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痞丸

化痞丸

HUA PI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42)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9%
胃經 16%
肺經 13%
心經 8%
腎經 8%
大腸經 5%
三焦經 2%
小腸經 2%
膽經 2%
心包經 1%
膀胱經 1%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三焦經
小腸經
膽經
心包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化痞丸方劑中包含莪朮,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消積化瘀: 莪朮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破血行氣、消積化瘀之效。化痞丸主治痰濁凝滯,氣血瘀阻所致之痞塊,而莪朮能有效消散痰瘀,促進氣血運行,達到化痞的目的。
  2. 活血止痛: 莪朮能活血化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對於因氣血瘀阻所致的疼痛,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化痞丸除了化痞之外,也兼具止痛功效,莪朮的加入正好能滿足此需求。

化痞丸中加入海浮石,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化痰:海浮石性寒,味甘鹹,入肺經,具清熱解毒、化痰散結之效。可有效化解痰濁瘀滯,對於痞塊、積聚所導致的胸悶、氣喘、咳嗽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利水消腫:海浮石亦可利水消腫,對於因痰濁阻滯、水濕停聚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亦有一定療效。

總之,海浮石在化痞丸中起著清熱化痰、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消除痞塊、改善相關症狀。

化痞丸中加入瓦楞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 消痞散結: 瓦楞子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消痞散結的功效。對於因熱毒瘀滯所致的痞塊,如肝脾腫大、乳腺增生等,瓦楞子能起到疏肝理氣、消腫散結的作用。

二、 理氣止痛: 瓦楞子還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能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胸脇疼痛、腹痛等症狀。在化痞丸中,瓦楞子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胸腹脹滿、疼痛等症狀。

化痞丸中添加乾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燥濕化痰: 乾漆味辛、苦,性溫,入肺經,具有燥濕化痰的功效。對於痰濕凝聚於肺,導致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狀,乾漆可以有效化解痰濕,改善呼吸道功能。
  2. 消痞散結: 乾漆還具有消痞散結的功效。對於脾胃氣滯、飲食不消導致的脘腹痞滿、食慾不振等症狀,乾漆可以幫助消化,促進脾胃功能恢復,緩解痞塊。

因此,乾漆在化痞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可以有效治療痰濕凝聚、脾胃氣滯等症狀。

化痞丸中包含山楂,主要原因如下:

  1. 消食化積: 山楂性酸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行氣散瘀的功效。化痞丸常用於治療食積停滯、脘腹脹滿、消化不良等症狀,而山楂有助於促進消化液分泌,加速食物消化吸收,從而達到消食化積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山楂亦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對於因食積停滯所致的瘀血阻滯,亦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因此,化痞丸中加入山楂,能夠有效地消食化積、活血化瘀,達到治療食積痞塊的功效。

化痞丸方中使用穿山甲,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絡散結: 穿山甲性味甘、微寒,入肝、胃經,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散結之效。化痞丸主治痰熱阻肺,氣機鬱滯之痞塊,穿山甲可助其疏通經絡,使氣血流通,散結消痞。
  2. 化痰止咳: 穿山甲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痰熱咳嗽、肺氣不利等病症。化痞丸方中加入穿山甲,可輔助化痰止咳,緩解痰熱阻肺之症。

化痞丸中加入丁香,是利用其溫中降逆、行氣止痛的功效。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能溫暖脾胃,促進消化,並可降逆止嘔,緩解脾胃氣滯所致的痞塊、腹脹、噁心等症狀。同時,丁香還具有行氣止痛之效,可緩解由於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因此,化痞丸中加入丁香,能夠有效地溫中降逆、行氣止痛,幫助化解痞塊,改善患者的症狀。

化痞丸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原因有二:

  1. 消積化瘀: 五靈脂味辛、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積止痛之效。化痞丸主治胸中痞塊,症狀常伴有氣滯血瘀,五靈脂可有效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消痞散結之功效。
  2. 溫陽散寒: 五靈脂還有溫陽散寒的作用,對於寒凝血瘀導致的痞塊,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化痞丸中常與其他溫陽藥材搭配,共同溫陽散寒,化瘀消痞。

