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耆酒

DA HUANG QI JIU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9%
脾經 16%
肺經 15%
心經 12%
肝經 12%
胃經 7%
膀胱經 6%
大腸經 3%
心包經 1%
三焦經 1%
膽經 1%
腎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大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耆酒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可增強人體免疫力,抵禦外邪入侵,對於氣虛乏力、容易感冒等症狀有顯著效果。大黃性寒,容易耗氣傷陰,加入黃耆可補氣益氣,減輕大黃的副作用,使藥性更加平和。

2. 促進血液循環: 黃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藥物成分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同時,黃耆也可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大黃引起的腸胃不適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在「大黃耆酒」中加入烏頭,主要是考慮到烏頭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烏頭味辛性熱,有毒,需慎用。與大黃、黃耆等藥配伍,可增強方劑溫經散寒、止痛的能力,適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大黃耆酒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寒熱並重,扶正祛邪: 大黃性寒,善瀉熱,而附子性熱,回陽救逆。兩者配伍,寒熱相濟,既能瀉熱解毒,又能溫陽扶正,適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陽氣衰微的病症,如寒溼泄瀉、腹痛冷痛、四肢厥逆等。

二、 溫陽助脾,行氣活血: 附子溫陽助脾,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成;而大黃瀉熱解毒,能排除體內毒素,活血化瘀。兩者結合,既能溫陽補脾,又能行氣活血,對於脾胃虛寒、氣血瘀滯所致的多種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大黃耆酒方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 大黃性寒,易傷脾胃。乾薑性溫,能溫中散寒,促進脾胃氣血運行,避免大黃寒性過重,造成腹痛、腹瀉等副作用。同時,乾薑也能助脾胃運化,提升大黃藥力,使其更好的發揮清熱瀉火之效。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乾薑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痛的功效。與大黃配伍,可協同瀉火通便,溫中和寒,增強治療效果。例如,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凝滯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大黃瀉火,乾薑溫中,兩者相輔相成,可起到更好的療效。

「大黃耆酒」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祛除寒邪的作用。大黃性寒,容易傷脾胃,而花椒可以溫暖脾胃,緩解大黃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害。
  2. 活血化瘀: 花椒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不暢的情況。大黃有瀉下通便的作用,容易導致氣血虛弱,而花椒可以活血化瘀,補益氣血,防止大黃瀉下過度而導致氣血不足。

大黃耆酒方中加入獨活,主要取其祛風濕、止痠痛之效。獨活味苦、辛,性微溫,歸肝、腎經,擅長祛除下焦與筋骨間的風濕邪氣,對風濕痹痛,尤以下肢為甚者,療效顯著。在大黃耆酒方中,黃耆補氣固表,與獨活相配,既能增強身體正氣,抵抗外邪,又能精準對治因氣虛所致的風濕侵襲,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此外,獨活還能引導藥力深入筋骨,使全方療效更為深入持久,適合用於治療慢性風濕性關節炎,以及由氣血不足引起的腰膝酸軟等症狀。

大黃耆酒方中加入白朮,主要是考慮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的功效。

白朮性溫味甘,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對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水濕停滯等症狀有較好的改善作用。

大黃性寒,瀉熱通便,而白朮則能中和其寒性,保護脾胃,避免藥性過於峻猛。同時,白朮的健脾作用也能增強機體對藥物的吸收利用,提高藥效。因此,白朮的加入,可以起到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

大黃耆酒方中添加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散寒邪: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功效。大黃性寒,耆酒則偏涼,故加入細辛以溫化寒氣,避免藥性過於寒涼,導致脾胃虛寒、腹痛等副作用。
  2. 協調藥性: 細辛與大黃、黃耆搭配,可協調藥性,增強藥效。細辛可引導大黃下行,促進腸道蠕動,排泄毒素;同時,細辛的辛溫之性可助黃耆補氣升陽,改善氣虛乏力,使藥效更加全面。

大黃耆酒方中加入山茱萸,是基於其補益肝腎、固澀止瀉的功效。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澀止瀉、收斂生津的作用。其中,補益肝腎可增強機體的抵抗力,固澀止瀉可緩解大黃的瀉下作用,收斂生津則可緩解大黃引起的燥熱。

因此,加入山茱萸可以有效地緩解大黃的峻烈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達到補益肝腎、固澀止瀉的功效。

大黃耆酒方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溫通陽氣:桂枝性溫,可溫通陽氣,助大黃、黃芪驅散寒邪,改善氣血運行不暢,適用於寒邪入侵導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調和營衛:桂枝可調和營衛,促進氣血流通,與大黃、黃芪的補氣活血作用相輔相成,有助於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傷口癒合,適用於體虛乏力、氣血不足等症狀。

大黃耆酒方中加入柏子仁,主要有兩個原因:

