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漢醫學》~ 別論 (300)
別論 (300)
1. 知母之醫治效用
《續藥徵》曰:「知母,主治煩熱也。」
《本草綱目》曰
知母根
【氣味】苦寒,無毒。
【主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本經》)
療傷寒、久瘧之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多服令人泄。(《別錄》)
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煩。(甄權)
熱勞,傳尸疰痛,通小腸,消痰,潤心肺,安心,止驚悸。(大明)
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元素)
安胎,止子煩。(時珍)
【發明】
權曰:「知母,治諸熱勞,患人虛而口乾者,加用之。」
杲曰:「知母,…其用有四:瀉無根之腎火,療有汗之骨蒸,止虛勞之熱,滋化源之陰。」
《本草備要》曰:「知母,辛苦寒滑。上清肺金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消痰,定驚,止渴,安胎(無非清火之用)。治傷寒煩熱,蓐勞骨蒸,燥渴虛煩,久瘧下痢(治嗽者,清肺火也;治渴者,清胃火也;退骨蒸者,瀉腎火也)。利二便,消浮腫。然苦寒傷胃滑腸,多服令人瀉。」
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藥可謂為一種之解熱藥,若用量不誤,則適於陽虛證。
白話文:
知母的醫療效用
《續藥徵》說:「知母,主要治療煩躁發熱的症狀。」
《本草綱目》記載:
知母根
【氣味】味苦,性寒,無毒。
【主要功效】治療糖尿病、體內熱盛。能去除邪氣、消除肢體浮腫、促進排尿。能補益身體不足、增強氣力。(出自《神農本草經》)
治療傷寒、慢性瘧疾引起的煩躁發熱,以及胸脅部位的邪氣、胸膈不適,還有因風邪引起的汗出和黃疸。服用過多會導致腹瀉。(出自《名醫別錄》)
可緩解心煩、躁動不安、骨頭發熱、虛勞往來發熱、產後虛弱、腎氣虛弱,以及怕冷、虛弱煩躁等症狀。(出自甄權的著作)
可治療虛熱勞損、傳染性疾病引起的疼痛、疏通小腸、化痰、滋潤心肺、安定心神、止驚悸。(出自《大明本草》)
能使心涼爽、去除熱邪。治療陽明經火熱,瀉膀胱和腎經的火氣,可緩解因熱引起的昏厥、頭痛、腹瀉、腰痛、咽喉有腥臭味。(出自李杲的著作)
具有安胎、止妊娠期煩躁不安的功效。(出自李時珍的著作)
【功效闡述】
甄權說:「知母,可以治療各種虛勞發熱,對於身體虛弱且口乾的人,可以加用知母。」
李杲說:「知母的功效有四方面:能瀉除無根之腎火、治療因虛熱引起的骨蒸潮熱、平息虛勞引起的發熱、滋養陰液。」
《本草備要》說:「知母,味苦、辛,性寒而滑。能向上清肺火、向下滋潤腎陰。可化痰、定驚、止渴、安胎(這些功效都是清火的作用)。治療傷寒引起的煩熱、產後虛勞引起的骨蒸潮熱、口渴虛煩、慢性瘧疾引起的腹瀉(治療咳嗽,是因為它能清肺火;治療口渴,是因為它能清胃火;退骨蒸,是因為它能瀉腎火)。能促進大小便、消除水腫。但因為其性苦寒,容易傷害脾胃、導致腹瀉,所以服用過多會引起腹瀉。」
綜合以上各種說法來看,知母可以說是一種解熱藥,如果用量得當,則適合於陽虛證的人。
2. 粳米之醫治效用