化痞丸中加入白芷,主要是利用其 辛溫解表通竅止痛 的特性。

白芷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作用。在化痞丸中,白芷可以幫助 散寒解表,緩解因寒邪入侵引起的咳嗽、氣喘等症狀,同時也能 通利鼻竅,改善因鼻塞引起的嗅覺失靈。此外,白芷還能 止痛,減輕頭部疼痛和鼻部不適。

因此,白芷在化痞丸中發揮著 解表通竅,止痛散寒 的作用,有助於緩解患者的各種不適症狀。

化痞丸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理氣健脾: 陳皮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積、健脾和胃的功效。化痞丸旨在治療脾胃濕熱、氣機鬱滯所致的痞塊,陳皮可理氣化濕,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從而達到消痞散結的效果。

二、 降逆止嘔: 陳皮能降氣止嘔,對於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化痞丸中包含的半夏等藥物可能會引起胃部不適,加入陳皮可起到協同作用,減輕藥物副作用,提高患者的耐受性。

化痞丸方劑中包含延胡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行氣止痛: 延胡索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化痞丸旨在化解胸中痞塊,舒緩胸悶、脅痛等症狀,延胡索可疏通氣機,緩解疼痛,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效果。
  2. 活血化瘀: 延胡索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痞塊,改善胸悶、氣短等症狀。

因此,延胡索在化痞丸中起到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的重要作用,有助於化解胸中痞塊,改善相關症狀。

化痞丸中加入木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功效: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能行氣止痛,對於因脾胃氣滯、肝氣鬱結所致的痞塊、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2. 燥濕健脾:木香還有燥濕健脾的功效,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腹瀉等症狀。

因此,化痞丸中加入木香,可有效行氣止痛、燥濕健脾,幫助改善痞塊、腹痛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化痞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其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有效改善因熱毒瘀滯所致的痞塊,減輕炎症反應,促進腫塊消散。
  2. 緩解疼痛,改善症狀:化痞丸主要用於治療痰熱鬱結所致的痞塊、胸悶、脘腹脹痛等症。牡丹皮具有鎮痛作用,能有效緩解患者的胸痛、腹痛等症狀,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化痞丸中加入青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消痞散結:青皮性辛溫,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消痞之功效。化痞丸常用於治療飲食積滯、肝氣鬱結所致的痞塊、腹脹、胸悶等症狀。青皮能疏肝解鬱,使氣機疏暢,幫助消散痞塊,緩解腹脹和胸悶。
  2. 行氣消食,助消化:青皮也具有一定的行氣消食作用,能促進脾胃消化功能,幫助消解積滯。對於因飲食積滯所致的痞塊,青皮能幫助消化吸收,減輕痞塊形成。

化痞丸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消痞散結: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痞、化痰散結之功效。對於脾胃氣滯、痰濕凝聚所致的痞塊,枳殼能疏通氣機,消散積聚,有助於化解痞塊。
  2. 理氣和胃:枳殼能理氣解鬱,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改善胃腸功能,減少食積停滯,進一步促進痞塊消散。

因此,化痞丸中加入枳殼,可發揮其消痞散結、理氣和胃的功效,共同達到化解痞塊的目的。

化痞丸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如下:

  1. 宣肺化痰:桔梗味辛甘,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化痰的功效。化痞丸針對的是痰濁阻滯,氣機不暢之症,桔梗能宣通肺氣,使痰濁得以宣泄,利於病邪外解。
  2. 引藥下行:桔梗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能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至肺部及痰濁聚集之處,增強化痰止咳的效果,使藥效更佳。

化痞丸方劑中包含胡椒,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脾胃寒凝所致的腹痛、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
  2. 助藥力,增強療效:胡椒辛散之性,能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使其更易於到達病竈,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化痞丸方劑中加入胡椒,不僅能溫中散寒、行氣止痛,更能助藥力,提高整體療效。

化痞丸中加入神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食化積: 神麴性溫和,善於消食導滯,能幫助脾胃運化,化解積滯,改善食慾不振、腹脹、便溏等症狀。對於脾胃虛弱,飲食不節導致的食積痞塊,神麴能起到良好的調理作用。
  2. 和胃止嘔: 神麴能和胃降逆,止嘔消脹,緩解因脾胃不和而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化痞丸中的其他藥物如半夏、陳皮等,也具有和胃止嘔的作用,與神麴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

