生化湯為不祧之方哉?蓋是方重用芎、歸之辛溫走竄,原為血寒而滯者設,若血虛而熱之體,即不可誤服,吳鞠通、王潛齋論之詳矣。惟陸九芝謂是方為婦科要藥。

加味逍遙散

  • 1.《保嬰撮要》:「一小兒吐血,因乳母火鬱發熱,兩脅作痛,後吐血,以加味歸脾湯加吳茱萸、制黃連治母,兒不時飲數匙,月餘並愈。後母因怒吐血寒熱,兒亦吐血,先用加味小柴胡湯二劑,後用加味逍遙散治其母悉愈。

涼膈散

  • 1.《雜病廣要》:「_三焦氣血寒熱治方目_,上焦熱,涼膈散、龍腦雞蘇丸(用柴胡、木通、阿膠、蒲黃、麥冬、參、耆、薄荷、生乾地、甘)、洗心散(用朮、芍、麻黃、當歸、荊芥、大黃、甘草)。

二陳湯

  • 1.《仁齋直指方論》:「大凡腎氣,須以川椒引而歸經則安矣。又一證,腎虛血寒,氣逆而脹,胸腹走痛,中脘痞滿,兩眼多淚,此寒泣血也,二陳湯加官桂、當歸,下安腎丸立愈。若大便澀,更加枳殼、二陳湯(方見痎瘧門)、安腎丸(方見水飲門)。

千金內托散

  • 1.《痘疹精詳》:「釋:痘出齊後,當漸次起脹,然有毒氣熾盛血燥而凝,不能起脹者,痘色必紅紫而焦枯,宜以清毒活血湯主之。有元氣虛弱,血寒而縮,不能送毒而不起脹者,痘色必淡白,頂必不尖圓,根必無紅暈,宜用千金內托散及參歸鹿茸湯治之。有因風寒閉塞不能起脹者,痘色淺淡黯滯,外症鼻塞惡寒,宜用蘇解散以治之。

失笑散

  • 1.《胎產證治》:「如瘀血寒熱者,用芎、歸、桃仁、紅花、丹皮、青皮等味,或失笑散靈脂、蒲黃為末醋調,加木通、赤芍入鹽少許,名通靈散。兼治心疼。如食傷寒熱者,用楂肉、枳實、半夏、香附、陳皮、麥芽、茯苓、白朮。如外感寒熱者,用芎、歸、芩、芍、荊芥、蘇葉。如氣血虛寒熱者,以大補氣血藥治之。

菟絲子丸

  • 1.《三因極一病證方論》:「上同為末。每五錢至七錢,水一碗,入連須蔥根七個、燈芯五十莖、生薑五片,同煎至七分,時時溫服,不拘時候。既云血寒則瘀,此藥末必勻治,宜煎木通湯下麝香鹿茸丸、菟絲子丸等,所以《養生方》云:不可專以血得熱則淖溢為說,於理甚明,不復詳引。鹿茸丸、菟絲子丸,方見後虛損門。

三聖散

  • 1.《類證治裁》:「〔血寒〕,舒筋三聖散,當歸,肉桂,延胡,為末,每服五錢。

異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