《本草備要》曰:「粳米,甘涼,得天地中和之氣,和胃補中,色白入肺。除煩清熱,煮汁止渴(仲景之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皆以之清熱,補不足)。粳乃稻之總名,有早、中、晚三收,晚得金氣,多性涼,尤能清熱(北粳涼,南粳溫,白粳涼,紅粳溫,新米食之則動氣)。陳廩米衝淡,可以養胃。
煮汁煎藥,亦取其調腸胃,利小便,去溫熱,除煩渴之功。」
本藥澱粉豐富,故有滋養強壯,緩和包攝作用也明矣。由上說觀之,則於此等作用之外,可謂更有清涼止渴作用焉。
白話文:
粳米,味道甘甜,性屬涼,它吸收了天地平和之氣,能調和腸胃、補養脾胃,色白入肺。它可以消除煩躁、清熱,煮成米湯可以止渴(張仲景的白虎湯、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等方劑,都用粳米來清熱、補充不足)。粳米是稻子的總稱,有早、中、晚三種收成,晚稻吸收了秋天的金氣,大多性涼,特別能清熱(北方粳米性涼,南方粳米性溫;白粳米性涼,紅粳米性溫;新米吃多了容易引起氣機不順)。陳米性味平和淡薄,可以用來養胃。
用粳米煮汁煎藥,也是看中它能調理腸胃、利小便、去除體內溫熱、消除煩渴的功效。
粳米富含澱粉,所以具有滋養強壯、緩和包覆的作用,這也是很明顯的。從上面的說明來看,除了這些作用之外,粳米還可以說有清涼止渴的功效。
3. 白虎加人參湯之注釋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註】
《醫宗金鑒》曰:「大煩渴,脈洪大者,是邪已入於陽明,津液為大汗所傷也。」
錢氏曰:「此因大汗出後,遂至胃中之津液耗竭,陽邪乘虛入裡,大煩渴而不解也。上篇之大汗出,脈浮而數,微熱消渴者,及發汗後脈浮數,煩渴之證,皆因誤汗亡陽,下焦無火,膀胱之氣化不行,失其蒸騰之用,氣液不得上升而渴也(求真按:『膀胱之氣化云云,為以下小便不利而渴也』)。然脈浮,其邪仍在太陽,故以五苓散主之。
今大煩渴,而脈見洪大,則邪不在太陽,已傳入於陽明,即陽明篇所謂陽明脈大是也,故以白虎湯解煩熱,加人參以補其大汗之虛,救其津液之枯竭也。」
求真按:「太陽病,當有桂枝湯證時,服此湯。大汗後,脈浮數而煩渴,表裡二證兼有者,則以五苓散為主治。然脈洪大而煩渴甚,若表證已解,轉入陽明者,則以本方為主治也。」
傷寒病,若吐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傷寒論》)
【註】
汪氏曰:「時時惡風者,乃熱極汗出多,不能收攝,腠理疏,故時時惡風也。裡熱,則胃府中燥熱,故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也。此因吐下之後,胃氣虛而內亡津液,故燥渴甚極也。」
周氏曰:「口至乾,舌至燥,無津液也極矣,能生津液神速者,莫若人參,故加之。」
《醫宗金鑒》曰:「『傷寒』二字之下,當有『若汗』二字,蓋用發汗較吐下,則更多傷津液也。」
山田正珍曰:「《金鑒》之說是也,當補『若發汗』三字。如前之第十六條云(求真按:『指《傷寒論》原書而言』):『已發汗,若吐若下。』第二十三條云:『更發汗,更下,更吐。』第五十八條云:『若發汗,若吐,若下。』皆有『發』字也。按此條為陽明病之淺證,未至胃實者。
所謂陽明病,汗出多而渴是也,本當在陽明篇中,以下二章及百八十五條亦然。熱結在裡,表裡俱熱者,是因時時惡風以下之證也。此因傷寒表邪熾盛而發汗,若吐,若下不解,入裡而結,然未至胃實,故其熱熏蒸表裡,使人且熱且渴也,其致時時惡風者,亦因未結實故也。
蓋此條之時時惡風,與次條之背微惡寒,皆因內熱熏蒸,汗出肌疏所致,故曰時時,及不顯然於全身而微於背也,非因於表不解之惡風寒也,可知矣。」