化痞丸中加入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蒲黃性味甘平,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化痞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濁壅肺、氣機阻滯所致的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蒲黃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肺部微循環,有助於化解痰濁,消除肺部瘀滯,緩解氣喘等症狀。
  2. 利水消腫:蒲黃亦有利水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消除痰液,緩解呼吸道炎症。痰濁壅肺常伴有水濕停滯,蒲黃的利水作用可協助排出體內多餘水分,進一步改善痰液粘稠度,促進痰液排出。

化痞丸中加入香附,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解鬱,消痞散結: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痞散結的功效。化痞丸主要用於治療飲食不節、寒濕內侵導致的痞塊、腹痛等症,香附能疏肝理氣,化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幫助消散痞塊。
  2. 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香附亦能健脾和胃,理氣止痛。化痞丸中常加入其他理氣止痛藥物,如枳實、厚朴等,香附與之相輔相成,增強療效,有效緩解胃腸氣滯、脘腹脹痛等症狀。

化痞丸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散痞塊: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化痞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濕凝結所致的痞塊、胸悶、腹脹等症狀,桃仁能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幫助痰濕消散,緩解痞塊。
  2. 行氣止痛,促進藥效發揮: 桃仁還能行氣止痛,改善氣血運行,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化痞丸中其他藥材如半夏、陳皮等,也具有化痰止咳、理氣止痛的作用,桃仁的加入能協同這些藥材,增強整體療效。

化痞丸方中加入紅花,主要是為了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紅花味辛、性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散瘀止痛、通經止痛的功效。化痞丸主治胸脅脹悶,脘腹痞滿,噯氣吞酸,消化不良等症狀,而紅花能活血化瘀,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胸脅脹悶,緩解脘腹痞滿等症狀,並能散瘀止痛,減輕消化不良引起的疼痛。

因此,紅花在化痞丸方中起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化痞丸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活血化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痞塊多因氣血瘀滯所致,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從而化解痞塊,緩解疼痛。
  2. 疏散風寒: 川芎亦有疏散風寒的功效,對於因風寒阻滯所致的痞塊,川芎可助其散寒解表,解除風寒對經絡的阻礙,進一步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化解痞塊。

因此,化痞丸中加入川芎,可起到活血化瘀、疏散風寒的雙重作用,有助於化解痞塊,改善患者症狀。

化痞丸中包含當歸,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當歸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補血之功效,可改善血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對於化解痞塊,疏通經絡,起到輔助作用。
  2. 滋陰養血:化痞丸常用於治療脾胃氣虛、血虛等症,而當歸補血養血,滋陰潤燥,可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協同其他藥材共同調理身體,達到化痞止痛的效果。

總之,當歸在化痞丸方劑中,以其活血化瘀、滋陰養血的功效,有效地改善病竈周圍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達到化解痞塊、改善症狀的目的。

化痞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化痰: 厚朴性燥溫,入肺、脾經,擅長燥濕化痰,對於脾胃濕濁凝聚而成的痞塊,具有良好的化解作用。化痞丸主要用於治療痰濕阻滯所致的痞塊,厚朴的燥濕化痰之功,正好可以針對病症的核心,起到疏通經絡、消散痞塊的作用。
  2. 行氣止痛: 厚朴氣味辛香,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痰濕阻滯而導致的胸脘脹悶、疼痛等症狀,可以起到緩解作用。化痞丸除了化痰之外,也需要行氣止痛,厚朴的藥性正好符合這方面的需求。

化痞丸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消脹:砂仁味辛性溫,能行氣消脹,化解脾胃濕濁之氣。化痞丸主治脾胃濕阻、氣滯血瘀所致的痞塊,而砂仁可助其行氣化濕,消散痞塊,改善脾胃運化功能。
  2. 溫脾止瀉:砂仁溫脾止瀉,可緩解濕阻脾胃所導致的腹瀉、腹痛等症狀。化痞丸中加入砂仁,可協同其他藥物溫脾健胃,達到整體療效。

化痞丸中加入鱉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鱉甲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由熱毒所致的痞塊,如腫瘤、瘡瘍等,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作用。
  2. 滋陰軟堅: 鱉甲還具有滋陰軟堅的功效,能滋養陰血,使堅硬的痞塊軟化,利於消散。

因此,化痞丸中加入鱉甲,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滋陰軟堅,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消痞散結的效果。

