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鉤玄

元代名醫朱震亨所著、明代戴元禮校補的醫學著作《金匱鉤玄》,是一部集眾家之長、融匯丹溪學說的綜合性醫書。全書共分三卷,內容涵蓋廣泛,以內科雜病為主,並旁及喉症、外科、婦人及小兒病證,體現了當時醫學發展的廣博性與深度。此書不僅是對前代醫籍的繼承與發揮,更充分反映了朱震亨獨特的學術思想與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後世中醫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本書的編寫基礎源於醫學經典《金匱要略》,同時廣泛吸納了《傷寒論》、《內經》、《難經》等重要典籍的精髓。朱震亨在這些前代基礎之上,結合自身的醫學實踐與理論建構,對原書內容進行了補充與完善,使得《金匱鉤玄》成為一部既有經典淵源,又不乏創新見解的醫書。明代醫家戴元禮對其進行了校訂補遺,使本書內容更加精當實用,也反映了明代醫家對丹溪學說的重視與傳承。

《金匱鉤玄》的核心價值之一,在於它深刻地體現了朱震亨「陽常有餘、陰常不足」的學術思想。朱氏認為,現代人(元代時)因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等多種因素,陽氣往往相對亢盛或偏向亢動,而陰液則容易虧耗或不足。這種陰陽失衡的狀態,是許多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基於此理論,朱氏在治療上確立了「補陰為宗」的原則,強調通過滋養陰液、制約陽亢來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書中許多病證的論治,都貫徹了這一思想,例如在論述一些熱病或陰虛證時,朱氏會特別注重養陰清熱、滋水涵木等治法。

除了「補陰為宗」,朱震亨亦長於治療「鬱證」。他將疾病的發生與「鬱」緊密相連,認為七情不暢、氣機不達所導致的氣血津液凝滯、結聚不得發越,是諸多雜病的重要病因。在書中專設「六郁」條目,詳細闡述了氣鬱、濕鬱、痰鬱、熱鬱、血鬱、食鬱六種常見的鬱證及其辨治。他提出的「越鞠丸」便是治療六郁的經典方劑,以蒼朮、香附、川芎、神曲、梔子等藥物組成為基礎,旨在開提中焦氣機,解除各種鬱結。這種對鬱證的重視及系統論治,是丹溪學派的一大特色,在《金匱鉤玄》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從結構上看,《金匱鉤玄》共分三卷。卷一、卷二主要集中於內科常見病及部分外科、喉科病證。卷三則專述婦科與兒科疾病。這種分類方式清晰條理,便於讀者查找與學習。書中對每個病證的論述,通常遵循辨證論治的原則,首先描述病證的主要表現(如中風的分型與症候),然後分析其病因病機(如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進而提出相應的治療原則與具體方劑。詞旨簡明扼要,提綱挈領,便於臨床實踐的應用。

書中的內容豐富多元,涵蓋了辨證論治、方劑應用和醫案分析等多個層面。 首先,在辨證論治方面,《金匱鉤玄》對各種雜病的證候特點、病機轉化有著深入的分析。除了總體的陰陽、鬱證理論,它對具體病證的辨識也非常細緻。例如卷一的「中風」條,不僅區分了外中風與內中風,更細膩地辨別了病因(血虛、痰、死血、氣虛、濕、火)及部位(左側、右側),並根據不同的證型提出相應的治法,甚至包括預後判斷(口開、手撒等不治之證)。這種多角度、多層次的辨證思路,是本書指導臨床的重要體現。

其次,在方劑學方面,《金匱鉤玄》收錄了三百餘個方劑,這些方劑既有對經典名方的化裁應用,也有朱震亨及戴元禮根據臨床經驗創立的新方。書中對每個方劑的組成、功用及主治病證都有明確的記載,並常常結合具體病情對用藥進行加減。例如治療中風,會根據血虛、有痰、氣虛等不同情況,在基礎方(如四物湯、二陳湯、四君子)上加減竹瀝、薑汁、桃仁、紅花等藥。對於像「癩」(嚴重的皮膚病)這樣的疑難雜證,書中提供了獨特的治療方劑(如醉仙散、通天再造散)和方法(如取涎血、取惡物、委中出血),甚至強調了嚴格的飲食及房事禁忌,反映了當時醫家對特定疾病的認識及治療策略。這些方劑經過長期臨床驗證,許多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再者,本書也包含了一些醫案,用以闡明辨證思路和方藥療效。雖然書中提供的醫案不像專門的醫案著作那樣詳盡,但其簡要記載的臨床情境和治療轉歸,對於理解書中的理論和治法具有指導意義。例如前文提及的傷寒誤用麻黃湯致汗出不止的醫案,雖然簡短,卻提示了臨床用藥需考慮患者體質及藥物劑量的問題,這是非常實用的經驗總結。

透過對卷一部分內容的窺探,更能具體感受到《金匱鉤玄》的論治特色。如對「寒」、「傷寒」、「暑」、「注夏」等外感或類似外感疾病的辨析,書中強調了明確區分病邪性質(寒、暑)及病機虛實(內傷、冒暑、傷暑、中暑、陰虛元氣不足),反對「滾同施治」,力求「隨病處方」。這種細緻入微的辨證觀念,正是中醫臨床精髓的體現。特別是對於「傷寒」,朱震亨根據當時南方地區的臨床特點,提出多屬內傷氣虛,宜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發散,這與北方重感寒邪、多用辛溫解表的《傷寒論》治法形成對比,顯示了丹溪學派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變通精神。對於「注夏」這種季節性疾病,將其歸結於「陰虛,元氣不足」,並提出補中益氣湯去柴胡、升麻加炒黃柏等治療方法,也體現了其「陽常有餘、陰常不足」、注重補虛的思想。

總的來說,《金匱鉤玄》是一部承載著元代朱震亨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的重要醫學著作。它在繼承經典的基礎上,融入了丹溪學派特有的「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補陰為宗」和「治鬱」等理論,並通過分卷論治、詳細辨證、豐富方劑和精簡醫案等多種形式,將這些思想應用於內、外、婦、兒各科病證的具體治療中。書中條理賅括、詞旨簡明,既有深刻的理論分析,又有實用的臨床指導。戴元禮的校補工作也提升了本書的實用價值。儘管歷經數百年,且曾因避諱改名(如康熙年間改「鉤玄」為「鉤元」),其核心內容和學術價值依然廣受認可,至今仍是研究丹溪學派思想、學習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文獻,也是臨床醫生辨治雜病的重要參考。本書的存在,證明了中醫學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充實和完善的歷程。


卷第一 (1)

卷第一 (2)

卷第一 (3)

卷第一 (4)

卷第一 (5)

卷第一 (6)

卷第一 (7)

卷第一 (8)

卷第一 (9)

卷第一 (10)

卷第一 (11)

卷第一 (12)

卷第一 (13)

卷第二 (1)

卷第二 (2)

卷第二 (3)

卷第二 (4)

卷第二 (5)

卷第二 (6)

卷第二 (7)

卷第二 (8)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附錄 (1)

附錄 (2)

附錄 (3)

附錄 (4)

附錄 (5)

附錄 (6)

附錄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