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鉤玄》~ 卷第一 (4)
卷第一 (4)
1. 痰
(脈浮當吐。)
凡治痰,用利藥過多,致脾氣下虛,則痰反易生多。
濕痰用蒼朮。
老痰:海石、半夏、栝蔞子、香附、五倍子。
熱痰用青黛、黃連。
食積痰:神麯、麥櫱、山楂子。
痰在腸胃間者,可下而愈。痰在經絡中者,非吐不可出。吐法中就有發散之義也。
膈上之痰,必用吐之,瀉亦不能去也。
氣實痰熱結在上者,則吐。吐難得出,或成塊,或吐咯不出,氣滯兼郁者,此則難治矣。
膠固者,必用吐之。
吐法兼用牙茶、齏水、薑汁、醋少許,栝蔞散少許,加防風、桔梗,皆升動其氣,便吐也。
吐法:用附子尖,桔梗蘆,人參蘆,瓜蒂,砒(不甚用),藜蘆,艾葉,末茶
上藥,此皆自吐,不用手探。但藥但湯,皆可吐。
吐法:先以布搭膊勒腰,於不通風處行此法。
蘿蔔子半升擂和,以漿水一碗,濾去粗,入少油與蜜,旋至半溫。服後,以鵝翎探吐。凡用鵝翎,須以桐油浸,卻以皂角水洗去肥,曬乾用之。
又法:用蝦帶殼半斤,入醬、蔥、姜等料物煮汁。先吃蝦,後飲汁,以翎勾引吐,必須緊勒肚腹。
二陳湯一身之痰都能管。如在下,加下引藥;如在上,加上引藥。
凡人身上中下有塊者,多是痰也。問其平日好食何物,吐下後用藥。
許學士用蒼朮治痰飲成窠囊一邊,行極效。痰挾瘀血,遂成窠囊。
痰之清者屬寒,用二陳湯之類。
內傷挾痰,必用人參、黃耆、白朮之屬,多用薑汁傳送。或用半夏之屬。虛甚者,宜加竹瀝。
痰熱者多挾風,外證為多。
濕者多軟,如身倦而重之類。熱者清之;食積者必用攻之;兼氣虛者,用補氣藥補之。
因火盛逆上者,治火為先。白朮、黃芩、石膏之類。中氣不足,則加人參、白朮。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
脾虛者,清中氣。二陳加白朮之類,兼用提藥。
中焦有痰與食積,胃氣賴其所養,卒不便虛。若攻之盡,則虛矣。
眩暈嘈雜,乃火動其痰。用二陳湯加梔子芩連類。
噫氣吞酸,此係食鬱有熱,火氣上動。以黃芩為君,南星、半夏為臣,橘紅佐之。熱多者,加青黛。
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
痰在皮裡膜外者,非薑汁、竹瀝不可達。
痰在膈間,使人顛狂健忘,宜用竹瀝。風痰亦服竹瀝,又能養血。痰在四肢,非竹瀝不開。
痰結核在咽喉,燥不能出,入化痰藥加軟堅咸藥。
杏仁,海石,桔梗,連翹,栝蔞仁
少佐朴硝,以薑汁、蜜、調丸。噙化之。
海粉即海石。熱痰能降,濕痰能燥,結痰能軟,頑痰能消。可入丸子、末子,不可入煎藥。
黃芩治熱痰,假以降其熱也。
竹瀝滑痰,非薑汁不能行經絡也。
枳實瀉痰,能沖牆壁。五倍子能治老痰。
小胃丹治膈上痰,熱風痰,濕痰,肩膊諸痛,然能損胃氣。食積痰實者,用之不宜多。
青礞石丸去濕痰,重在風化硝。
潤下丸降痰最妙。
陳皮(半斤,去白,以水化鹽半兩,拌陳皮,令得所煮,候乾,炒燥。一方,不去白),甘草(一兩,炙)
上為末,蒸餅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五丸,溫水下。
油炒半夏,大治濕痰,又治喘,止心痛。粥丸。薑湯下三十丸。
痰方:
黃芩(空心),香附,半夏(薑製),貝母,以上治濕痰。加栝蔞仁、青黛作丸子,治熱痰。
中和丸治濕痰氣熱。
蒼朮,黃芩,香附,半夏,各等分,為末,粥丸。
燥濕痰方,亦治白濁因痰者。
南星(一兩),半夏(一兩),蛤粉(二兩),青黛(為衣)
上為末,神麯糊丸。
痰嗽方:
黃芩(一兩半,酒浸洗),滑石(半兩),貝母(一兩),南星(一兩),風化硝(二錢半),白芥子(半兩,去殼。)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
導痰湯:
半夏(四兩),南星,橘皮,枳殼,赤茯苓(一兩),甘草(半兩)
用生薑煎服之。
千緡湯
半夏(七枚泡製四片破之),皂角(一寸二分去皮炙),甘草(一寸炙),生薑(如指大),煎服之,治喘。
治痰方
南星,半夏,滑石,輕粉(各三錢),巴豆(三十粒)
上用皂角仁浸濃汁,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
黃連化痰丸
黃連(一兩),陳皮(五錢),吳茱萸(一錢,酒浸),半夏(一兩五錢)
上為末,入桃仁二十四個,研如泥,和勻,神麯糊丸,如綠豆大。每服百丸,薑湯送下。
消痰方
益元散(七錢),吳茱萸(三錢)
治郁痰方
白殭蠶,杏仁,栝蔞,訶子,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