  1. 緩解大黃的燥烈之性: 大黃性寒涼,擅長瀉火通便,但容易造成腸胃燥熱、口乾舌燥等副作用。柏子仁性平,味甘,能滋陰潤燥,緩解大黃的燥性,使藥效更平和。
  2. 增強補氣作用: 耆酒以黃耆為君藥,補氣健脾,但單用黃耆容易過於燥烈。柏子仁入心脾經,有安神定志的作用,與黃耆相輔相成,既能補氣,又能安神,使藥效更全面。

因此,柏子仁在「大黃耆酒」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調節作用,使其藥效更加溫和,補氣安神之效更佳。

大黃耆酒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精妙,旨在強身健體,補氣養血。方中加入天雄,乃因其性溫熱,味辛甘,入心、腎經,具有強壯筋骨、祛寒止痛之功。天雄含烏頭鹼,具強烈刺激性,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臟功能。與大黃、黃耆等藥物配合,不僅能調理身體,更能提升藥效,達至溫陽散寒、活血通絡之目的。尤其對於體虛肢冷、腰膝酸軟者,天雄的加入,可有效改善上述症狀,使整體方劑功效更為全面,符合中醫辨證施治原則,充分展現了中藥方劑組配的智慧與精妙。

大黃耆酒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含石斛之緣由,乃取其滋陰清熱、養胃生津之特性。石斛性微寒,味甘淡,歸胃與腎經,善於滋補陰液,清熱除煩,尤適於陰虛火旺者。在大黃耆酒中,黃耆補氣固表,與石斛相輔相成,既可增強人體正氣,又能防止補氣過度而致內熱。石斛之滋而不膩,清而不涼,使此方兼具補益與清潤之效,適合治療氣陰兩虛、胃熱口渴等症。石斛的加入,使大黃耆酒不僅能補氣,還能滋陰,達到氣陰雙補之目的,彰顯中醫辨證施治之精妙。

大黃耆酒方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大黃寒性: 大黃性寒,容易引起腹瀉或胃寒等副作用。防風性溫,能溫散寒邪,緩解大黃寒性,使藥性更加平和,減少副作用。
  2. 增強補氣功效: 防風能祛風解表,並具有一定補氣作用,與黃芪的補氣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提升補氣的效果,使整體方劑更加溫和且有效。

因此,加入防風不僅可以改善大黃的寒性,更能增強補氣功效,使方劑更加安全有效。

大黃耆酒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配方精妙,多用於調理人體氣血,強健體魄。在大黃耆酒的組成中,石南葉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入方自有深意。石南葉性溫味苦,歸肝、腎經,具有祛風除濕、活血通絡之效。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石南葉能壯筋骨,利關節,對風濕痹痛尤為適宜。加入大黃耆酒中,不僅能增強整體方劑的祛風濕能力,還能協同其他藥材如黃耆、大黃等,共同達到補氣固表、活血化瘀的功效。尤其對於因風濕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不靈活等症狀,石南葉的加入,使得大黃耆酒成為治療與保健兼備的良方,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綜合調理的理念。

大黃耆酒方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除濕,健脾利水:大黃性寒,瀉熱通便;黃芪性溫,補氣固表;而澤瀉性寒,利水滲濕,能協同大黃瀉熱,並與黃芪相配,既可防其過寒傷正,又能加強健脾利水之效,使藥力更趨平和。
  2. 配伍協調,增強療效:大黃瀉熱燥濕,容易傷陰耗氣,黃芪補氣固表,可補其不足;澤瀉利水滲濕,可助大黃瀉熱通便,並與黃芪相配,可避免黃芪壅滯氣機,使藥效更加顯著。

大黃耆酒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大黃性寒,可瀉熱通便,但易傷脾胃,茯苓可緩解大黃的燥性,避免傷脾,並促進水液代謝,協調大黃瀉下功效。
  2. 利水消腫:大黃耆酒方多用於治療水腫,茯苓能利水滲濕,消腫止渴,與大黃、黃耆等藥物合用,可更有效地消除水腫,改善患者的臨牀症狀。

大黃耆酒是由多種中藥材組成的方劑,其中包含人參,這主要是基於人參的藥理特性及其在中醫理論中的重要性。

首先,人參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對於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當大黃在方劑中使用時,其性質屬於寒,具有瀉下作用,可能會造成身體的虛弱和不適。因此,加入人參可以幫助補充因大黃的作用所造成的氣虛,達到平衡。

其次,人參所含的皁苷等有效成分能提高身體的耐受力,促進新陳代謝,從而輔助大黃發揮其清熱解毒的效果。此外,人參能改善全身微循環,提升臟腑功能,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

綜上所述,人參在大黃耆酒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能平衡大黃的寒性,又能增強整個方劑的效果,並對患者的整體健康產生積極影響。

