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腎瀝湯中加入磁石,乃取其鎮心安神之效。
磁石性寒,味鹹,入心、肝、腎經,具有平肝潛陽、鎮驚安神之功效,適用於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等症狀。
腎瀝湯主治腎虛水腫,其中腎虛常伴心神不安,磁石可安神定志,緩解因腎虛導致的心神不寧,輔助腎臟恢復功能,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腎瀝湯中包含玄參,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滋陰降火: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滋陰降火之效。腎瀝湯主治熱毒熾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玄參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涼血、止血止痛的功效。
- 養陰潤燥,利水消腫: 玄參能滋陰潤燥,利水消腫,對於腎陰不足,熱毒灼傷所致的口渴、尿赤、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腎瀝湯中,玄參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滋陰養腎,利水消腫,緩解腎臟虛熱,達到整體治療效果。
腎瀝湯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的功效,能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有助於改善腎臟濕熱、水腫等症狀,配合其他藥物一同發揮利水消腫的作用。
- 健脾益氣: 茯苓同時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增強脾胃運化功能,幫助消化吸收,進一步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因此,腎瀝湯中加入茯苓,不僅能利水滲濕,更能健脾益氣,協同其他藥物,達到治癒腎臟疾病的目的。
腎瀝湯方劑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 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之功效。腎虛常表現為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等症,而白芍可以滋養肝腎、緩解腰膝酸軟的症狀。
- 調和藥性: 腎瀝湯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較寒涼的藥材,而白芍的性味偏向溫和,可以起到調和藥性、防止寒涼藥物過度損傷陽氣的作用。同時,白芍還可以起到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
腎瀝湯中加入川芎,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腎臟若有瘀血阻滯,則會影響其正常功能,導致腰痛、小便不利等症狀。川芎可以幫助活血化瘀,改善腎臟的血液循環,促進腎臟功能的恢復。
- 疏通經絡: 川芎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可以改善腎臟氣血運行不暢的情況,緩解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
因此,在腎瀝湯中加入川芎,可以有效地改善腎臟功能,緩解相關症狀。
腎瀝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利水:桂枝性溫,味辛,入膀胱經,具有溫陽化氣、利水消腫的功效。腎瀝湯旨在溫腎利水,祛除水濕,桂枝可助其溫陽化氣,促進水液代謝,達到利水消腫的效果。
- 調和脾腎:桂枝可溫脾陽,助運化水濕,同時又能溫腎陽,促進腎氣運行。腎瀝湯常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水腫,桂枝的加入可調和脾腎,使脾胃健運,腎氣充盈,從而達到治本的目的。
總而言之,桂枝在腎瀝湯中起到溫陽利水、調和脾腎的作用,為藥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腎瀝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滋陰潤燥: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其功效為補血活血、養血滋陰、潤燥滑腸。腎虛常伴隨血虛,而當歸能補血活血,改善腎臟血液循環,促進腎氣生化。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腎瀝湯中的其他藥物,如杜仲、桑寄生等,性偏溫燥,易傷陰。而當歸性溫而不燥,能滋陰潤燥,緩解藥性,避免燥熱傷陰,並協同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滋補腎氣、強健筋骨的功效。
總而言之,當歸的加入,既能補血活血,改善腎虛症狀,又能調和藥性,增強療效,使其在腎瀝湯中發揮重要作用。
腎瀝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腎: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腎虛者常伴有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人參可補益腎氣,改善腎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 佐助藥效:腎瀝湯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水腫、腰膝酸軟等症。人參可增強腎瀝湯中其他藥物之藥效,如茯苓、澤瀉、豬苓等利水滲濕藥,有助於更好地排除體內積水,改善水腫症狀。
腎瀝湯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利用其 疏散風寒 的功效。腎瀝湯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而風寒之邪易襲腎經,導致腎陽虛弱,加重腎虛的症狀。