化痞丸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下通便,消痞散結: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之效。對於痰濁凝滯、氣機阻滯所致的痞塊,芒硝可通過瀉下通便,清除腸道積滯,使氣機通暢,達到消痞散結之目的。
  2. 軟堅散結,利水消腫:芒硝亦有軟堅散結、利水消腫之效。對於因痰濕凝結、氣血瘀滯所致的痞塊,芒硝可通過軟化堅硬的腫塊,促進水液代謝,達到消腫散結之效。

化痞丸中加入阿魏,主要原因如下:

  1. 消痞散結:阿魏味辛、性溫,具有行氣消積、散結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改善脾胃氣滯、食積不化所致的痞塊,如脘腹脹滿、疼痛等症狀。
  2. 溫陽散寒:阿魏還能溫陽散寒,對於脾胃虛寒、寒邪內阻導致的痞塊,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綜上所述,化痞丸中加入阿魏,正是利用其消痞散結、溫陽散寒的特性,以達到治療脾胃氣滯、食積不化等症狀的目的。

化痞丸中加入茴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理氣消痞:茴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具有理氣消痞、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痞塊、腹脹、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有效改善,促進氣血運行,消除痞塊。
  2. 溫胃散寒:茴香具有一定的溫胃散寒作用,可改善寒凝氣滯導致的胃脘疼痛、腹痛等症狀。化痞丸常用於寒凝氣滯、脾胃虛弱導致的消化不良,茴香的溫胃散寒作用可輔助其療效。

化痞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化痞丸主治熱毒蘊結所致的痞塊,赤芍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有助於消散痞塊。
  2. 行氣止痛:赤芍亦可行氣止痛,對於因血瘀氣滯引起的疼痛,如胸脅疼痛、腹痛等,具有緩解作用。化痞丸中加入赤芍,可配合其他藥物,起到行氣止痛,緩解痞塊引起的疼痛。

化痞丸中加入使君子,主要基於其驅蟲消積之效。使君子善於驅除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可有效消滅因蟲積而引起的痞塊,緩解其所致的腹痛、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此外,使君子還有健脾消食的功效,可幫助消化吸收,改善因積食引起的消化不良。因此,在化痞丸中加入使君子,可以起到驅蟲消積、健脾消食的雙重作用,更全面地治療痞塊所致的諸多症狀。

化痞丸中加入肉桂,主要源於其溫陽散寒、活血化瘀、溫脾止瀉之效。

  1. 溫陽散寒: 化痞丸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濕凝滯所致的痞塊症狀。肉桂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可溫陽散寒,驅散寒邪,改善脾胃功能,助消化吸收。
  2. 活血化瘀: 肉桂具有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有利於消散痞塊,緩解疼痛。

總之,肉桂在化痞丸中起着溫陽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共奏溫陽化痞之功效。

化痞丸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化痰散結: 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化痰散結的功效。其能清熱燥濕,對於因濕熱阻滯所致的痞塊、痰多、咳嗽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利水消腫: 天花粉亦有較好的利水消腫作用,可幫助消除體內積聚的濕氣和毒素,改善因濕熱所導致的腹脹、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化痞丸中加入天花粉,可有效清熱解毒、化痰散結、利水消腫,改善因濕熱阻滯所致的痞塊、痰多、咳嗽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化痞丸主治「痞積癥瘕」,屬中醫「積聚」範疇。

  • 「痞」:指氣機阻滯,脘腹脹滿,按之柔軟無形,多因痰氣鬱結或飲食停滯所致。
  • 「積聚癥瘕」:為有形之塊,固定不移(癥、積屬血分),或時聚時散(瘕、聚屬氣分),多由氣滯、血瘀、痰濕凝結而成,常見於腹腔腫塊、肝脾腫大等症。
    此方旨在 行氣破積、消痰化瘀、健脾祛濕,針對氣血痰濕互結之實證,尤適於 痞滿脹痛、腹中結塊、飲食不化 等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化痞丸以 攻邪為主,輔以健脾,其配伍可分為四大方向:

1. 行氣破積,通導滯塞

  • 檳榔、枳殼、青皮:破氣消積,直達下焦,疏通腸胃氣滯。
  • 黑醜(牽牛子):半生半炒,兼顧瀉下(生用峻瀉)與消積(炒用緩攻),開泄痰水瘀結。
  • 沉香:降氣溫中,化解氣逆痞滿,助藥力深入。
    此類藥群協同 破除氣滯、開通壅塞,為攻邪核心。