求真按:「由以上諸說觀之,則本條當作『傷寒,若發汗,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注釋宜從山田氏說。」
白話文:
白虎加人參湯之注釋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口渴難耐,脈象洪大有力,則應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傷寒論》中已有記載。
注釋:
《醫宗金鑒》認為:口渴嚴重,脈象洪大,表示邪氣已經入侵陽明經,體液因大量出汗而受損。
錢氏解釋:這是因為大量出汗後,胃中津液耗竭,陽邪趁虛而入,導致口渴難忍。與之前提到的,大量出汗後脈象浮而數,微熱口渴的情況不同,那時是因發汗不當,耗損陽氣,下焦無火,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氣液無法上升而導致口渴。(求真按:膀胱氣化功能失常指的是因小便不利而導致口渴。)但當時脈象浮,邪氣仍在太陽經,所以用五苓散治療。
現在口渴嚴重,脈象洪大,則邪氣不在太陽經,已經傳入陽明經,如同陽明經脈象洪大一樣,所以用白虎湯來解煩熱,加入人參來補充因大量出汗而導致的虛弱,以拯救枯竭的津液。
求真按:太陽病,出現桂枝湯的症狀時,服用桂枝湯。大量出汗後,脈象浮而數,伴隨口渴,表裡證候兼有的,則以五苓散為主治。但脈象洪大而口渴嚴重,如果表證已解,轉入陽明經者,則以白虎加人參湯為主治。
傷寒病,如果經過嘔吐或下瀉治療後,七到八天症狀仍未改善,裡熱積聚,表裡都發熱,時常怕風,口渴嚴重,舌苔乾燥煩躁,想喝大量水,則應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傷寒論》中已有記載。
注釋:
汪氏解釋:時常怕風是因為裡熱極盛,出汗太多,身體不能收斂汗液,皮膚腠理疏鬆,所以時常怕風。裡熱則胃部乾燥灼熱,所以口渴嚴重,舌苔乾燥煩躁,想喝大量水。這是因為嘔吐或下瀉之後,胃氣虛弱,體內津液大量損失,所以口渴非常嚴重。
周氏解釋:口乾舌燥,津液極度缺乏,能迅速生津的藥物,沒有比人參更好的了,所以要加入人參。
《醫宗金鑒》認為:「傷寒」二字下應該加上「若汗」二字,因為發汗比嘔吐或下瀉更傷津液。
山田正珍認為:《醫宗金鑒》的說法是對的,應該補上「若發汗」三字。如同之前的第十六條(求真按:指的是《傷寒論》原文)所說:「已發汗,若吐若下。」第二十三條:「更發汗,更下,更吐。」第五十八條:「若發汗,若吐,若下。」都有「發」字。此條是陽明病的初期症狀,尚未達到胃實的程度。
所謂陽明病,就是出汗多且口渴。本應在陽明篇中,以下兩章和第一百八十五條也一樣。裡熱積聚,表裡都發熱,是因為時常怕風以下的症狀。這是因為傷寒表邪盛而發汗,或嘔吐,或下瀉,症狀未能改善,邪氣入裡而積聚,但尚未達到胃實的程度,所以熱氣熏蒸表裡,使人又熱又渴,時常怕風也是因為尚未積聚實證的緣故。
總之,此條的時常怕風,與下一條的背部微惡寒,都是因為內熱熏蒸,汗出肌膚疏鬆所致,所以說時常,以及不顯著於全身而微於背部,並不是因為表證未解而引起的惡寒,這點是可以知道的。
求真按:根據以上諸位醫家的說法,本條應改為:「傷寒,若發汗,若吐,若下後,七到八天症狀仍未改善,裡熱積聚,表裡都發熱,時常怕風,口渴嚴重,舌苔乾燥煩躁,想喝大量水,則應用白虎加人參湯治療。」注釋應參考山田氏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