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鉤玄》~ 卷第一 (4)
卷第一 (4)
1. 傷風
戴云:新咳嗽,鼻塞聲重者是也。
屬肺者多,散宜辛溫或辛涼之劑。
白話文:
戴雲表示:新近的咳嗽,伴隨鼻塞及聲音沈重的情況,這就是所謂的傷風。
大多屬於肺部問題,治療上應使用辛溫或辛涼的藥物來散發寒氣或熱氣。
2. 發斑
(屬風熱。)
戴云:斑,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是。如有頭粒,即疹也。風熱挾痰而作,自里而發於外,通聖散消息,當以微汗而散之。下之,非理也。
內傷斑者,胃氣極虛,一身火遊行於外所致。宜補以降之。發斑似傷寒者,痰熱之病發於外,微汗以散之。下之,非理也。
白話文:
【發斑】
戴氏說:斑,是有顏色的點但沒有突起的顆粒。如果有突起的顆粒,那就是疹子。這是由風熱夾帶痰濕導致的,從身體內部向外發出,應根據通聖散的原則調節,應當用輕微的發汗來散去它。若使用瀉下法,是不合理的。
因為內傷而出現斑的情況,是因為胃氣非常虛弱,全身的火氣在外遊走所導致的。應當用補益的方法使其下降。出現像感冒一樣的發斑,是痰熱的病症從外表現出來,應當用輕微的發汗來散去它。若使用瀉下法,是不合理的。
3. 疹
戴云:疹,浮小有頭粒者是。隨出即收,收則又出者是也。非若斑之無頭粒也。當明辨之。
屬熱與痰在肺,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
白話文:
戴雲說:疹子這種病症,呈現為浮在皮膚表面、小而有明顯顆粒狀頭部的特徵。它們會一陣子出現,然後又消失,接著再出現,這就是疹子的特性。不像斑疹,沒有這種頭粒的現象。我們應該清楚區分這兩種情況。
疹子的發生,多是由於肺部有熱氣和痰滯所致。治療上,可以清肺火和化痰,或者讓患者發汗來疏散病邪,也有時需要使用瀉下法來治療。
4. 溫病
眾人病一般者是也。又謂之天行時疫。有三法:宜補、宜降、宜散。
又方:
大黃,黃芩,黃連,人參,桔梗,防風,蒼朮,滑石,香附,人中黃
上為末,神麯為丸。每服五七十丸。分氣血痰作湯使: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痰多,二陳湯送下。如熱甚者,可用童子小便送下。
大頭天行病,東垣有方:
羌活,酒芩,大黃(酒蒸)
冬溫為病,非其時而有其氣者。冬時君子當閉藏,而反發泄於外。專用補藥帶表。
又方:以竹筒兩頭留節,中作一竅,納甘草於中,仍以竹木釘閉竅,於大糞缸中浸一月,取出曬乾,專治疫毒。
白話文:
這種病通常會在人羣間傳播,有三種治療原則:補益、降火、散邪。
以下是一個治療方:
需要用到的藥材有:大黃、黃芩、黃連、人參、桔梗、防風、蒼朮、滑石、香附、人中黃。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粉末,再加入神麯製成藥丸。每次服用約五七十粒。根據病人的身體狀況,選擇不同的湯劑來輔助藥效:氣虛的患者可以使用四君子湯;血虛的患者可以使用四物湯;痰多的患者可以使用二陳湯。如果病情非常嚴重,可以使用童子尿來服用藥丸。
對於大頭天行病,東垣先生有一個處方:
需要用到的藥材有:羌活、酒蒸過的大黃和黃芩。
冬天的溫病,是在不應該出現的季節裡出現了這種疾病的症狀。冬天本應是人們身體收斂的季節,但卻出現了外洩的症狀。治療這種情況,主要使用補益藥物,並輔以發汗的藥物。