防風性味辛溫,入膀胱經,能祛風散寒,通絡止痛,可有效 驅散寒邪,解除風寒對腎經的侵襲,促進腎氣運行,從而減輕腎虛的症狀,使腎虛證狀得到改善。
腎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腎瀝湯中多用寒涼藥物,加入甘草可中和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 補益脾氣:腎瀝湯主要用於治療腎虛、水腫等症,而脾氣虛弱往往會加重水腫。甘草有補脾益氣之效,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水液代謝,有利於改善水腫。
腎瀝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固腎澀精: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之效,能固腎氣、澀精液,對於腎虛精虧、遺精滑精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 益氣生津: 五味子還具有益氣生津之功效,能滋補腎氣,改善因腎虛所致的氣虛乏力、口乾舌燥等症狀。
因此,腎瀝湯中加入五味子,可以兼顧固腎澀精和益氣生津的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腎瀝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腎: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的功效,能補益腎氣,提高腎臟功能,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乏力氣短等症狀。
- 利水消腫:黃耆同時具利水消腫之效,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改善腎臟的排泄功能,對於腎虛所致的浮腫、小便不利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總之,黃耆在腎瀝湯中發揮著補氣固腎、利水消腫的雙重作用,與其他藥材配合,可有效改善腎虛相關的病症。
腎瀝湯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是為了其清熱涼血、退虛熱的功效。
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涼血、退虛熱、生津止渴的功效。腎瀝湯治療的是腎虛火旺導致的諸症,而地骨皮能清泄體內虛火,並能涼血止血,緩解腎虛引起的熱症,如口乾舌燥、盜汗、腰膝痠軟等,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降火、滋陰補腎的療效。
腎瀝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腎瀝湯本身偏寒涼,且多用於治療寒邪客於腎經、下焦虛寒等症狀,而生薑的溫性可緩解藥性寒涼對胃腸的刺激,防止嘔吐發生。
- 調和藥性: 生薑可以調和藥性,使藥力更易於發揮。腎瀝湯中藥材多偏寒涼,生薑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之性,使藥效更加和緩,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主治功效
腎瀝湯組成藥材簡介:
桂枝: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等功效。常與其他中藥材搭配使用,以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臨牀上可適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生薑: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可以單獨煎湯服用,也可以與其他中藥材配伍使用,具有廣泛的臨牀應用。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其平肝息風功能可治療肝陰不足、肝氣不舒或肝陽偏亢引起的頭痛、眩暈、抽搐等症狀;補血養肝功效可調節肝臟功能,增強其解毒和代謝能力,達到養肝之效;健脾胃功效可治療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
磁石:具有止咳化痰、安神、平肝息風、止血、止咳平喘、利水消腫等功效。味辛、鹹,寒,無毒。可治心腹瀉痢,止痛,益顏悅色,虛汗,赤白帶下。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當歸能促進造血功能,增加血細胞數量,達到補血效果;其活性成分能調節子宮平滑肌,緩解痛經,促進內膜生長,改善月經不調;當歸所含的維生素K等活性成分能增強血管壁張力,促進血小板聚集,達到止血效果。此外,當歸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血生肌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抑制血小板聚集,達到活血化瘀的目的;同時,當歸亦有止咳平喘之效,其所含的揮發油等成分具有鎮咳、祛痰、平喘的作用,可抑制氣管平滑肌收縮,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
地骨皮:性寒味甘,具有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清散外感風熱,退內傷陰虛之熱,常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內傷陰虛引起的發熱、口乾、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症狀。
防風:性溫,微苦,歸肺、脾、膀胱經,具有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等功效。防風能治療外感風寒或風熱表證,如感冒、流行性感冒等;防風能祛風除濕,勝濕止痛,常用於治療風濕、類風濕關節炎、痛風等;防風能解痙止痙,常用於治療肌肉痙攣、抽搐等;防風能活血通經,常用於治療瘀血經閉、痛經等;防風能解毒透疹,常用於治療溫熱病、瘡瘍腫毒等。