大黃耆酒為一經典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半夏,主要取其化痰散結、降逆止嘔之效。半夏性溫味辛,歸脾、胃、肺經,擅長燥濕化痰,對於因寒濕內盛所致的各種痰飲病症有顯著療效。在大黃耆酒方中,半夏與黃耆相配,黃耆補氣固表,半夏則能化解因氣虛所產生的痰濕,兩者協同作用,可增強整體方劑的治療效果,特別適用於氣虛痰濕型的病證。此外,半夏還能調理胃氣,增進食欲,對改善脾胃功能有一定幫助,使得大黃耆酒在補益同時,亦能兼顧脾胃的調養,達到扶正祛邪之目的。

「大黃耆酒」方劑中添加「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瓜蔞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可針對大黃耆酒所用藥材可能引發的燥熱或炎症,起到平衡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並緩解藥物副作用。
  2. 利濕通淋,化瘀止痛:瓜蔞亦有利濕通淋、化瘀止痛的作用。若方劑中包含利水通淋之藥材,瓜蔞可協同作用,增強其利水通淋效果,並改善由濕熱或瘀血引起的疼痛不適。

大黃耆酒方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和峻下之性: 大黃性寒,善於瀉熱通便,但容易傷及脾胃。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之效,能緩和大黃的峻下之性,避免其過度傷脾胃,使藥性更加平和。
  2. 協調藥力: 芪酒本身偏於溫補,加入白芍則可平衡藥性,使藥力更趨平和,避免溫補過度造成上火或燥熱之弊。同時,白芍也能促進黃芪的補氣作用,有助於脾胃運化,使藥效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大黃耆酒 」

大黃耆酒是一種中藥方劑,具有風虛腳疼、痿弱氣悶、不自收攝等功效。

組成:

  •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 烏頭: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 花椒:溫中止瀉、殺蟲解毒、祛寒止痛、溫中散寒、健脾止瀉、溫腎壯陽、補陽、壯命門火、止嘔、壯陽、通經絡、清熱利尿、祛風除濕、破血消癥、溫裡溫中、健脾胃、止咳平喘、止瀉、活絡止痛、通乳
  • 獨活:發汗解表、散風寒、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活血化瘀
  •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 細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 山茱萸:固澀收斂、澀精止遺、補益肝腎、補血養肝、益精
  • 桂枝: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 柏子仁:安神鎮靜、止血、固澀固表、生津止渴、潤燥滑腸、補氣補陰
  • 天雄:散寒除濕、祛風除濕、活絡止痛、溫補肝腎
  • 石斛: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
  • 防風:散風邪、解表發汗、活血止痛、祛風除濕、解毒透疹
  • 石南葉:溫補腎陽、活血化瘀、祛風除濕、溫經通絡、補腎壯陽
  • 澤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澀精止遺、強筋骨、止嘔、清熱利濕
  • 茯苓: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
  •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 半夏: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
  • 瓜蔞:清熱化痰、潤肺化痰、散結、滑腸、止咳化痰、清熱瀉火、潤肺、散結

主治功效:

  • 風虛腳疼:由於風邪侵襲,導致腳部疼痛。
  • 痿弱氣悶:身體虛弱,氣息不暢,胸悶氣短。
  • 不自收攝:意志力薄弱,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

傳統服藥法


黃耆3兩,烏頭3兩,附子3兩,乾薑3兩,蜀椒3兩,獨活3兩,白朮3兩,細辛3兩,山茱萸2兩,桂心2兩,柏子仁2兩,天雄2兩,石斛2兩,防風2兩,石南1兩,澤瀉3兩,茯苓2兩,人參1兩,茵芋1兩,半夏1兩,栝樓1兩,芍藥1兩。
補虛祛風。
嚼碎,清酒3鬥漬之。先食服1合,不知,可至5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補氣固表、溫經散寒的功效,適合風虛腳疼、痿弱氣悶、不自收攝等症患者服用。但本方含有烏頭、附子等有毒中藥,不宜長期服用,且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耆酒, 出處:《千金》卷七引胡洽方。 組成:黃耆3兩,烏頭3兩,附子3兩,乾薑3兩,蜀椒3兩,獨活3兩,白朮3兩,細辛3兩,山茱萸2兩,桂心2兩,柏子仁2兩,天雄2兩,石斛2兩,防風2兩,石南1兩,澤瀉3兩,茯苓2兩,人參1兩,茵芋1兩,半夏1兩,栝樓1兩,芍藥1兩。 主治:補虛祛風。主治:風虛腳疼,痿弱氣悶,不自收攝。

大黃耆酒, 出處:《千金》卷十五。 組成:黃耆2兩,桂心2兩,巴戟天2兩,石斛2兩,澤瀉2兩,茯苓2兩,柏子仁2兩,乾薑2兩,蜀椒2兩,防風2兩,獨活2兩,人參2兩,天雄1兩,芍藥1兩,附子1兩,烏頭1兩,茵芋1兩,半夏1兩,細辛1兩,白朮1兩,黃芩1兩,栝樓根1兩,山茱萸1兩。 主治:肉極虛寒,爲脾風,陰動傷寒,體重怠墮,四肢不欲舉,關節疼痛,不嗜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