另一個處方是:找一根竹筒,保留兩端的節,然後在中間開一個小孔,將甘草放入其中,再用竹木將孔封死,放入大糞缸中浸泡一個月,取出後曬乾,專門用來治療瘟疫的毒素。
5. 瘧
(有風、有暑、有食、老瘧、瘧母、痰病。)
老瘧病:此係風暑入陰分。在臟用血藥:川芎、撫芎、紅花、當歸,加蒼朮、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露一宿,次早服之。無汗要有汗,散邪為主,帶補。有汗要無汗,正氣為主,帶散。有瘧母者,用丸藥消導,醋煮鱉甲為君,三稜、蓬朮、香附隨證加減。
三日一發者,受病一年。間發者,受病半年。一日一發者,受病一月。連二日發者,住一日者,氣血俱受病。一日間一日者,補藥帶表。藥後用瘧丹截之。在陰分者用藥徹起,在陽分方可截之。
又方:
草果,知母,檳榔,烏梅,常山,甘草(炙),穿山甲(炮),用水酒一大碗,煎至半碗,露一宿。臨發日前二時,溫服。如吐,則順之。
截瘧青蒿丸:
青蒿(一兩),冬青葉(二兩),馬鞭草(二兩),官桂(二兩)
上三葉,皆曬乾,秤為末,法丸如胡椒子大。每兩作四服。於當發前一時服盡。
大法:暑風必當發汗。夏月多在風涼處歇,遂閉其汗,而不泄。因食者,從食上治。
瘧而虛者,須先用參朮一二帖,托住其氣不使下陷,後用他藥。治內傷挾外邪者同法。內必主痰,必以汗解,二陳湯加常山、柴胡、黃芩、草果。
瘧而甚者,發寒熱、頭痛如破、渴而飲水、自汗。可與參、耆、朮、苓、連、梔子、川芎、蒼朮、半夏等治。
久病瘧,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一補一發。
白話文:
【瘧疾】
老瘧疾病:這是風熱侵入身體內部陰分所造成的。在臟腑治療應使用補血藥:川芎、撫芎、紅花、當歸,並加入蒼朮、白朮、白芷、黃柏、甘草煎煮。放置一夜後,第二天早上服用。如果沒有汗要讓它出汗,主要目的爲驅散邪氣,同時帶有滋補作用。如果有汗要讓它無汗,以正氣爲主,帶有散邪效果。對於有頑固性瘧疾的患者,使用丸藥幫助消化,以醋煮鱉甲爲主要藥物,三棱、蓬術、香附根據病情加減。
每三天發作一次的,感染病原有一年了。間歇性發作的,感染病原半年了。每天發作的,感染病原一個月了。連續兩天發作,然後有一天不發作的,說明氣血都受到病原的影響。一天發一天不發的,需要使用帶表的補藥。用藥後使用瘧丹截斷病程。在陰分的使用藥物徹底治療,在陽分才能截斷病程。
另一處方: 草果、知母、檳榔、烏梅、常山、甘草(炙)、穿山甲(炮),用一大碗水酒,煎煮到半碗,放置一夜。在發病前一天的兩小時,溫服。如果出現嘔吐,就順其自然。
截瘧青蒿丸: 青蒿(一兩)、冬青葉(二兩)、馬鞭草(二兩)、官桂(二兩) 以上三種葉,曬乾後稱量,研磨成粉末,製成胡椒子大小的丸藥。每兩做四份服用。在預計發病前一小時內全部服完。
總原則:風熱一定要讓身體發汗。夏天多在涼爽的地方休息,這樣會封閉汗腺,無法排汗。如果是飲食引起的,從飲食上進行調理。
瘧疾且虛弱的患者,必須先用參術一二劑,穩固元氣,防止其下降,之後再使用其他藥物。治療內傷挾帶外邪的患者也遵循這個原則。體內一定會有痰溼,必須通過出汗來解決,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常山、柴胡、黃芩、草果。
瘧疾嚴重的患者,出現寒熱交替、頭痛欲裂、口渴喝水、自汗等症狀。可以使用人參、黃芪、白朮、茯苓、連翹、梔子、川芎、蒼朮、半夏等藥物治療。
長期患有瘧疾的患者,可以使用二陳湯加川芎、蒼朮、柴胡、葛根、白朮,一邊補養一邊治療。