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茯苓可以促進小便的生成和排出,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適用於水腫、尿路感染、膀胱炎、腎炎等症。茯苓還可以祛風除濕,適用於風濕痹痛、關節炎、水腫等症。茯苓還可以安胎,適用於孕婦水腫、先兆流產等症。茯苓還可以健脾胃,適用於脾虛諸證,虛弱、食少納呆、倦怠乏力等症。茯苓還可以補血,適用於氣血兩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茯苓還可以安神,適用於失眠、多夢等症。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黃耆還具有排膿、止血、解毒、化腐生肌、生津止渴、補中益氣、健脾胃、補血、固表止汗、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是中醫臨牀常用的補益藥品。
人參:具有多種傳統功效。它能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五味子:性溫、味酸、澀,具有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等功效。其中,固澀收斂可斂肺止咳、澀腸固精、益氣生津、補腎寧心;補氣可助脾益氣,增強抵抗力,緩解疲勞;補腎可改善腎虛諸症,如腰膝酸軟、頭暈耳鳴、遺精早洩、陽痿不舉等;止咳化痰可稀釋呼吸道分泌物,促進痰液排出;降氣可治嘔吐、暈眩、口苦等症;生津止渴可刺激唾液和其他消化液的分泌,從而起到生津止渴的作用;強筋骨可增強骨骼力量,強健筋骨;解酒毒可保護肝臟,促進酒精代謝,緩解酒後不適。
玄參:性寒,味苦、甘,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之效。玄參中的三萜皁苷、甜菜鹼和多醣等有效成分能清熱解毒,滋陰潤燥,並增強血管張力、降低血管滲透性,有助於緩解炎症反應;玄參還可以促進肝臟解毒酶的活性,促進代謝和排泄有害物質,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另外它也能增血管張力,防滲漏,減積聚;具抗炎、抗氧化作用,緩炎症、氧化損傷。
總結:
腎瀝湯中藥方劑由磁石、玄參、茯苓、白芍、川芎、桂枝、當歸、人參、防風、甘草、五味子、黃耆、地骨皮、生薑等14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祛風止痛、益氣養血、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腎臟虛寒、勞累過度、身體虛弱等引起的各種症狀。
傳統服藥法
羊腎1具,磁石5兩,玄參4兩,茯苓4兩,芍藥4兩,芎藭3兩,桂心3兩,當歸3兩,人參3兩,防風3兩,甘草3兩,五味子3兩,黃耆3兩,地骨皮2升(切),生薑8兩。
上(口父)咀。以水1鬥5升,煮羊腎取7升,下諸藥,取3升,去滓,分3服,可服3劑。
原書卷十九有澤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 本方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有祛風作用,對風寒感冒患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腎瀝湯, 出處:《聖惠》卷八十一。 組成:獖豬腎1對(切去脂膜),豉半兩,大棗4枚(劈破),生薑1兩(切),蔥白3小莖(切)(上5藥以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同煎後藥),熟乾地黃1兩,桂心半兩,白朮半兩,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當歸半兩(銼,微炒),黃耆半兩。 主治:産後蓐勞,心神煩熱,頭痛口乾,身體或寒或熱。
腎瀝湯,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磁石2兩(搗碎,水淘去赤汁,以帛包之),肉蓯蓉1兩(酒浸,去皺皮,微炙),人參3分(去蘆頭),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黃耆3分(銼),熟乾地黃1兩,桑螵蛸1兩(微炒),桂心3分,石南3分,五味子3分,白龍骨3分,白茯苓3分。 主治:腎臟風虛耳鳴,四肢羸瘦,小便滑數,夜卧多寒,吃食減少。
腎瀝湯,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磁石2兩(搗碎,水淘去赤汁,以帛包之),巴戟1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沉香半兩,石斛半兩(去根,銼),人參半兩(去蘆頭),肉桂1兩(去皺皮),白茯苓半兩,牛膝3分(去苗),黃耆半兩(銼),五味子半兩,桑螵蛸半兩(微炒),澤瀉半兩,防風半兩(去蘆頭),熟乾地黃1兩,山茱萸3分。 主治:腎臟風虛,兩耳常鳴。
腎瀝湯,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人參1兩(去蘆頭),石斛1兩(去根,銼),麥門冬1兩半(去心,焙),澤瀉3分,桑寄生半兩,遠志半兩(去心),甘草半兩(炙微赤,銼),當歸半兩,熟乾地黃1兩半,栝樓1兩,桂心3分,五味子3分,黃耆1兩(銼),白龍骨1兩,磁石2兩(搗碎,水淘去赤汁),白茯苓1兩,地骨皮1兩。 主治:虛勞內不足,便數,四肢瘦,心神煩,不能食。
腎瀝湯, 出處:《千金》卷八。 組成:羊腎1具,磁石5兩,玄參4兩,茯苓4兩,芍藥4兩,川芎3兩,桂心3兩,當歸3兩,人參3兩,防風3兩,甘草3兩,五味子3兩,黃耆3兩,地骨皮2升(切),生薑8兩。 主治:腎寒虛爲厲風所傷,語言謇吃不轉,偏枯,胻腳偏跛蹇,緩弱不能動,口言音混濁,便利仰人,耳偏聾塞,腰背相引痛。虛勞損羸乏,咳逆短氣,四肢煩疼,耳鳴面黧黯,骨間熱,小便赤黃,心悸目眩。
腎瀝湯, 出處:《聖惠》卷七。 組成:肉蓯蓉1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漢椒半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五味子半兩,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乾薑半兩(炮裂,銼),人參3分(去蘆頭),黃耆3分(銼),澤瀉3分,川芎3分,牛膝3分(去苗),當歸半兩(銼,微炒),石斛3分(去根,銼),磁石2兩(搗碎,水淘去赤汁,以帛包之),桂心半兩。 主治:膀胱及腎臟虛冷,小便色白稠濁,日夜數無常,腰脅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