2. 散結消癥,軟堅化痰

  • 阿魏:辛溫走窜,擅消肉食積滯與腹中痞塊,破血消癥力強。
  • 半夏:薑製後減毒,燥濕化痰,散結除痞,針對痰濕膠結。
  • 針砂(醋炒):入血分軟堅,化解癥積,兼能利水。
    此組藥物 軟化堅結、化痰逐瘀,針對有形之積。

3. 健脾燥濕,固護中焦

  • 白朮(土炒)、蒼朮(米泔浸):健脾益氣,土炒增強溫脾止瀉之效,米泔製緩其燥性,共奏運脾化濕之功。
  • 官桂(肉桂):溫陽通脈,助氣化以祛濕,兼能散寒止痛。
    此類藥物 健脾助運,防攻伐傷正,亦杜絕生濕成痰之源。

4. 丸劑製法與服法

  • 醋打麵糊為丸:醋能引藥入肝經(癥瘕多與肝脾相關),兼活血軟堅;麵糊緩和藥性,延長藥效。
  • 薑湯送服:生薑溫中止嘔,助藥力散寒開結,兼制半夏毒性。

三、方劑整體思維

此方 攻補兼施,側重攻邪,層次分明:

  1. 先破滯:以黑醜、檳榔、阿魏等峻藥開道,破除氣血痰濕之結滯。
  2. 後調中:藉白朮、蒼朮、官桂健脾溫陽,使攻不傷正。
  3. 標本同治:針對積聚「初病在氣,久病入血」特性,兼顧氣血痰濕,符合「結者散之」原則。

適用邏輯:凡因 氣滯、痰凝、血瘀、食積 交阻所致之脘腹痞塊、脹滿疼痛,體質尚實者,可藉此方疏通化解。然需辨明虛實,久病正虛者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黑醜(半炒半生)1兩,檳榔1兩,沈香1兩,阿魏1兩,針砂(醋炒)5錢,官桂1兩2錢,青皮(醋炒)1兩2錢,白朮(土炒)1兩2錢,蒼朮(米泔浸,炒)1兩2錢,枳殼(麩炒)1兩2錢,半夏(薑制)1兩2錢。
上為末,醋打面糊為丸。
每服2錢,空心薑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化痞丸具有行氣消積、化痰散結的作用,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瘧疾

相同名稱方劑


化痞丸,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木香1兩,人參1兩,黃耆1兩,當歸1兩,桔梗1兩,黃連1兩,三棱1兩,莪朮1兩,鱉甲1兩,夜明砂1兩,綠礬1兩,枳實1兩,使君子1兩,苦楝根1兩,訶子1兩,蛤蟆灰7錢半。 主治:消癖進食,止瀉和胃追蟲。主治:諸疳癖積。

化痞丸, 出處:《玉案》卷四。 組成:黑醜(半炒半生)1兩,檳榔1兩,沉香1兩,阿魏1兩,針砂(醋炒)5錢,官桂1兩2錢,青皮(醋炒)1兩2錢,白朮(土炒)1兩2錢,蒼朮(米泔浸,炒)1兩2錢,枳殼(麸炒)1兩2錢,半夏(薑制)1兩2錢。 主治:積氣成塊,並瘧母而成痞塊者。

化痞丸, 出處:《瘍醫大全》卷二十一引劉長随方。 組成:莪朮(醋炒)3錢,海浮石(煅)3錢,瓦楞子(煅)3錢,乾漆3錢,大茴香3錢,山楂3錢,穿山甲3錢,丁香3錢,五靈脂3錢,白芷3錢,陳皮3錢,玄胡索3錢,廣木香3錢,牡丹皮3錢,青皮3錢,枳殼3錢,桔梗3錢,胡椒3錢,神曲3錢,蒲黃3錢,香附3錢,桃仁3錢,紅花3錢,川芎3錢,當歸3錢,厚朴3錢,砂仁3錢,鱉甲(醋炒)3錢,朴消3錢,阿魏5錢,小茴香4兩,赤芍藥4兩,使君子(淨肉)4兩,桂皮4兩,鐵花粉4兩,水紅花子4兩。 主治:痞積癥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